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种常见于真实生活中的情形:
有些孩子在家就会活泼、聪明,而刚到一个新的环境接触陌生人,就会变得胆怯腼腆、呆板;
有些孩子在幼儿园里独自玩,自言自语,显得很不合群;
有些小孩则恰恰相反,与人交往时处处肆无忌惮,肆无忌惮,显得傲慢;
另一些孩子遇见熟人,即使是大人强迫其对人说礼貌问好,他也不语,设法躲开。
幼儿交往能力对其学习、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若不能主动与同伴交往,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遇到问题也不敢向老师反映或寻求帮助等,结果就是没有新朋友。
这样一来,学生们就会感到孤独,情绪低落,学习兴趣大大下降,对学校的吸引力丧失。
类似地,孩子良好的交际能力也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很好的影响。
儿童良好的交际能力是与儿童学习能力、语言发展、智力活动、情绪反应、社会行为等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
要培养好交际能力,需要以下三个方面的训练。
01、语言能力
言语能力是指理解他人和表达自己的能力。
①正确地接受、理解他人的言语
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理解力。
例如在空闲的时候可以和孩子多说话,尽量不使用“饭饭”、“觉觉”等重叠词,语言要逐渐精炼、复杂。
读故事时,不要每次孩子一问就停下来解释,要让孩子听完全文后对其中的语句、词汇进行体味。
孩子多说说所见,学会用多种方式来表达一件事,比如“爸爸、妈妈和我在家”“这是我的家,我家有爸爸、妈妈和我”“这栋漂亮的房子就是我家”等,让孩子在理解和语言方面都能得到提高。
为了帮助孩子理解语言,布置更多的作业也是一个很好的促进孩子进步的方式。
父母可以每天安排一个任务,由包含一种条件的任务逐渐过渡到包含多个指令的任务,为儿童在进入小学后对语言尤其是任务型语言的理解打好基础。
比方说,你可以搬一张小凳子,带上一张高的凳子,把厨房阳台上的凳子拿下来。
②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愿望
要进行交流,就要有有效的语言交流。孩子3、6岁、8岁、9岁是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父母在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孩子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
衡量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几个指标是:说话时声音大,态度自然,用词得体,能够较完整、连贯、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对即将进入小学的孩子来说,要让他们学会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情感,主要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愿望:
如何才能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呢?
第一,要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和孩子平等地沟通”。
给孩子多提一些问题,让孩子自己表达出来;
如果孩子的表达有困难,可以换个角度提出问题,或给予一些提示,切忌粗暴打断或由父母“代劳”。
从儿童角度出发,循序渐进地提高他们对言语的精细加工和组织能力。
学会“有效、准确”的表达方式,组织自己的思考,毕竟是一件费脑筋的事情,家长在做到了“平等沟通”之后,还要创设一种让孩子愿意“表达”的情境。游戏情境对学前儿童不失为最好的选择。
慷慨地接受并婉转地拒绝他人:
在学习了正确理解别人的语言后,孩子也要学会宽容地接受、婉转地拒绝别人。
如果其他孩子想要和你的孩子玩玩具或游戏,要教他宽容地接受他人,“好的,我们一起玩吧!”
在小孩不愿与人玩耍,不愿答应别人的请求或要求时,他们往往会简单地拒绝别人,甚至抱着孩子跑开。父母要教育孩子学会婉拒他人。
孩子刚开始形成自我,还不懂得与他人交流,父母的启蒙就显得十分重要。父母应教会孩子在交往中遵守秩序、调整自我,为未来孩子人际智能的发展奠定基础。
表示感谢和道歉:
家长要从孩子小的时候就教导他们:别人帮了自己,大声说谢谢,自己不小心给别人带来麻烦要说“对不起”等等。
孩子要有礼貌,父母应该先尊重孩子。
如果家长让孩子送来报纸,他很有礼貌的说一句话:“请帮我把今天的报纸拿过来。”当孩子完成这些之后,说一声:“谢谢你,我的宝宝!”这就是在语言行为方面为孩子做好示范。
实际上,以礼待人,不仅不会丧失父母的尊严,反而增强了孩子对父母的尊敬。
尊重孩子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充分体现,在生活中你能为孩子营造一种尊重他人的良好氛围。
在你要求孩子做一些事情时,要经常说“请你这样做”,不要用生硬的命令。当孩子做完某件事时,要说“谢谢”。有些事情你可以和孩子商量。
02、把握沟通技巧与规律
①懂得礼貌,懂得合作,学会沟通和分享
一般说来,人们都喜欢那些性格好、笑着打招呼的孩子和有礼貌的孩子,而且每个人都愿意多和他交谈。
假如遇见熟人就躲,或遇人问候不搭理,这种孩子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别人也不愿意和他接触。因此,他的性格将变得更加孤独。
循规蹈矩的孩子常常受到同伴的欢迎。家长要教育孩子多考虑小朋友的建议和意见,观点不同的时候,要相互商量;
游戏要遵守规则,输了不耍赖;要想和别人玩,要不要礼貌地问:要不要一起玩?
咱们交换玩具可以吗?
孩子被同伴拒之门外,很多是因为他们不懂交往规则。
例如,参加团体游戏时,不懂“排队”规则;小朋友商量活动时,他也不知道“商议”、“少数服从多数”,只能按自己的想法行事。
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不妨制定明确的交往规则,让孩子服从。
长久以来,孩子所习得的社交规则,被他逐渐内化,形成稳固的能力之后,便能自如地运用于与同伴的交往中。
②体态与辅助语言的运用
人们的身体动作、表情等等,都要传达某种意义。在日常生活中,随时让孩子了解不同体态的不同含义,以及不同情感的不同体态的表达。
例如:友好的欢迎、好朋友的见面、去听你的话、感兴趣的、无聊的、不敢肯定、怀疑、惊讶……
此外,还有一些辅助语言,如:这里,那里,这,那,那,来,走,走,走,去,拒绝,欢迎,安静,1,10数的表达。
③解决矛盾与冲突
父母要明白,孩子之间的冲突并非全是坏事。两人透过冲突,才懂得相互尊重、相互谦让的重要性,逐渐学会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友善地解决问题。
我们常常看到,在孩子之间发生摩擦,冲突后,他们会用自己的办法解决,过一段时间后就好了。
所以,当儿童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在没有过激行为的前提下,家长最好先做一个“旁观者”,而不是急于做“裁判者”,要善于做有效的“引导者”,尽量发挥孩子的能动性,让他们自己去解决。
若子女一时无法自拔,父母可适当引导他们,学会从对方的角度客观思考问题,或放弃自己的意见顺从对方,或学会说服对方,使自己为他人所接受,或教孩子学会「合二为一」,将双方意见有机结合,才能得心应手。
03、和不同年龄、性别、民族交往
上小学以后,孩子接触到的人将是多种多样的:某一所学校的学生可能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甚至不同国家。
因此,在孩子入学之前,教他们如何对待不同的人,将为他们今后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是,这一基础需要家长耐心细致的指导。父母应该教孩子面对不同的人,一些基本的交往原则。比如尊敬别人,谦卑。
分享是一种美德!长按下方图片关注幼托学堂
免责声明:文章图片视频音频转载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告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