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长期以来都面临着难以理解儿童的现实困境,这导致他们经常忽视或误解儿童。从现象学的视角来看,儿童的生活体验承载着丰盈的生命意义。研究儿童的生活体验,可以帮助成人走近儿童的意义世界。教师和家长作为与儿童密切相处的人,是最适合从事儿童生活体验研究的主体,应学会遵从现象学的理念和原则,以儿童体验为素材,写作现象学文本,在具体情境中挖掘和把握儿童生活体验的意义。
理解儿童是科学对待儿童的前提。现代形态的教育学是以儿童为起点、为目的、为本位的。[1]现代儿童教育强调以儿童可接受的方式让他们去认识周遭的世界,强调儿童成长的理解—认知之维。[2]尽管人们都认同理解儿童的重要意义,也在如何理解儿童的问题上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但儿童及其精神世界仍然是摆在成人面前的一个“黑箱”,成人在理解和认识儿童时仍面临着诸多现实的困境。
现象学认为,现象即体验,任何现象都可以表现为主体对实体的主观体验,对生活体验的研究可以帮助研究者获得不同的思维和意义觉知方式。因为人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主体性的世界,不同时间和地点产生的意义既可以为不同的人所共享,同时每一个人也会在自我体验和人际互动中产生和发现不同的意义。
不管在生活世界还是在教育场域中,成人和儿童都是具有完全主体性的个体,成人要尽可能地理解儿童,就必须关注儿童的生活体验,通过对儿童的观察和倾听儿童的自我讲述来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
一、儿童的难以被理解
为更好地理解儿童,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深入探讨。在理解儿童的逻辑起点上,理解儿童的前提是要承认儿童的不可能完全被理解。[3]在理解儿童的路径方面,要从身体的视角出发认识儿童,认识儿童的身体意味着重新认识身体与人、身体与社会、身体与教育之间的关系。[4]
在此基础上,有研究者提出了理解儿童所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即儿童意识、容忍力、预见力、共情力、共释力。[5]此外,有研究者从方法论的视角对如何理解儿童的途径进行了理论探讨。范梅南就曾提出,要尽最大的努力去理解孩子眼中的生活,要去理解孩子的处境,即他是如何看待方方面面的生活的。[6]
还有学者提出要重视“儿童的视角”,重视儿童对自身生活世界丰富而多元化的体验、感知和理解。[7]总体来看,如何理解儿童仍然是摆在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儿童是单纯也是复杂的存在,其内心世界就像一个看不透的黑箱,成人只能通过对这个黑箱的输入输出特点获得一些有限认识。儿童的情绪复杂多变且难以琢磨,这就导致新手教师和年轻父母在面对年幼的儿童时常常会产生无助感,他们基于成人的视角觉得儿童很难理解,甚至有时会觉得儿童是不可理喻的。
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成人常常误解儿童,给儿童施以错误的教育。尽管教育经验的积累有助于成人理解儿童,但即便是经验丰富的教师在面对儿童时也依然不可避免地會遇到无计可施的情况。
范梅南曾这样说道:儿童来到这个世界,给成年人带着一份礼物。然而这份礼物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只有认真观察和仔细聆听儿童的人才有可能打开这一礼盒的缎带。因为成人离开童年的世界太久,他们忘记了自己在孩童时期的所思和所想,容易忽视和误解儿童,甚至抱怨理解儿童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二、以儿童的生活体验为窗口开启儿童理解研究的新视角
要理解儿童就必须以适切的方法来关照儿童的生活世界。有研究认为,儿童生活世界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儿童当下状况及体验,二是儿童当下状态及体验的发生境域,而这两者都以儿童的生活体验为逻辑基础,要理解儿童就必须理解儿童的生活体验及其发生的境域。[8]对儿童生活体验的关注就是对儿童存在意义的关注,儿童的生活体验可以为成人理解儿童提供一扇窗,可以帮助成人去洞悉和理解儿童如何建构自己的意义世界。
(一)儿童生活体验承载着丰盈的生命意义
作为社会人,儿童总是置身于某种社会生活当中的,这种社会生活也可被称为儿童的周遭意义世界。人、物和事共同构成了儿童意义生成的周遭环境,它影响并指引着儿童意义世界的发展。[9]
儿童个体在特定生活中所获得的体验是最为原初之物,是其直面生活本身所获得的原初之物。而体验又伴随着意义,体验的内容即意义的表达。意义一般指语言、符号所表示的内容含义或某事件的作用、价值等,[10]如果说体验是载体和形式,那么意义就是其中的内容。儿童的体验与其所处的周遭意义世界密不可分。
面临不同的周遭意义世界,儿童就会有不同的生活体验;在同样的周遭意义世界中,不同儿童也会有不同的生活体验。因此,儿童的生活体验是独一无二的,是个体生命和周遭意义世界来回震荡的结果,它承载着丰盈的生命意义。
在对儿童生活体验的感知中,成人以“过来人”的视角依稀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并与之产生共情,这种共情就是一种深度理解,而这种情感性的理解在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它是成人对儿童进行有效教育的基本前提。
(二)透过生活体验可以帮助成人走近儿童的意义世界
儿童所建构的意义世界受其生活体验的指引,过怎样的生活以及获得怎样的生活体验,儿童就会建构起怎样的意义世界。成人要理解儿童,就要尽可能地走近其意义世界。儿童在和周遭意义世界进行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活体验及其建构的意义世界就是现象学所言的“本质”,而现象学意义上的“本质”并非现成之物,而是个体生命在和周遭意义世界的互动过程中建构而成。
对儿童意义世界的理解可以通过直觉和想象两个途径来实现,即儿童当场显现的内容可以通过知觉来感知,而当场未显现的内容可以通过想象来推理,但想象必须以对现实行为的感知为基础。[11]亦即对儿童生活体验的感知为成人理解儿童意义世界提供了基本通道,成人可以通过观察、倾听和推演去洞察儿童的生活体验和走进儿童的意义世界。
(三)研究儿童生活体验能更好地理解儿童
儿童的体验来自生活,承载着丰盈的生命意义,透过生活体验可直视儿童的意义世界。因此,理解儿童离不开对其生活体验以及由此滋生的意义的认识。对儿童生活体验的关注为我们走出“只见活动不见人”的研究误区指明了一个可能的方向,即儿童研究必须面对儿童生活体验本身,中间不需以任何未经证实的结论为条件和手段。
此外,儿童个体的生活体验具有独特性,直面儿童的生活体验就是真正面对儿童本身。而对教育者来说,儿童生活体验研究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生活体验所承载的意义的把握来更好地理解儿童。
三、以现象学方法推进成人对儿童的理解
现象学研究关注人的体验,而儿童的生活体验承载着儿童丰盈的生命意义,它可以从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优化对儿童以及儿童教育的认识,将关注的重点从教育结果转向教育过程。现象学视角下对儿童理解的基本要求是成人要从纯粹的外部观察走向对儿童生活体验的关注,通过特定情境中儿童的自我叙述和自我表达去理解儿童的内在精神世界,通过共情儿童的生活体验去理解他们的行为特征和行为意义。
(一)家长和教师都可成为研究儿童生活体验的研究者
想要理解儿童的成人都可以成为儿童理解研究的实施者,而从儿童生活与学习的特殊性来看,教师和家长是最适合从事儿童生活体验研究的群体。因为家长和教师是与儿童密切相处的人,不管是观察儿童、倾听儿童,还是与儿童进行互动,家长和教师都具有天然的便利性。
通过与儿童进行对话、观察儿童的言语和行为以及对儿童的经验进行共情与想象,研究者就可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儿童的行为意义。家长和教师进行儿童体验研究并不是一项非常高深而不可进行的工作,家长和教师对儿童进行的语言互动、行为观察及其反思都属于研究的范畴。[12]
有研究认为,通过保育建立的良好关系为理解儿童提供了重要前提,[13]而家长和教师与儿童长时间的相处使得他们对儿童体验的认识更为全面、真实和深入。儿童的生活和生命体验是丰富且复杂的,将对儿童生活体验研究的优先权交给最熟悉儿童的人,这样就可以让成人对儿童的理解更为接近事实的真相。
(二)通过现象学写作来窥探儿童生活体验的本质与意义
文本写作是现象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现象学研究的目的是将生活体验的本质以文本的形式表述出来。教育现象学研究与语言密切相关,通过细腻的笔触流露出真挚的情感,好的教育现象学描述往往会让读者产生情感共鸣。一篇成功的现象学文本是对生活世界某些方面的恰当阐述,这种共鸣与赞同也被称为“现象学式的点头”。[14]
通过文本,读者自己的生活体验会被充分激活,并会产生与文本的对话。[15]家长和教师可将教育现象学研究方法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实际工作中,形成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和思维方式以达到增进儿童认识、改进教育工作效果之目的。既然现象学研究离不开语言,而儿童的语言发展水平又十分有限,那么要用现象学的方法研究儿童体验仿佛成了一个悖论。
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成人可以通过密切接触儿童的方式来获得他们生活体验的信息和材料,而成人将掌握的儿童生活体验的信息转化成文本,这种方式可以为成人理解儿童搭建一个语言或思维的框架,可以增进成人对理解儿童的反思性。
现象学描述是一项严格且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它不是对观察或体验到的现象进行简单的数学统计并以此来推断儿童行为的规律和特点,而是结合行为或事件发生的情境去理解儿童行为的意义及其内在精神需求。
通过现象学写作来窥探儿童生活体验本质有别于其他质性研究中的文本写作。首先,现象学文本与案例描述有根本区别。案例研究强调情境和分析单位之间的互动,它要求清楚地交代案例情境,并对其中的分析单位进行明确界定,而现象学文本则注重当事人的即刻体验,强调意义的饱满,情境描述只为意义的呈现提供支持。
其次,现象学文本不同于访谈记录。访谈记录注重本土化概念,强调对受访者所提供的原始数据进行完整转录,而现象学文本则以凸显意义为原则,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并剔除非生活体验的内容。再次,现象学文本不同于观察日志。
观察日志强调对观察对象的言行进行记录,而现象学文本是对当事人当下体验的具体、鲜活、生动的细节描述。[16]因此,儿童体验中的现象学文本写作要以现象学的理念和原则为指导,要注意对儿童生活体验意义的挖掘和把握。
(三)對儿童生活体验的理解要嵌入具体的情境
教育现象学的文本分析包括主题升华、意义探寻和教育反思三个层面,[17]其目的是更好地理解儿童生活体验,洞察其背后的教育意义,提高成人的教育敏感性以及发展他们教育智慧。其中主题升华是一个从教育现象学文本中抽象出概念的过程,研究者可通过反复阅读文本,运用反思提问的策略或借用扎根理论的编码技术,从儿童体验的文本中概括出主题词。
意义探寻是对从儿童体验文本中抽象出的主题进行内涵挖掘的过程。教育反思是一个重返儿童生活情境并对其蕴含的教育意义进行反复思考的过程。教育现象学文本分析经历了从情境中来,再回到情境中去的过程。对儿童的理解总是与具体的情境有关,它是交互式的,不是一种抽象的、孤立的理解,研究者要从幼儿的要求和幼儿经历的主观性出发来理解他们,具体包括非判断性理解、发展性理解、分析性理解、教育性理解和形成性理解等几种方式。[18]
对儿童生活体验的理解一定要嵌入具体的生活情境,因为不同的理解形式可以从生活的不同方面获取意义,但不论是哪一种理解,它都是建立在主体对儿童生活情境的了解的基础之上,富有意义的现象学研究一定要根植于情境。
分享是一种美德!长按下方图片关注幼托学堂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刊发、转载的文章,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予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