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园本教研活动助推园本课程实施向着高质量目标发力,本文聚焦于“幼儿园课程审议”这一集理论和实践双重价值为一体的问题,论述了幼儿园课程审议的基本内涵,分析了当前课程审议的现状与问题,并以课程审议为例谈园本教研的实施,主要是从“1.主题前审:捕捉幼儿兴趣,强化目标性。
2.主题中审:提升问题意识,动态化追随。
3.主题后审:培养反思意识,多元化积淀。”这三大块来开展;细化介绍了“捕捉兴趣、盘活资源,链接目标、预设路径,回扣目标、推进主题,观察幼儿、调整内容,审议目标,完善网络图”等课程审议的策略,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推进幼儿园课程建设。
课程审议就是对幼儿园课程的实施过程及相关情境进行深入考察、讨论和分析,以便对相关的内容、策略等做出选择。作为一线的幼儿教师,应该经常性的开展课程审议活动,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反思,在共同审议中促进自己专业化成长。
如何通过园本教研活动助推园本课程实施向着高质量目标发力,搭建教师专业成长“青云梯”,课程审议是幼儿园常用的方式。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刻板地套用课程审议模板,审议看似忙碌却无效。
一、课程审议的现状
教师严格按照的课程审议的框架,但在审议中,更多表达的是环境和材料的支持、各种组织形式的使用等。看似留下一份写得密密麻麻的课程审议记录,实际上教师与平时的教学、主题目标等链接的并不多,也缺乏有效策略的研讨。围绕现状我们开展了问卷调查及梳理汇总,主要有三方面的问题:
(一)缺乏捕捉梳理幼儿兴趣与需要的方法
老师们常常以文本为落脚点,缺少捕捉、识别和追随儿童兴趣的方法,课程推进中总是不由自主从教师的视角去思考和设计,导致课程缺少“儿童味”。
(二)缺乏精准链接幼儿整体发展间的路径
教师们在实践中发现幼儿的兴趣是多样化的,但哪些兴趣和儿童的发展有紧密相关?怎样来紧扣主题发展目标?又能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呢?这些真实的问题背后折射出教师价值识别的能力比较薄弱,且缺少相应的识别方法。
(三)缺乏动态化评估儿童经验生长的策略
教师没有站在幼儿的立场思考,有效介入的时机与策略把握上较为困难,幼儿在课程中获得的经验往往是零散的。运用怎样的方法去评估儿童在各类活动中的经验生长?对此老师们普遍缺乏具体的策略抓手。
二、课程审议的实践策略
(一)主题前审——捕捉幼儿兴趣,强化目标性
课程的起点就是幼儿问题、经验和兴趣。只有让幼儿有兴趣、有问题、有探索实践的强烈愿望,才有可能投入其中。
1.捕捉兴趣,盘活资源
借助“课程审议”的教研模式,针对幼儿兴趣点开展主题前审,梳理出“望·闻·问·切”四大捕捉幼儿兴趣与需求的策略,并且就教师们使用时的问题形成提示要点(详见表1)。
表1:“望·闻·问·切”——幼儿兴趣需要捕捉方法
在主题实施前,各年段老师梳理分类幼儿园课程资源,一是重点关注园内资源,包括花草树木等。二是拓展园外资源,包括幼儿园周边孩子们可以去游玩、 探究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三是组织教师进行课程资源表的审议, 通过现场研讨、重点解读等方式,包括从孩子年龄特点出发可能会引起关注的资源、对应的经验线索等,对照《指南》主要经验,进行初步的活动规划。如幼儿园内有着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详见表2)。叶子、花瓣、昆虫、沙子……大自然里存在着众多海量的资源,蕴藏着许多值得探寻的奥秘。幼儿园内有哪些自然资源呢?我们从生物和非生物两个方面对自然资源进行了分析归类,汇总如下。
表2:自然环境资源分类整理表
2.链接目标,预设路径
梳理资源后,年段组开始审议主题目标。首先:我们罗列了蓝本课程的主题目标;其次:结合我园的资源,将目标进行了简单的调整。并让老师们说说对主题目标把握中的困难;最后:在此基础上,以主题目标为导向,根据幼儿需要具备的经验和做的事情,用一一比对的方式对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五大领域关键经验》、《保育教育幼儿发展评估》等N本工具书,按需比对式学习查阅,长期积累,利于教师在心中编制一张儿童发展目标网,梳理出了相应的关键经验、实现路径,将主题目标进行了细化与分解,以保障主题目标化的推进。
教师链接目标后,很重要的一步是要预设课程实施路径。儿童的兴趣与需要点可能会经历哪些探索行为,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我们在园本教研中引导教师用蛛网图的方式自主搭建框架。比如:在“谁是幼儿园树王”的课程初构时期,班级老师先结合幼儿可能经历的事和核心发展目标作自我思考,形成初步的蛛网图(详见图1)。
(二)主题中审——提升问题意识,动态化追随
尽管在兴趣与目标的预设过程中,教师自主思考、集体教研做了大量的研修工作,但是课程是一个动态的,总是在预设和生成中交替展开的,需要不断追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如何持续观察、分析、回应,需要通过教研不断进行助推。围绕这一焦点问题,园本研修组梳理出了动态化的实施路径。
1.回扣目标,推进主题
在主题活动实施中,为了了解和判断主题活动目标的达成情况,教研组会引导教师通过班级幼儿的行为表现进行阶段性的目标回扣。这种回扣能够帮助教师及时反思课程实施效果,为后续课程的调适和创生提供依据,从而保证主题活动目标的达成,也有助于修正主题活动中不适宜的目标。
比如,中班“我的动物朋友”主题下的“嗨,鹌鹑”活动中,教师在主题活动开始前就预设了几条核心目标。在主题活动进行了一条线索后,教师回扣主题目标对幼儿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具体做法为:首先,详细罗列已进行的线索中的所有活动,寻找对应的主题目标,判断通过已有活动达成了主题活动中的哪些目标;其次,通过班级幼儿的表现,以星星榜的形式,评价相关主题目标的具体达成情况如何(基本达成、正在进行、未达成等)。
在教研讨论中教师们发现通过这样的“回扣”,他们的活动聚焦在“尝试用多种感官了解鹌鹑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在探索过程中自主建构认知经验。”然而“乐意亲近鹌鹑,萌发关注、喜爱的情感,体验探索的乐趣。“这一情感目标对应的活动较少,建议在第二条线索中增加了准备礼物、月子里的营养食谱、音乐等给鹌鹑庆祝当妈妈等活动去支持目标的达成。阶段性回扣既保证了幼儿的发展有目标支撑,目标的落实有活动支撑,又能让教师“心中有数”,在后续活动中找到需着力达成的关键目标。
2.观察幼儿,调整内容
在主题活动实施过程中,预设的目标及具体实施路径,随着主题活动的推进、幼儿经验的推动,常常需要调整。所以,在主题中审中,教师需要结合主题活动开展以来幼儿的行为表现,对幼儿的发展状况做出判断,并据此考虑在后续活动中合理利用日常活动、区域活动、游戏、教学活动等多种路径以及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形式,让预设的内容贴近幼儿,让策略更奏效。
如:到了大班,鹌鹑家族已经有三代了,孩子们对它们的喜爱程度还是不减,如何利用这一资源,来更好地引导大班幼儿延展课程呢?针对这一问题,在教研中,老师们结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建议可以将此资源和社会文化、习俗等资源相融合。接收到这样的提示,教师敏感地发现孩子们过年回来带来了很多的喜糖,随着谈话的深入,幼儿提出了鹌鹑能不能结婚,就这个话题大家展开了热烈地讨论,一起分析了后期可能引发幼儿做哪些事情、可以促进幼儿哪些方面的新经验的发展,同时组成员也建议教师通过环境、资源的创设与利用,将剪纸、请帖等文化及前书写等活动有机融融到区域中,成为主题“我是中国娃”的无痕补充。
3.丰富经验,持续推进
在课程推进中,如何顺应并延展幼儿的经验,使其实现纵深发展,围绕此,教师们共同梳理出丰富幼儿经验的主要方法:及时增设新材料、视频欣赏、同伴分享、表征支持等。
(三)主题后审——培养反思意识,多元化积淀
1.审议目标,完善网络图
看一个主题的实施是否成功,目标达成度如何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维度。在主题完成后,老师们结合一个个具体的案例,来分析主题中目标达成情况,从这些案例中,我们对照目标一条条地加以审议,整个主题的实施中,哪些是目标达成度比较高的,哪些有待在下阶段加以完善与调整,并思考为什么(详见表3)。
表3 大班“嗨,鹌鹑”主题活动目标实施分析
在课程实施后,儿童需求的满足后有那些学习价值的实现,将教师支持的方法与策略进行回顾并重新对课程脉络进行梳理形成了完整的网络图(详见图2)。
2.收藏展示,多元性评价
孩子的作品就是其记录学习过程的主要方式,体现了孩子的学习成果。收藏孩子的作品,是对孩子学习成果的尊重,对孩子成长轨迹的了解,也是评量儿童发展、课程内涵的依据。因此,收藏是我们课程后审议的重要内容,可以在环境中进行展示装饰一些记录表、绘画作品、主题海报、探究照片等;也可以放入幼儿个人成长档案中;而根据主题产生的作品、区域等,则可以在后期继续丰富,或下个主题中进行运用、创新。
主题后的评价一般都从幼儿、家长、教师三方面进行。在审议中,我们围绕着这三方面内容进行同伴分享,将大家觉得有效的评价方式进行展示。有的班级自己设计了一些评价表,请孩子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评价、表征;有的请家长参与亲子活动,并请家长对活动中的照片、记录表征等进行解读说明式评价;有的利用小方桌等信息技术记录各类活动中发生的案例、幼儿作品等进行评价。老师们在出示、介绍这些评价内容时,实际上又进行了一次经验的共享。
我园课程审议还是摸索阶段,园本教研也在不断探索,为让课程烹饪出童年 的味道,我们将永远走在让课程回归生活、回归儿童的路上,实现让每位教师成为园本教研主角,有力提升教育质量,助推教师专业发展。(绍兴市上虞区爱弥儿幼儿园)
分享是一种美德!长按下方图片关注幼托学堂
免责声明:文章图片视频音频转载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告知删除!
点在看 更好看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幼托学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