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课程游戏化“集体教学”活动案例分享 —小班社会活动《我的家》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课程游戏化“集体教学”活动案例分享 —小班社会活动《我的家》-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一、活动目标:

  1.了解家里的家具、家电等基本生活用品的名称,喜欢自己的家。

  2.能正确区分前、后、里、外等方位,并运用方位词正确表述物品摆放位置。

  3.养成收拾整理的好习惯,懂得干净、整洁、舒适的家庭环境能带人快乐。

  二、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有家庭生活场景的前期经验,基本了解自己家里的物品和放置位置。

  2.物质准备:

  (1)面包机、烤箱、榨汁机、吹风机、去球器等各类家具、家电、生活用品实物和一部分模型;

  (2)家庭真实环境照片、游戏音乐、小房子模型。

课程游戏化“集体教学”活动案例分享 —小班社会活动《我的家》-幼师课件网第2张图片

  三、活动实施策略:

  (一)活动前的探索:

  1.将准备好的各类家具、家电等物品分组呈现于教室环境中。

  2.组织幼儿自然进入教室,幼儿主动发现环境中的物品,进行自主探索、发现。

  3.教师适时提供支持和有效的回应,帮助幼儿更好的探索。

  (二)活动中的提升:

  1.播放音乐,带领幼儿去做客,引起幼儿兴趣,引入主题。

  刚才我们看到了很多的家具用品,都有什么?是怎么用的呢?

  老师的家里还有很多呢,今天我们一起去老师家参观一下吧!

  2.展示课件以及家庭真实环境照片,引导幼儿一一观察、分享场景里的物品。

  –老师的家,一共有几个房间呢?你喜欢哪个房间?

  –客厅里都有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你还发现了什么?

  –你的家里有没有?你的家和这个家有什么不一样吗?

  3.游戏“在哪里”

  根据照片中出现的物品乱放或放错位置的问题,引起幼儿兴趣,引导将它们物归原处,重点引导幼儿说出×××放在××里面/外面/前面/后面。

  “老师遇到了一个大难题,需要小朋友的帮助,你们发现问题在哪了吗?”

  4.情感的升华

  (1)幼儿自主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做小结。

  (2)师幼进行律动游戏《我爱我的家》,在游戏中体验家的温暖,升华对家的喜爱之情。

  (三)活动后的延伸:

  出示小房子模型,引导幼儿观察,幼儿自由操作,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意愿动手布置“我的家”。

  四、活动过程实录:

  镜头1.探寻记:“这个我见过,我爸爸用它剃胡子!”

  孩子们室外散步回来,发现教室的桌子上多了一些家具、家电,瞬间就瞪大了眼睛,露出惊喜、好奇的表情,孩子们都迫不及待的跃跃欲试了。

  琪琪拿着直板夹看,自言自语的说道:“这是什么呢?”姗姗赶紧凑过去说:“这个我见过,它应该这样用。”说完就拿起直板夹为琪琪做发型。

  辰辰拿起一个去球器细细打量着,旁边的小伙伴说:“辰辰你知道这是什么吗?这个我见过,我爸爸用它剃胡子!真的,它还会响呢!”说完便拿过去球器开始操作了:只见他右手按开开关,听到“嗡嗡嗡”的响声,便开始假装在自己脸上模仿爸爸的样子剃胡子了。

  辰辰想了想说:“不对吧,我记得我妈妈用它去掉衣服上的球球,我爸爸可不用它刮胡子。”

  分析:

  《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儿童心灵之处都存在着是自己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而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问、好探索是幼儿与生俱来的特点。此次活动中,我及时抓住幼儿的发展特性,大胆创新,将家中安全、便于幼儿探索的家具家电搬到教室中,为幼儿的自由探索提供完备的环境与多种可操作性的材料,更有效的支持幼儿的探究行为。

  通过我的观察发现,在幼儿的自由探索中,越来越多的家具家电被他们熟知,几个人凑在一起,充分利用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灵活的动手能力去研究、探索,互相分享着自己的发现和经验。在此过程中可以发现,班级幼儿对于这些家具家电有一定的认知能力。

每个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在彼此的交流中,我发现有一部分幼儿对这些家具家电比较熟悉,便会充分发挥自己内在驱动力和秩序感的力量,互相分享经验、控错纠错,在巩固自身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其他幼儿进一步了解这些家具家电的使用方法,增加认知范围,并且在此过程中很好的体现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和变化。

  观察是一切知识的基础。陈鹤琴先生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因此,我更注重引导幼儿通过自我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在活动中,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家庭中的实物和幼儿实际的生活经验,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镜头2.参观记:“老师的家好神秘啊,里面会有什么呢?”

  准备出发的时候,沐阳悄悄的说:“老师的家好神秘啊,里面会有什么呢?”

  曲智和说:“我和老师住一个小区,老师家跟我家一样吗?”

  孩子们带着好多的小问号,在欢快的音乐中,我们坐着小汽车出发了。

  我用PPT和大量的照片向孩子们展示我家里的场景:

  “老师,你家的客厅有点大。”

  “老师,我的家跟你的家不一样,我家的洗手间在卧室里。”

  ……

  分析:

  教学过程是师幼的互动过程,教师不仅能参与到孩子的学习活动中,而且可以成为孩子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对所认识的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孩子产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和学习积极性。

  在活动中,我以“参观老师的家”为切入点,将自己家中的实景进行全方位、多维度拍摄,制作成PPT课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再将家庭实景照片加以利用,以游戏的方式带领孩子们实景参观老师的家,带给孩子们更加真实的视觉上的体验。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的发展水平,游戏活动的设计应该着眼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为幼儿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活动中的游戏“在哪里”便遵循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适当增加难度:

  –“老师,你家的电视怎么放在地上啊?电视应该挂在墙上!”

  –“老师,被子也放错地方了吧”

  –“老师,我们帮你放回去吧!”

  这是幼儿自主发现问题时的语言交流,在他们内在秩序感的驱动下,孩子们主动化身成小主人,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将放错位置的家具重新放回正确的位置。这个过程,既是激发了幼儿愿意帮助他人并且勇于尝试的品质,更是在“台灯放在柜子上面”、“牙刷放在牙杯里面”的话语中锻炼了幼儿的方位知识与语言表达能力。

  镜头3.主人记:“我的房子我布置”

  在活动延伸环节,我将“小房子”的模型进行展示,引导幼儿观察。

  “这个房子跟我家一样漂亮,红色的屋顶、红色的窗户,它是两层的楼房。”

  嘉宁小朋友拿起一盆小花,凑近鼻子闻了闻:“卧室里的花还挺香的。”

  李亿航说:“我们重新布置一下房子吧,我想把它变得更漂亮。”

  说完,几个小伙伴便开始了自己的大作。

  皮亚杰说过:“知识来源于动作,而非来源于物体”。因此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幼儿的亲自动手操作是非常重要的。幼儿的实验活动既可以调动幼儿学科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培养幼儿学科学的兴趣和幼儿的观察能力。而有趣的材料能激发幼儿主动学习,主要是因为幼儿觉得材料好玩,他们能在操作中感受材料的动感变化,觉得有趣。所以活动材料要适合幼儿“玩中学”的特点,减少幼儿的压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此,我将“小房子”模型以“神秘礼物”的方式请出来,充分引起幼儿的兴趣,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在活动中,小朋友可以小心翼翼的拿着家具模型,轻轻的摆放在合适的位置,并且会有语言表达出来:“这张床应该放在卧室里面,茶几上需要有茶杯和好吃的”、“我好喜欢这个小房子,我想在这个房子里睡觉”……通过对幼儿的观察我发现,他们可以边游戏边思考,这也说明班级孩子具备一定的生活技能,动手能力和精细动作发展也比较完善,并且通过幼儿的对话我可以了解到,处于小班末期的他们,他们的语言表达和社会性交往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能够有效的将生活经验迁移到游戏场景中,从而达到内在秩序感的一致性。

  总结与反思:

  《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中提出: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更要学会观察。蒙台梭利博士也曾说:“唯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并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孩子成长的需要。” 作为观察者的我们,应该及时捕捉孩子一瞬即逝的现象和变化过程,了解孩子的个体差异,分析孩子的探索需求,并以此作为指导游戏的依据,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孩子的游戏需要,推进游戏的发展。

  在每一次活动的实施前,我都会思考:老师都应怎样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多为孩子思考一下?孩子的年龄特点是什么?孩子的兴趣热点是什么?如何更好的给予孩子有效的回应和支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开展活动,我想会是不错的。在本次活动中,孩子们在讲讲自己的家,看看自己家的基础上充分的感知、了解了卫生间、卧室、厨房的不同特点;在动手操作整理家的过程中,孩子们进一步了解不同房间里的各种家具、家电和不同功用;并在操作过程中,孩子们也体验了探究发现的快乐,在最后的情感升华中进一步萌发了孩子对家的喜爱之情。

  除此之外,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能够观察到孩子在游戏中的意愿、困难和情绪体验,了解到孩子的需求。在此过程中,孩子们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社会性交往以及生活经验、认知能力的发展程度着实让人惊讶。

  五、活动特点及价值所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幼儿园教育应该“寓教育于生活与游戏中”,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一向倡导“生活即教育”,在其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中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而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是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及兴趣往往来源于他们直接接触到的事物或环境,因此,周围事物和环境对他们有直接的影响和作用。对于孩子来说,家是熟悉的生活环境,他们对家更有一种特别亲切和依恋的感觉。在生活中,小班幼儿对家已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在他们的游戏活动中常常会看到或听到他们的一些模仿行为如:“我在烧饭呀、我要让娃娃去睡觉等等。”

  虽然来到了幼儿园,但家依旧是小班孩子们最依恋的地方,那教师的家同样是孩子们感到好奇的地方,并且小班幼儿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活动中,我紧紧围绕着孩子的需求与特点,把自己的家作为素材进行活动,并利用视频、照片、及各种声音制作成PPT课件以及真实环境的、可操作的照片,将“参观老师的家”贯穿始终,与孩子们一起分享交流有趣的话题,充分调动孩子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孩子们在游戏的氛围中去发现更多的秘密。在进行集体教育活动时,我为孩子们准备了真实、丰富的家具、家电等生活用品,以此来支持幼儿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的学习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发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

蒙台梭利博士也曾说:“语言是思想的集合、智慧的工具,文化的发展和语言的发展密切相关。”其实,在孩子身上我们不难发现,孩子具有非常强大语言的能力。因此,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将课程游戏化进一步探讨、创新、延伸,将游戏化活动进行适当调整,演变成此次的活动案例,在寓教于乐的游戏氛围中,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教育是对生命的辅助”,通过对课程游戏化的探讨、研究,使我们对“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观有了更深入的体会,我们教师必须掌握儿童的心理发展程序,了解孩子的个体差异,分析孩子的探索需求,做好以生命为出发点的教育。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博源名都幼儿园)

课程游戏化“集体教学”活动案例分享 —小班社会活动《我的家》-幼师课件网第3张图片

 分享是一种美德!长按下方图片关注幼托学堂

课程游戏化“集体教学”活动案例分享 —小班社会活动《我的家》-幼师课件网第4张图片

免责声明:文章图片视频音频转载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告知删除!

在看 更好看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幼托学堂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课程游戏化“集体教学”活动案例分享 —小班社会活动《我的家》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