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中建议:“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导幼儿关注和了解自然和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渐懂得热爱、尊重、保护自然。”
中二班的孩子在操场活动的时候,他们发现地上很多掉落的树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了起来。于是,基于孩子的兴趣,便开启了“相遇在秋天“的课程之旅。
缘●起
孩子们通过寻秋,近距离观察、触摸树叶,记录所发现在树叶样貌与特征,并以此为契机,开展了与树叶相关的系列活动,而幼儿也在活动的过程中成为探索树叶的主人,对树叶有了全面的、正确的认知。结合生活实际,反思其日常行为,迁移所学经验,萌发出爱植物、爱大自然的情感。
初探树叶
叶子随地可见,科学也无处不在。幼儿通过记录树叶这具体的操作活动引发了思考性学习,他们对叶子的形状、颜色、大小、软硬、厚薄等经验,在一次次的探究中习得,叶子这一自然材料成为幼儿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工具。
树叶创想
创意宝贝
教师有话说:
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的独特方式。我们在活动中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秋●收
通过孩子的讨论,发现孩子们对于秋天丰收的蔬果非常感兴趣。基于孩子的兴趣点,老师和孩子一起探讨了蔬果丰收的系列活动……
蔬果丰收
我观察到果实很多长在树上,地下有花生,还有红萝卜,地上还有南瓜。
我观察到地下长了许多萝卜,苹果都长在树上。
土豆和花生都长在地下,南瓜长在地上的,苹果是长在树上的。
我观察到很多果实长在树上。
于是老师通过区域活动、领域活动和实践活动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丰富其经验。
自主区域活动
有趣、好玩
丰富多彩
户外体育活动
《摘果子》
实践活动
教师有话说:
游戏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孩子们运用触、摸、嗅等感官,体验认识食物本来的模样,真实地感受到秋天丰收带来的喜悦。此刻的蔬果摇身一变成为孩子们手里的探索工具。
稻谷丰收
老师,我们阳光乐园的稻谷成熟了吗?
稻谷长得很高啦!
快看,水稻的果实是鼓鼓的,硬硬的,还点小刺呢!
我们什么时候可以一起来收割稻谷呀?
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我们的活教材。”作为幼儿园教师,更应充分利用身边的自然资源来为孩子的发展提供“养料”。
基于幼儿对水稻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结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园内的资源,开展系列探究水稻的生成课程……教师根据孩子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行属性分类,帮助孩子铺垫前期经验、探究水稻、体验收割等。
米是稻谷拔出来,稻谷破壳后变成米,米煮成饭。
禾苗发芽,然后慢慢长大,然后结出了稻谷,然后用机器压出米,最后米还可以变成米饼。
米是电饭窝里煮出来的,稻谷是在地里长出来的,米还可以变成饭团。
利用亲子互动,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孩子的已知经验,根据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稻谷怎样变成米?米从哪里来?稻谷可以变成哪些美食?
我知道有手套、草帽、水鞋、耙子、镰刀。
我知道有镰刀、锄头、罩衣、花洒。
我知道有罩衣、水鞋、手套、草帽。
我知道有镰刀、手套、水鞋、草帽。
割
稻
啦
秋
收
割稻谷活动也邀请了家长志愿者来参与,家长们感叹香樾园区的孩子特别幸福,在城市也能体验稻谷丰收,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家园合作共育以及课程的开展。
有小车压过去
用轮胎滚来滚去
用手一粒粒摘出来
用脚踩来踩去
用力气甩出来
我们尝试骑车压、轮胎滚、徒手剥、脚踩、用力甩等方式进行打稻。
手
剥
去
壳
粒粒皆辛苦
教师有话说:
在探究割稻、打稻和脱壳的过程中,孩子们通过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方式知道了稻谷变成大米的过程来之不易,感受到农民伯伯的辛劳和智慧,理解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懂得珍惜粮食、节约粮食。
大米可以
变成米饭
大米可以
做成烧麦
大米还可以
做酒酿丸子
大米还可以
做好吃的饭团
教师有话说:
一次秋收,一次实践,更是一次成长,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对水稻有了更多的认识,体验了劳动者的辛苦以及收获的喜悦,感悟到劳动成果来之不易。
什么是晒秋?
孩子们对“晒秋”很好奇,教师给孩子们提炼总结,帮助孩子了解“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秋季丰收后,农民们会把吃不完的农作物储存起来。在储存之前,他们会晒一晒农作物,让农作物的水分变少。没有水分,农作物就不容易坏了,可以储存得更久。像这样晾晒秋天农作物的过程,被称作“晒秋”。
晒秋计划
那就一起来看看孩子们的晒秋计划吧!
煜然:我想把红萝卜、白萝卜放在架子上,把土豆、南瓜、玉米、柿子放在地毯上。
信然:我想从家里带许多水果过来,放在教室里晒秋。
沚熙:我想将果实一层一层地放在架子上晒秋。
坤坤:我想将很多果实放在果皮箱上,再用夹子撑起来,架子上也放许多秋天丰收的果实。
芯语:我想将果实摆放的整整齐齐的。
那就行动起来吧~~~
搭
晒秋架子
晒水果
晒蔬菜
教师有话说:
晒秋,原本是源自农村的一种农俗现象,我们把它引进生活,搬进课堂,最大限度、多种形式地支持和满足幼儿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中获得发展。在历经一个月之久的晒秋活动中,每个幼儿有不同的观察点和兴趣点,他们的发现真实而丰富,他们的获得具体而生动。班本化、个性化、场景化、生活化的课程实施回归真实,我们的教育生活也由此焕发生机!
在一次吃红薯糖水时,孩子们纷纷讨论:
遵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基于孩子的兴趣,便开启了对秋天食物——红薯的探索。
红薯制品
信然:
我喜欢将红薯
做成彩虹红薯。
雅琪:
我吃红薯薯片
很开心呀!
芯语:
我觉得
红薯条很好吃!
恩瑶:
我吃了烤红薯
很开心呀!
修齐:
我喜欢吃
蒸红薯。
尝尝秋味
教师有话说:
当幼儿的求知欲得以激发,教师以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总结和归纳,主张站在孩子的立场,通过孩子收获的经验,顺应孩子的课程故事的发生,教育源于生活,终究回归生活。
百变红薯
创
意
满
分
教师有话说:
“百变红薯”中所使用的材料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孩子们觉得亲切,并能得心应手。教师引导幼儿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变一变等形式,激发幼儿大胆尝试红薯造型,既锻炼了幼儿动手的能力,又能在创作中体验自然艺术美。
冬●藏
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以幼儿关注的“秋天丰富的果实如何保存”为契机,从“儿童视角”出发,教师倾听他们的交流,从而引导幼儿进行自主而又有深度的探索和学习。
摘叶
清洗
去皮
教师有话说:
在冬藏课程中,孩子们体验了腌制、风干等不同的食物储存方式,在亲手制作的过程中感受劳动的乐趣,传承古人创造的生活智慧。
季节的交替,万物的循环,是自然世界的规律,孩子们在“冬藏”中也感受到人和自然的相互依存。相信这段充满探索、尝试与发现的冬藏旅程,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劳动和学习,更是自然的探索、天性的绽放和生命的滋养。
境●润
境
润
美
好
环境,是师幼的情感链接,承载着彼此的生命成长。每一个空间,每一寸土地,每一处角落,被我们赋予了共同的价值情感。用最美好的样态,守候着孩子们的诗意童年……
春夏秋冬,四季交替 ,《相遇在秋天》的课程结合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关注幼儿的兴趣,及时把握教育契机。从寻找秋天、丰收的秋天、秋收冬藏中出发,幼儿通过探究具体事物、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大胆交流、愿意分享活动带来的喜悦和游戏的快乐。孩子们用眼睛和双手去发现秋天的美,在观察和经历中感受秋天带来的收获、美好。
未来,我们的活动还将继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