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规培养是学期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常规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班级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及孩子是否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常规就是需要遵守的规则和规定。叶圣陶先生说过:“好习惯的养成,一辈子受用;坏习惯的养成,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
由此可见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是多么的重要。作为幼儿教师不但要学会利用班级常规来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还要学会巧用班级常规来提升孩子的能力。那么该如何形成良好的班级常规?该如何利用班级常规来提升孩子的能力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首先要合理制定班级常规。
在常规制定中切不可极端化,避免强制性教条化的常规和过于自由化的常规。在传统教育中有的老师为了更好地开展活动,曲解了常规教育的含义,将常规演变成了对孩子行为的一味控制,常常以督促要求、空洞的说教为主,比如:你不可以跑、你不可以玩这个……这样命令式常规孩子并乐于接受,且还会让孩子失去了自我,成为老师的附庸者,这样的常规是不利于孩子的个性成长的。
当前我们幼儿教育提倡民主教育、开放式的自主活动,有的老师对自主理解的不够透彻,为了体现让孩子自由发展,一味追求由着孩子的本心,而缺乏对孩子行为的要求,其实自主不等同放任,我们提倡的自主是有规则的自主。一味的放任只会让孩子形成自由散漫的习惯。
教师在做好常规教育时要把握好度,根据班内幼儿的实际情况,针对班内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孩子通过商量,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常规。本着尊重幼儿的原则,让孩子参与到常规的制定活动中,这样而出的常规孩子才更乐于遵守,这样的常规才更切实有效。我班的班级常规是在我通过观察,发现班内问题后提出与孩子们一起商量后在制定而出的。
比如在区域游戏中,刚开始每个区域未限定人数,于是便出现了有的区域人满为患,有的区域则冷冷清清的现象,于是通过和孩子的商量后我班形成了进区先插卡且每个区都有人数限制的游戏规则,这样一来我班再也未出现过区域人满为患或冷清现象了,但随着游戏的开展,慢慢地我发现有一些孩子会钻规则的空子,比如小医院的人数已经满了,但一些孩子自己也想进去游戏,就把原本已经插在该区域的卡拿出来扔一旁,把自己的卡插进了该区域,对此经常有孩子来告状:“老师,我的卡本来是插那儿的,不知给谁给扔了”。
于是针对这个问题我又和孩子们展开了讨论,继而得出新的游戏规则,将进区插卡的形式换成,进区拿卡放身上,我班使用的是进区卡标志贴在了木夹子上,孩子们一进入区就把进区夹夹在自己身上,这样就避免了部分孩子的“钻空子”行为,而且孩子们自行决定的常规更容易接受,由此可见,良好的班级常规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形成的,需老师不断观察继而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其次,巧用常规不断提升孩子的能力时,教师要敢于放手。
有了良好的常规,还需孩子去遵守,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因此良好班级常规的形成中需有督促者,而孩子多,老师少,光靠老师的个人力量远远不够,老师也不会做到面面俱到,此时教师可充分放手,根据班内孩子的能力情况给孩子分派任务。
比如每次区域游戏中,每个区孩子们都会自行选出一名组长负责督促;在进行操作活动中每组都会有小组长负责督促提醒大家注意保持安静。当然在培养幼儿能力方面,在注重幼儿的个性发展的同时更注重全体幼儿能力的提高。班内事务不仅仅是能力较强幼儿的专项,我将班内事务分摊给每个孩子,提倡“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
根据幼儿的性格特征让他们承包班内事务,比如我班的郝心悦、王欣悦、邓启慧虽然性格内向胆做事较细心,于是她们便承包了每次游戏后区域材料的检查工作;活泼好动的蒋宜辰、叶子玧承包了班级卫生督查工作;自控能力较好的黄子夕、刘传、陈正杰等小朋友承担了用餐时的纪律督查工作,入厕时语言表述能力较强的姚思远会提醒大家排队入厕、不追跑、不玩水……
以往放学家长来接孩子时,总是有些混乱,孩子们见到家长急于奔向家长,于是我们便制定了这样的规则:孩子们需听到自己的名字方可走出教室,为了进一步确保接孩子的安全性,每天放学家长在教室门口排队等着接孩子时,我会请2名孩子和我们一起负责看着是哪位孩子的家长来了,再叫孩子的姓名,教室内的孩子需听到自己的姓名才能走出教室,一段时间下来,接孩子制度井然有序,而且孩子们的记忆力增强了,人也更自信了,我班的孩子现在能准确无误地认识每个孩子的家长,对此我班的家长好奇不已:你班的孩子怎么这么厉害啊!是啊!孩子的厉害就是在常规中慢慢形成的。如此的放手,解放了老师,提升了孩子各方面的能力。
虽然在刚开始教授能力稍弱的孩子掌握管理事物技能时花的时间和精力会比教授能力强的幼儿来得多,但是我喜欢这种“先苦后甜”的方式,正是有了前面不厌其烦的教导,才有了后期班级的轻松管理,更让每个孩子的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获得全面、和谐发展的同时也得到个性的发展。
最后利用游戏化的常规来提升孩子的能力。
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游戏化的常规教育远比空洞的说教行之有效。尤其是小班年龄段,采用拟人化的常规发效果更好。刚入园的孩子不会轻轻搬椅子,此时可这么进行常规教育:我和椅子玩游戏,抓住椅背轻轻走;桌子椅子轻轻靠,不然桌子妈妈要伤心了。这样的常规教育小班孩子很乐意接受并遵守,而且这种拟人化的语言让孩子一下子学会了搬椅子方法,再不会出现高举椅子撞到同伴的现象。
引导孩子排队时,可这么引导:开火车啦,看看哪辆火车最先准备好。如此的语言能让孩子们听到指令快速排好队伍。点心时,孩子用餐的速度快慢不一,先用完餐的孩子如果无事可做就会吵闹,俗话说得好“闲则生事”,此时教师可提供一些玩具供先用完餐的孩子游戏,如先用餐的幼儿可进行以下活动:折纸、捏泥、玩魔尺、听故事等。
为了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和讲述能力,每次听故事前老师可先提出要求并且在倾听后进行一次故事会活动,孩子们可以讲述自己听来的故事也可以是自己创编的故事,在这种游戏化的常规中孩子的语言能力和想象能力不断地在提升。
良好的常规不但能让班级管理尽然有序还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提升各方面的能力。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巧妙使用常规教育,会让老师、幼儿获益匪浅。

分享是一种美德!长按下方图片关注幼托学堂

免责声明:文章图片视频音频转载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告知删除!
点在看 更好看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幼托学堂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