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谦让、合作、友善、助人、共享等行为。要想真正解决幼儿亲社会行为缺失的问题,需要从幼儿日常生活中的真实行为特点入手展开研究,关注时效和地域特点,开展更具针对性和适宜性的支持策略。
我们在日常观察中发现,一名中班幼儿(嘉嘉)在与教师和同伴的互动中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亲社会行为缺失现象。因此,我们以该幼儿为研究个案,尝试展开促进中班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探索。因为中班幼儿正处于社会性发展的敏感期,所以针对其进行亲社会行为观察和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认为:“教师的教育智慧集中表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他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势和新问题的能力,具有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机智,具有根据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情境及时做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能力。”
本次研究主要以时间为线索,及时观察和捕捉幼儿在一日生活中发生的各种典型事件,通过深入解读,分析其言行产生的背景及原因,并尝试采取各种干预策略,完整翔实地呈现教师“精密观察幼儿——深入分析解读——采取有效干预”的过程。
一、感知表象:师幼“话不投机”
感知表象是教师了解幼儿的第一步。在日常活动中,教师经常会通过对幼儿的言行进行精密观察来发现幼儿的发展需求。当然,这种需求经常以某些“问题”的方式来呈现。例如,在本次研究中,我发现了嘉嘉在师幼相处中存在的问题:话不投机。
当我以教师的身份第一次进入该班级时,嘉嘉便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用一根手指头指着我,并用“质问”的语气询问我的身份。此时,我敏锐地觉察到了“问题”。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幼儿社会性发展层次建议,中班幼儿可以做到用友善的语言与陌生人打招呼。嘉嘉的言行表现显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为此,我逐一对班级三位老师进行了访谈,进一步了解到嘉嘉的常态表现(见表1)。
思考:通过与班级三位教师进行交流,我对嘉嘉的情况有了初步了解。但是,仅靠这些还远远不够全面深入解读嘉嘉的行为。嘉嘉还会有哪些其他表现呢?其各种言行背后的动因是什么?如何引导嘉嘉改变自身一些不合时宜的行为?作为研究者,我在收集多方信息的同时,亲自观察嘉嘉的各种言行,以期获得更加客观、真实的认识。
二、分析实质:幼儿亲社会行为现状堪忧
陈鹤琴先生认为:“观察是获得知识的基本方法,而精密观察则是开启真理宝藏的钥匙。握着这把钥匙,我们便能接近科学的真理。”我意识到了解嘉嘉最有效的方法是精密观察,在此基础上对其亲社会行为发展问题进行客观分析和判断。因此,在后续活动中,我经常留意嘉嘉在一日生活中的各种行为表现,并及时做好记录和分析(见表2)。
三、策略探索:以问题为线按图索骥寻方法
陈鹤琴指出,教师在幼儿的发展中一定要学会主动及时指导幼儿。针对嘉嘉的情况,教师应该以“守”为“攻”,主动关心和了解其行为及想法,坚持问题疏通在先。一天下午,F老师正在和孩子们分享垃圾分类知识,嘉嘉总是用手触碰旁边的桐桐,显然对教师的话题不感兴趣。W老师便把他喊到最后一排,坐在老师旁边。W老师说:“L老师,你看,昨天嘉嘉没睡好,长了这么大的黑眼袋。”L老师一看果真是,便问嘉嘉:“你昨天怎么没睡好呀?”“我和爷爷去捉青蛙了。”于是,师幼展开了对话:“为什么要去捉青蛙?”“因为我喜欢。”“你知道青蛙吃什么吗?”“小虫子。”“你知道它喜欢吃哪里的虫子吗?”“田里的。”“嗯,青蛙可是益虫哦,它会捉田里的害虫,保护庄稼。”“老师,我昨天捉到一只,它不吃虫子。真的,我给它吃,它都不吃。”“它是不是被吓到了?”“不知道,它就是不吃虫子。”“那你赶紧把它放了,要不它会饿死的,就不能保护庄稼了。”“我不,我还要去捉青蛙。”“你看,由于你晚上睡觉迟,眼睛都快要生病了。”“我今天晚上还要去捉,我要捉一百只。”“为什么?”“因为我喜欢。”
思考:可想而知,教师对嘉嘉善意的关心与引导换来了难以想象的“争端”。交谈中,嘉嘉似乎有一种“一意孤行”的态势。对此,教师该怎么办呢?
下午,家庭老师来接嘉嘉,我便主动询问有关“捉青蛙”的事情。结果真如嘉嘉所言,嘉嘉爷爷难得来看一次他和妹妹,便带着嘉嘉捉青蛙至深夜,导致嘉嘉早晨起床都迟到了。爷爷还答应第二天夜里继续带嘉嘉去捉青蛙。与此同时,家庭老师还列举了一次有关喝水的事件。一天,嘉嘉在厨房直接用烧水的壶喝水,家庭老师看到后便提醒他这样不卫生。嘉嘉不听,继续用壶喝水。嘉嘉妈妈看到后对家庭老师说:“没事,一会儿擦擦就可以了。”“他妈妈很多时候就是溺爱,在他面前就没有了教育原则,虽然她也是老师。”家庭老师临走时说道。
思考:通过对比嘉嘉在园和在家的状态,我发现其不良行为习惯形成已久。当然,这种习惯的形成与家庭特殊的教育氛围有着很大关系。对此,我们尝试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学会耐心等待。幼儿调整自身行为习惯需要时间,其社会认知发展也需要时间,一个教育影响的成果显现也需要时间,因此教师必须做到耐心观察和等待。第二,寻求有效方法。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有属于自己的独立思想、个性特点和学习方式,教师要学会精密观察,秉持科学求真的态度。
如何才能让教师的引导在幼儿身上产生效果?适宜的“切入口”是必需的。通过不断观察,我发现嘉嘉非常喜欢昆虫,经常在班级寻找有关昆虫的书籍阅读。一天下午放学后,班级里只剩下嘉嘉和另一位小朋友,我便主动说:“我们一起来读昆虫的书吧!”他们听了都很高兴,嘉嘉找来了一本有关蟋蟀的书,让我读给他们听。书还没读完,嘉嘉便对我说:“老师,三根尾须的是雄蟋蟀。”我很惊讶:“是吗?老师也不知道,你可真厉害!”听到我的赞扬,嘉嘉开心地笑了。可是,当我继续读书时却发现,嘉嘉说得不对,三根尾须的是雌蟋蟀。听到这里,他有些不好意思。为了化解尴尬,我说:“太好了,明天我们可以去考考班上其他小朋友,看看他们知不知道蟋蟀的这个小秘密。”嘉嘉又开心地笑了起来。
思考:一直以来,因为嘉嘉不能较好地遵守班级常规,很多小朋友都对他产生了意见,班级教师有时也会颇感无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嘉嘉和老师之间有一种隐形的“心理抗争”。因此,我建议班级教师尝试用彼此都能接纳的方式去与嘉嘉沟通,这样才能更好地缓解师幼之间的紧张关系,为幼儿更好地接纳他人做出榜样。
蒙台梭利认为,幼儿有吸收性心智,他们能从环境中吸取信息,获得成长。我们要尽力顺应幼儿的发展,注意对其生活和学习环境进行营造及优化。
同伴是幼儿在园生活中的重要他人。陈鹤琴先生曾说:“儿童教儿童,教学相长。”一次游戏时间,楠楠正在和老师聊关于“疾病”的话题,嘉嘉好奇地跑过来听。当他发现我在录音时,顿时来了“劲”,在录音笔旁一个劲地发出“嗡嗡”声,并且笑着看向老师和楠楠。我鼓励楠楠去制止嘉嘉的行为。楠楠说:“嘉嘉,我和老师在谈话,请你不要发出这样奇怪的声音来影响我们!”听了楠楠果断而坚定的提醒,我及时用表情示意赞同和支持楠楠的观点,嘉嘉见状便无趣地走开了,还顺势躺在了教室的地上。这时,楠楠又对嘉嘉说:“如果你再在地上躺着,衣服就脱下来当抹布吧!”嘉嘉听到楠楠的话后,同时看到我对他不认同的表情和眼神,于是“刺溜”一下爬了起来,自圆其说:“这个游戏还挺有趣的!”说完便走开了。
思考:通过此案例可以看到,嘉嘉已经在尝试通过观察环境中他人的态度来调整自己的言行,慢慢学会自我控制,同伴的力量初见成效。
以优点带动不足,是教师在日常活动中经常用到的一个教育策略。因此,寻找嘉嘉身上的“闪光点”成为我的必修课。接下来,我经常留心观察嘉嘉在各种活动中的做法,力图用最有说服力的事实来让孩子们看到嘉嘉的进步。一次美术活动中,我看到嘉嘉主动帮忙收发绘画用的桌垫,并和同伴一起商量如何铺平。操作过程中,嘉嘉和同伴之间没有发生摩擦,嘉嘉还主动帮助同伴掀开地上的地垫。
餐前准备中,嘉嘉经常主动询问老师是否需要带录影机或分享的书籍。期末班级整理玩具时,嘉嘉主动帮助保育老师整理凌乱的积木。游戏活动中,嘉嘉主动帮助班上年龄较小、力量偏弱的琪琪打开旋紧的玩具盒。每当发现这些小小的进步,我都会及时在全班幼儿面前肯定和表扬嘉嘉的进步。对于嘉嘉而言,教师的支持和鼓励既是对他的欣赏,又是对他的鞭策。
思考:通过将点滴事件汇聚在一起,嘉嘉主动要求为班级服务和进行自我约束的努力逐渐凸显出来。这让我有理由相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四、研究反思
在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时,教师既要关注到幼儿社会性行为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又要关注到幼儿个体的独特性,有的放矢地采取适宜的支持策略。
在人际相处中,“针尖对麦芒”的关系势必导致两败俱伤。为了更好地观察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行为表现,教师一定要学会以“退”为“进”,不断拉近师幼关系,从而为精密观察和采取干预措施创造机会。在本次研究中,教师就是主动先行,在处理嘉嘉的问题时先“退”赢“进”。
陈鹤琴先生说,儿童是合群的。当一个幼儿被生活学习群体中多数人排斥时,他其实是被动而有压力的。在本次研究中,教师巧妙地利用同伴和教师等周围力量来打开嘉嘉的心扉,引导他逐渐尝试接纳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这种以“群”为“策”的办法让嘉嘉的社会性发展有了一个拟态的环境,幼儿可以从中习得良好的社会性行为。
师幼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就像是在打太极。对于像嘉嘉这样浑身长满刺的“小刺猬”,以“柔”为“力”是一个非常好的解决办法。因为教师的柔,嘉嘉才更加愿意收回自己“刚”的小小防线。
理解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案例中的嘉嘉受养育、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甚至都没有发现自己在群体生活中的问题,抑或是不知道该如何解决。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耐心与爱心是帮助他认清问题所在、寻找解决策略的动力。当这种全力以赴的教育力量源源不断地凝聚起来时,一定可以帮助嘉嘉找到自我调整的方向和办法。
陈鹤琴先生曾反复强调家园合力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然而,这在现实中并非易事。针对嘉嘉的家庭情况,我们与其父母通过网络、电话或面对面交流时都出现了较大困难。但是,教师千万不能放弃,哪怕是与幼儿相关的保姆、家庭老师,都可以作为教师沟通的桥梁。总之,教师要尽力抓住各种渠道,多与幼儿身边的养育人沟通,以达到积弱变强的成效。
(田杰:南京市鼓楼幼儿园 本文发表于原创刊物《动漫界·幼教356》:管理版,2022年7/8期,《幼儿教育导读》(教师教学)2022年第10期转载)

分享是一种美德!长按下方图片关注幼托学堂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刊发、转载的文章,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予以删除。
点在看 更好看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幼托学堂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