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在生活化课程教育中探索幼小衔接的实施策略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在生活化课程教育中探索幼小衔接的实施策略-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在生活化课程教育中探索幼小衔接的实施策略,是希望孩子们在充分感受生活本真的美好中,潜移默化地获得全面发展和入学适应的过程,教师在其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在课程中对幼儿行为的关注、挖掘、判断、记录、提炼、总结、引导、干预都需要建立在真实有效的观察与科学的理论指导之上,激发幼儿的兴趣,挖掘幼儿的创造力,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为幼儿提供一个自主探究、积极合作的环境,丰富幼儿的情感与经验,滋养幼儿的心灵与人生。

如何科学地进行幼小衔接正是幼儿园教育中的一大重点,我们可以从生活化课程中尝试,贯彻落实《指导意见》中提出的教育建议。

“生活化课程”一方面是指课程具有生活的特征;另一方面,表明它也不同于生活。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

《指导意见》中指出,“坚持儿童为本。关注儿童发展的连续性,尊重儿童的原有经验和发展差异;关注儿童发展的整体性,帮助儿童做好身心全面准备和适应;关注儿童发展的可持续性,培养有益于儿童终身发展的习惯与能力。”如何在开展生活化课程的动态过程中做好科学的幼小衔接,从而使幼儿习得那些“高于生活”的东西,真正做到“在玩中学”,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重点。

一、做儿童探究步伐的追随者,关注儿童发展的连续性

以大班孩子参与创设自然角时制作植物标尺为例,幼儿从自发认识测量工具到亲手制作,他们的学习经历了从认知到表征的过程,也是不断试错——自我纠正——同伴比较——验证猜想的过程。幼儿对于水培豆芽的种植满怀好奇,迫切的想知道一周里面豆芽能长多高,所以我们约定本周完成这项记录。于是植物标尺的制作被提上了日程。

第一次制作植物标尺,大多数孩子兴冲冲地去把标尺插在花盆中时才发现自己把尺子画反了,如果不去预先比划尝试,大部分人都会把尺子的头画在上面,刻度从上往下画,画错了的孩子们面面相觑,有的孩子问我,“画反了怎么办呢?”不等我有所表示,就有小伙伴抢答,“重新画一个呗!”重新画一个,对于成人来说可能嫌麻烦想放弃,但对于怀着探究目的的孩子来说,他们乐此不疲,沮丧的氛围当下一扫而空,大家呼啦啦跑回教室出现制作标尺。

在分小组用第二次制作的植物标尺测量大家肉眼公认长得最高的一株豆芽时,多米说,“5厘米。”叮当说,“8厘米。”小七说,“10厘米。”瑶瑶说,“你们的标尺画的不一样,所以量出来的也不一样。”于是对测量结果有疑问的孩子都去文具盒中拿出各自的尺子来与自己的标尺刻度做对比,有的孩子发现自己画的丝毫不差,非常高兴,有的则发现自己相差甚远,原因在于哪里呢?

他们用的笔头粗细不同,淼淼说,“我的一笔画下去,都有一个刻度那么粗了,怪不得我量的不对呢,我要去重新画。”那用多细的笔画刻度?有的孩子去观察别人画的正确的标尺,然后在讨论中说,“我看见小宝的对的,他用铅笔画的。”“思思的也对的,她是用小记号笔细的那头画出来的。”

整个过程中,我看到了幼儿积极主动、乐于思考的学习品质,测量和记录豆芽生长成为了他们接触标尺这样工具的动机,幼儿在不断动手尝试的纠错过程中发现和积累新经验,在互相观察、小组讨论、彼此比较中学习去采纳和吸取同伴的经验。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孩子们在不断试错中感受到了它的魅力和用处。这次制作植物标尺的经验积累过程好比一次沙漏的沉淀,每种经验既从过去经验中采纳了某些东西,同时又以某种方式改变未来经验的性质。

而教师是紧跟幼儿探索课程步伐的追随者,是活动忠实的观察者、记录者和引导者,按照常规的流程,我们应该从教师发布任务——介绍标尺的画法——强调标尺的起始端方向、刻度的画法,规定并统一绘画工具——在第一次制作过程中检查、纠正画错的标尺,确保每个孩子都能第一次就用正确的标尺测量。

但放手让幼儿成为他们课程的主人,给予幼儿摸索学习方法的机会,提供思考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当教师替幼儿思考,并提前将他可能遇到的问题一一告知做法时,孩子就会变成被动走捷径的提线木偶,明明做了却不知其所以然,所以重视孩子成长的纵向连续性,重视儿童的原有旧经验基础和个体间的不同差异是关键,教师应该成为幼儿自主探究的追随者,而非课程活动的操控者,应善于挖掘幼儿游戏和学习、生活中有价值的问题和新视角,激励幼儿的追问,支架幼儿的探究活动。

在生活化课程教育中探索幼小衔接的实施策略-幼师课件网第2张图片

二、做幼儿入学适应的同行者,关注儿童发展的整体性

在开展大班“我,棒棒哒”课程活动中,孩子们与家里人一起完成了一周便便记录,看了自己的体检本,准备了“预备小学生的自我介绍”,还用符号记录自己的苦恼写成信随机发给班里的“神秘爸妈”并由老师整理了回信。

幼儿对生活化课程的兴趣点在于课程内容关乎他们本身,在给“神秘爸妈”的信中,孩子们说,“我怕小学没有点心吃,会饿肚子。”“我怕上课时间太长,憋不住要去小便的话,老师会批评我。”“我怕和幼儿园的好朋友不能在一起上学,我交不到新朋友。”孩子们的苦恼与家长关注的点多么不同,如果不是听了他们读信,真不知道原来他们担心的事情这么简单。可当我们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这些原本觉得“幼稚”、“搞笑”的担心时,心情却变得严肃了起来。

在读信时,我发现孩子们对于入学后最担心的事情还是人际交往。“老师会不会很凶,会不会不喜欢我?”“小朋友们都很陌生怎么办?我会很想念原来的好朋友。”于是我邀请孩子们来谈一谈“你是怎么拥有现在的好朋友的?”

在自由讲述、集体讨论的欢笑声中,希希说,“小秋永远是我的好兄弟,因为我们都喜欢打篮球,如果我上了小学,还会遇到和我一样喜欢打篮球的人,我们也会变成好兄弟的。”面面说,“我最喜欢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如果别人有什么困难,我就帮她或者去告诉老师,所以只要乐于助人,我就会交到新朋友。”小宝说,“只要让你认真听讲,不要忘记带作业,老师一定会喜欢小朋友的。”在所有的入学准备中,自信的精神面貌和向往的心态一定是最好的两样。

其实现在的一年级孩子在入学前,整个暑假都在补习拼音、数学,甚至有心急的家长中班就开始每天督促孩子挑灯夜战,学习一年级的课程,搞得孩子疲于奔命,还没踏进小学的门,先对小学满心抗拒。所以教师要及时与家长做好沟通交流,使家长们摆正心态,做到家园校三方携手,科学做好幼小衔接,一起成为幼儿入学适应的同行者,用尊重和平等的目光,关注幼儿发展的整体性。

三、做幼儿美好人生的播种者,关注儿童发展的可持续性

 对孩子而言,真正的生活就是一粥一饭的琐碎日常。他们能敏锐感知隐藏在平淡日常背后的本质和趣味,“为什么百合是苦的,百合糕吃起来却糯糯的、甜蜜蜜的?”“为什么花坛里的花到放学的时间就合拢了?”“要让儿童真正觉察到童年生活的快乐,就需要一套日常生活中接触不到的知识与观念,进入一种乐在其中的状态。”

如果我们要孩子发自本心的进行独立自主的探究,获得受益终生的学习品质和认知内驱力,那就要在寻觅课程线索时,挖掘贴近幼儿生活的、幼儿所熟知的、感兴趣的主题,要融合当下的节日节气,“我们在这个节日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要引导孩子从行动、实践中去追寻到生活中蕴藏的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本源,知道“为什么我们要这样生活?”。

结合幼儿感兴趣的劳动主题、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以幼儿为本位,扎实地开展生活化课程,教师首先要做一个善于观察、思考、发现、执行的有心人。

中秋节的时候,孩子们选购百合、剥瓣、清洗、捣碎、化糖、加糯米粉,用蒸锅亲自制作了美味的百合糕,在做的时候,浩浩就说,“百合太苦了我不吃。”泡泡说,“不会的,我奶奶礼拜六做给我吃了,化糖之后就一点都不苦了,甜甜的可好吃了。”“化糖”也确实是他们最关心的一个环节,大家屏住呼吸等待,糖水全化出来的时候大家一起欢呼,动手加糯米粉,蒸好了之后摆到班级的游园会摊位上,邀请大家来品尝。

中秋节过去了,但是在幼儿园和伙伴们亲自制作百合糕的回忆会和甜美的滋味一起永远留在孩子们的生命里,此后无论何年中秋,他们都会想起童年的这次经历,从儿时积攒的幸福感会伴随一生,每逢正月十五,爱国情怀将油然而生,中国的节日文化底蕴将如一颗小种子,在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终有一天成长为充满民族自豪感的参天大树。

在生活化课程教育中探索幼小衔接的实施策略,是希望孩子们在充分感受生活本真的美好中,潜移默化地获得全面发展和入学适应的过程,教师在其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在课程中对幼儿行为的关注、挖掘、判断、记录、总结、引导、干预都需要建立在真实有效的观察与科学全面的理论指导之上,激发幼儿的兴趣,挖掘幼儿的创造力,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为幼儿提供一个自主探究、积极合作的环境,丰富幼儿的情感与经验,滋养幼儿的心灵与人生。

在生活化课程教育中探索幼小衔接的实施策略-幼师课件网第3张图片

 分享是一种美德!长按下方图片关注幼托学堂

在生活化课程教育中探索幼小衔接的实施策略-幼师课件网第4张图片

免责声明:文章图片视频音频转载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告知删除!

在看 更好看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幼托学堂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在生活化课程教育中探索幼小衔接的实施策略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