每年冬天,我国各地陆续进入流感流行季节,流感起病急,伴有上呼吸道感染、腹泻、呕吐,甚至部分患者会因出现肺炎等并发症或基础疾病加重发展成重症病例,甚至死亡。
预防措施
(1)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有效的方式。生活中做好防御措施,也能减少流感侵袭。
(2)用加湿器,调节室内温度与湿度。冬季较为干燥,由于空气中水分减少,咳嗽和打喷嚏等喷出的飞沫可以飞到很远,以致流感病毒乘势扩散。而高温多湿的环境可抑制流感病毒的传播。高温环境可通过空调或其它取暖设备获得。室内干燥可以使用加湿器,但要注意避免过度加湿,加湿器每隔1天清理1次。
(3)勤洗手,打喷嚏要遮住口鼻。勤洗手,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上臂或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后洗手,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
(4)少去人群密集场所。在流感流行季节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出现流感样症状应注意休息及自我隔离,前往公共场所或就医过程中需戴口罩。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染该病,尤其是5岁以下的儿童,成人也会患。
预防措施
(1)预防手足口病,首先是要接种相关疫苗。
(2)勤洗手,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3)儿童玩具和常接触到的物品应当定期进行清洁消毒。
(4)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
(5)避免儿童与患手足口病儿童密切接触,流行期间不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场所。
每年11月到次年4月是诺如病毒爆发高峰期,可通过手、口、粪便甚至飞沫传播,能够引起急性胃肠炎。所有年龄段的人群对诺如病毒普遍易感,儿童、老年人及免疫缺陷者属高危人群。
预防措施
(1)按照“食品安全五大要点”的要求加工和准备食物,即保持食物和手的清洁、生熟分开、加工食物要彻底煮熟烧透、熟食和食材要保存在安全温度(5℃以下,或60℃以上)、确保水和食物原材料安全。
(2)养成饭前便后用肥皂认真洗手的好习惯,同时加强体育锻炼,均衡饮食,提高身体抵抗力。
(3)远离传染源,班级内如有同学呕吐时,一定在老师的指导下离开现场,减少感染诺如病毒的可能。如果孩子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一定要居家隔离,不要带病上学。
流行性腮腺炎,俗称“猪头疯”,是由腮腺炎病毒侵犯腮腺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经呼吸道传播,主要发生于5—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也可见于成年人。
预防措施
(1)接种疫苗是预防流行性腮腺炎的有效手段。除此之外,还需要好习惯的保驾护航。
(2)流行高峰期应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如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减少接触他人,尽量居家休息。一旦发现流行性腮腺炎,必须立即隔离,避免传染。对患者用过的食具、毛巾等煮沸消毒。
(3)每天开窗通风数次,上午 9:00~11:00或下午14:00~16:00,开窗10~20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4)做好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及接触脏东西后要洗手,勤换、勤洗、勤晒衣服和被褥,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擤鼻涕)应立即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
(5)睡饱吃好,增强自身免疫力。晚上11点前睡觉,保持睡眠充足,避免过度疲劳;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天冷也要适当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
随着气温降低,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要继续坚持从严从紧的防控策略。
预防措施
(1)新冠病毒疫苗接种,3~11岁所有儿童,要做到适龄无禁忌儿童都应尽快接种(知情、同意、自愿原则)。
(2)勤洗手,保持手卫生。减少接触公共场所的公共物品,从公共场所返回,咳嗽、饭前便后、接触或处理动物排泄物后,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或使用含75%酒精的消毒产品清洁双手。避免用手触摸眼睛、鼻或口。咳嗽或打喷嚏时要用纸巾或手肘捂住口鼻。
(3)外出时,进入密闭、公众场所和人群密集场所要佩戴口罩。
(4)保持社交距离,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
(5)加强锻炼,规律休息,保持良好的卫生和健康习惯。注意保持室内环境卫生和空气流通。每日进行健康监测。如有发热、呼吸道感染症状,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6)尽可能避免与新冠病毒感染者及其接触者接触,及时发现、及时封闭与隔离。
【END】
素材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