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文章都会说幼师很累,幼师很忙,幼师是最难做的工作之一,等等。当然,这些都是真的,幼师真的不容易,但是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既然忍受了劳累,就要做好这个职业,你对幼儿到底理解多少呢?
一个1岁半的小孩,想要从桌子上拿一个装着果汁的玻璃杯, 但是无论他怎么伸长胳膊都够不到它。他很有可能不小心把杯子打翻, 这时你会怎么做呢?答案有5个:
2.把孩子从桌子旁拽开,并给他一个玩具来分散注意力。
3.把玻璃杯放到桌子中央,这样就不存在玻璃杯被弄碎的危险。
5.把玻璃杯挪到桌边,这样孩子自己可以轻松地拿到杯子。
我们赞同第五个答案:把玻璃杯挪到桌边,这样孩子自己可以轻松地拿到杯子。
因为:向孩子讲清楚一个规矩,不可以爬桌子。给孩子提供了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孩子因此会有成就感。其它都会或多或少地导致挫折感,带来孩子的逆反和不合作。

一个三岁的孩子,正拿着笔专注的画画,在你看来,那就是胡乱的线条,这时你会怎么做呢?答案有4个:
2. 防止孩子乱画而弄坏本子,从孩子手中夺去本子。
西方国家趋向赞同第三个方案,让孩子继续画画,不声不响地走开。
因为:西方习惯推迟讲述正确标准的时间,让孩子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过早地告诉孩子某一种既定的标准,否则会使孩子的思维缺乏弹性而定型化。
一个四岁半的小孩儿,认真的听你讲故事。但他有太多的疑问,不停地发问与故事相关的问题。这时你会怎么做呢?
5.与孩子一起寻找问题答案,即使你知道,然后引导孩子继续听故事。
著名作家歌德经历的是第五个答案:与孩子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即使你知道,然后引导孩子继续听故事。
小时候,歌德母亲常给她讲故事,但她讲故事比较独特,总在讲的中途停下来,留下一个让小歌德想象的余地。让他发挥想象,续说下去。由于自小就受到想象力的培养,使歌德后来成为举世闻名的大作家。其他四项,阻碍了孩子的想象力,压制孩子的求知欲望。
让我们再回想一下,我们常对幼儿这样说吗? “不行、不可以” “你一定要” “没有原因,我说不行就不行!” “你看看人家谁谁谁!” “我这都是为你好…..” “听话” “你还小,会把这些东西摔坏的。”
阅读下面的故事,关注幼儿教师辛迪对儿童在积木区吵闹行为的接纳,仔细观察细节,看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在辛迪的班上,一群孩子正在用积木搭建斜坡,他们玩的很起劲。斜坡搭好后,孩子们尝试让小汽车滑的尽可能快,所以发出很大的响声,有时候还有大幅度的身体动作。飞来飞去的小汽车撞到墙上、窗户上,有时还差点砸到其他小朋友的身上。
辛迪纠正他们的行为,提醒扔小汽车的危险后果,“要保证小汽车只在斜坡上运动或快速滚动,这样扔来扔去太危险,”辛迪没有把小汽车收掉或终止游戏。她知道,儿童追求的是更快速度,因此,给儿童提供了高尔夫球:“我有一个新主意,高尔夫球滚起来很快。你们使用高尔夫球玩斜坡,条件是只能在斜坡滚动、不能扔。扔来扔去很危险,我就把球收起来。”
孩子们很开心地搭建斜坡,并按照辛迪提出的规则在斜坡上滚高尔夫。事实上,孩子们能以惊人的速度在斜坡玩高尔夫球,而不是把球扔来扔去。
““当观察、倾听儿童的想法时,我一直问自己这样的问题,他们尝试取得什么样的成功?什么东西这么好玩?”我觉得他们不会没有理由地这么吵、这么疯,他们是想让小汽车尽可能跑快。我为他们提供高尔夫球,支持他们达到追求速度这一目标,其实是挺大胆的。我认为,这可能使他们的活动更细心,增加控制性。很高兴,儿童及其认真的对待这个活动,并且遵守我制定的规则。看着孩子在探索速度的物理特性,这真是让人兴奋。我很高兴,预感到速度是儿童真正的兴趣点,而不是随意不加拘束的游戏。”
如果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很多教师可能会马上站起来,阻止儿童吵闹,避免游戏的潜在危险。但是,辛迪的接纳心态使她在根据日程安排组织儿童前有所调整。它允许儿童按照自己的兴趣开展活动,利用儿童的热情,使他们的学习进一步深入,由于辛迪提出挑战,儿童的探索变得更有目的,而不是仅仅通过无意义游戏,漫不经心的学习有关重力与速度物理知识或干脆终止这一活动。
中国的幼儿教师最怕课堂乱、最怕幼儿做预设目标以外的事(尤其是上公开课的时候,最怕幼儿提一些意外地老师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是活动没有按照老师的思路进行,把这些看作是捣乱行为),最喜欢把幼儿塑造成自己希望成为的人,最高兴幼儿按照教师的意见做。
我们教师不要把一些理解不了的行为当做是捣乱,要善于观察,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允许儿童按照自己的兴趣开展活动。改变以往的只注重教师的“教”转变为现在的更注重“幼儿的学”和“学的过程”,让幼儿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有动机和没动机学的效果大不相同:
“小朋友,知道你们都是从哪里来的吗?“妈妈的肚子里”“那么小猫、小狗都是从哪里来的呢?”“狗妈妈、猫妈妈生的”“那你们知道谁是爸爸生的吗?”这时,幼儿的兴致很高,非常想知道答案,急切地问:“老师老师,到底谁是爸爸生的呢?”“你们都非常想知道答案吧,那我们一起来听故事吧《会生孩子的爸爸》。
无动机:“小朋友,今天我们来听故事《会生孩子的爸爸》。
“小朋友,你们都喜欢吃橘子吗?那你们知道橘子一共有几瓣吗?大橘子和小橘子的瓣数一样多吗?”
幼儿充满好奇,急切的想知道答案,这时,教师把橘子发下去,孩子们都认真的在数。
无动机:“小朋友我们今天来数一数橘子一共有几瓣?看大橘子和小橘子的瓣数一样多吗?”

我们要更好的去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将关注的目光给孩子,知识的“给”,永远只能是死知识,而“导”才能激发活的源泉,“真”问题激发思考,动口动手与真正参与,我们教师的任务是“导”而不是“给”。
我们只需要扮演支持者,让幼儿自己去创造、去探索、去尝试、让幼儿自己发现世界的美好、从而激活生命、让生命自由发展。
分享是一种美德!长按下方图片关注幼托学堂

免责声明:文章图片视频音频转载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告知删除!
点在看 更好看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幼托学堂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