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小能手
在一次跳绳练习活动中
老师们正在纸上记录着孩子们的成绩
几个孩子好奇地凑近看着……
老师,你们在写什么?
在记录你们的跳绳成绩呀
来看看老师的纸上都有
什么吧?
有名字。
有我们的学号。
还有许多数字。
是的,这些数字就是你们跳绳的成绩……
教师思考
马上就要进入小学,在数学方面如何和小学进行更好的衔接呢?什么方式才是最适合孩子的呢?
组长靳梅老师抓住此次契机,迅速带领大班组全体老师开展研讨—除了跳绳统计,孩子们还可以进行什么统计?怎样在统计的基础上用最直观的方式展现孩子们的统计结果?大班组老师决定,走进孩子,听听孩子们的意见。
由跳绳活动延续的统计知识
基于前期的统计经验,孩子们决定,用柱状图的方式将自己与好朋友的跳绳成绩进行统计。
多少人达到优秀了?
孩子们惊喜的发现,通过这样的方法,很快就能看出来每个人跳了多少。还有几个小朋友跳绳还需要努力呢?
孩子们开始思考……
我发现文文小朋友在耐心地用手指点数着记录表中未达到过关的人数,边指边说着“1、2、3、4……”。博博小朋友列出了减法算式“26-18”,随后便说出了等于8。在生活中,通过实际操作更能让孩子们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还能尝试用“加”“减”来解决问题,孩子们的能力超乎我们的想象呀。
琦琦则用了另一种方式,她伸出小手,从18开始数,数到26发现有8根手指。
孩子们尝试用饼状图的方法进行归类统计,并大胆的向好朋友介绍自己的想法。
抽象的加减法和所谓”益智题”并不能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反而是生活中的资源更加宝贵,它不但可以帮助孩子感知数字的加减、比较以及统计,还能够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价值。
生
活
中
的
统
计
生活中哪些事情需要统计呢?孩子们马上想到了出勤体温、小朋友做核酸……
一起来看一看孩子们的风采~
创意统计,我能行
“量体温啦~”在每日的点名和测量体温活动中,孩子们逐渐积累了统计出勤和体温 的经验…..
突发奇想的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将自己的体温进行汇总,并将一日三次的体温用折线图的方式表现出来~
本周我的最高体温
是36.9℃,
最低体温是36.1℃。
趣味统计之
“核酸检测次数”
“今天你做核酸了吗?”按时进行核酸检测是我们的日常,孩子们把自己每周的核酸检测次数进行统计。
你发现了什么?
我和我的好朋友一个周都是做三次核酸。
我们的老师也是做三次核酸。
函函做了四次核酸是因为她上周五请假了,再来幼儿园就需要多做一次。
我听妈妈说,医生阿姨每天都要做核酸,一周要做七次。
我的爷爷每周只做两次核酸,因为他退休了不用上班。
统计小游戏合集
夹豆子统计
遮挡计数
猜猜看每个造型用了几块积木?大胆写出你的猜想~然后我们按照造型来摆摆看,究竟用了几块积木呢?
咦~为什么我们的猜想结果会不一样?
可能猜的时候,只看到露出来的积木。
因为我在数的时候把藏起来的积木给漏掉了。
那有什么好办法可以不漏掉被遮挡的积木呢?
第二层的底下必须要有支撑的,如果没有它就倒了,所以我断定下面看不到的地方还有一块积木。
藏起来的漏出来的积木是一样高的,说明它下面肯定有一样多的积木。
著名数学家陈省身说,“我们每个人一生都花了很多时间学数学,但我们只是学会了计算,而不是数学”。大班阶段作为幼小衔接的关键时期,孩子们的学习中绝不应只有计算,如何让孩子们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有用和有趣,更值得我们探讨和深思。

识别二维码关注我
撰 稿:靳梅
素材来源:大班全体幼儿
审 核:林宏琴 侯岳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