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幼儿园游戏案例《好玩的天平秤》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幼儿园游戏案例《好玩的天平秤》-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案例背景:


为了更好的满足孩子学习的需要,教师经常会有需要为孩子制作教玩具。在一次的教玩具制作过程中,突发奇想:让孩子参与简单的制作的过程何尝不是一种学习的机会?成功的制作要体现了孩子对于这份材料精髓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因此,结合本月正在开展的重点数学内容“测量与比较”,我在科学区内投放了一份自制天平的材料。


片段一:


教师在区域内提供了一个衣架、两个纸盘和八条长短粗细一样的毛线。马上就有孩子选择了这一份材料进行操作。孩子对于天平秤很熟悉,有着丰富的经验,所以的制作过程很顺利。途中,孩子还不断的拿起已经穿好洞的盘子进行观察,自言自语道:好像绳子一样长了。


最后,孩子成功的将两个盘子挂在了衣架的两端,并不断的将衣架来回移动,多角度目测是否一样高。过一会,孩子开始拿着衣架四处寻找,不一会来到了小医院挂盐水的地方,将自制的“衣架天平挂了上去”。用手让晃动的盘子保持稳定,并再次比较。 


幼儿园游戏案例《好玩的天平秤》-幼师课件网第2张图片


分析:


活动中,教师提供了半成品的材料,相较于以往单纯的利用天平进行两端物体重量比较的活动,“自制天平称”,对于大班孩子来说,有了更大的乐趣与挑战。孩子在整个游戏过程中,不仅仅能进行物体重量的比较,更能感受制作带来的乐趣与成功体验。而孩子制作天平的过程正是孩子对于“天平”这份材料理解程度的一种表现,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孩子制作的过程。


了解孩子对于测量活动的已有经验,制作过程中幼儿进行线条长度的比较,寻找支点的行为,充分展现了该幼儿对于“天平”这一物体制作要领的把握:要有一个支撑点,两端连接盘子与衣架的线段要一样长,这样才能让天平保持平衡。


尽管“称”应该是一项精密的测量工具,但是只要能够清楚的掌握其中的原理,让衣架两端处于平衡的状态,这样得出的测量结果也应该是正确的,其中存在的小误差可以忽略不计。期间,孩子表现出来的“远视、近视,多角度观察”等多次比较左右盘子高度的行为,实际上就是孩子在探究测量的过程。


片段二:


几天过后,教师往这份操作盒子中添加了新的材料:玩偶小熊、一包纸手帕、眼药水、电池和若干个雪花片。并在集体面前介绍了材料的名称是“称一称”以及相关的操作事项:


1.  可以称操作盒里的东西。

2. 称的时候直到衣架两端的纸盘保持平衡时,就可以暂停放入其它东西。

3. 需要记录在纸上。


教师进行材料投放时,只是想利用雪花片让幼儿开展以上物体的测量活动,让幼儿能够用雪花片的数量对所称物体重量进行表征,并进行相应的比较与记录。但是因为教师没有事先的展示,记录表的设置也不尽完善,所以孩子在实践过程中,竟然出现了多维度的称重,如玩偶小熊=6片雪花片、同时玩偶小熊=一包纸手帕+2个雪花片、一瓶眼药水=1包纸手帕等多种答案。


分析:


就像指南中说的那样,孩子的学习就是在探索中了解发现,正是因为教师没有给予所谓的“标准”示范,孩子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趣而又正确的答案,孩子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多元的比重。这里的孩子不但会利用雪花片作为测量单位进个物体的重量的测量,还会用纸巾加雪花片、积木加雪花片等组合进行物体重量的测量。


随着游戏的开展他发现了纸巾、积木、雪花片等都可以作为测量的工具,并乐此不彼的运用这些计量单位进行测量。正是孩子这种使用任意计量单位的自然测量为幼儿后续的标准化测量奠定了基础,使他们意识到使用标砖计量单位的必要性。


而这样的探索过程才是真正意义上幼儿的自发性学习。万分庆幸,没有用成人固有的思维去影响孩子、破坏孩子的创造性,这也引发了教师的思考:有时放手需要落到实处,过分追求标准答案与幼儿的自主探究是相违背的。


片段三:


“自制天平”自投放之后热度不减,时常会有孩子们操作记录的身影出现在那里出现。一段时间之后,教师更换了需要测量的物体,投放了“小弹珠、大弹珠、弹弹球、”,这些同一质地不同大小,不同质地不同大小的物体。让幼儿进行操作比较练习。


分析:


这次的测量物还是用了雪花片,但是教师对于投放的材料进行了相应的调整,那是因为上次材料旨在让孩子通过操作掌握测量的方法。而材料本身在重量上差别不太大,所以当孩子掌握测量的方法后,上一份材料的探究价值就被削弱了。教师通过观察孩子的操作过程中以及记录纸发现,材料已经无法激起孩子的疑问或思考。更多是对一种操作方法、记录方法的了解与巩固。


本次材料的更换,教师选用了同类物体来进行测量,它们体积不等、材质不同,甚至重量与体积出现了反比例的关系。教师认为这样的材料投放能更多的引起孩子的思考。


孩子的表现也却是如此,在有了第一次大弹珠的测量经验之后,在测量相同材质的小弹珠时,孩子是有意识的控制雪花片的放置数量,比第一次雪花片的数量减少了一半,这是因为孩子已经具备了认识物体重量和体积之间关系的能力。而在测量大体积的弹弹球时,孩子潜意识的一次放入了5块雪花片,此时天平出现了严重偏差,颠覆了孩子对于这一经验的原有认识:体积越大,重量越重。


孩子这才关注到,相同材质的球体,大的一定比小的重,而不同材质的球体,大的又不一定比小的重的原理。这也是教师选用以上材料的初心:帮助幼儿通过实际的操作,去理解“量的比较是具有相对性、传递性”这一核心概念。 


幼儿园游戏案例《好玩的天平秤》-幼师课件网第3张图片


反思:


这以上的材料虽然是摆放在科学区的操作材料,但是里面的内容涉及到了很多数学“测量与比较”的核心经验。测量是一个描述事物属性的过程,是将事物的属性进行量化,以便在同一维度上对事物进行比较。当下学前儿童涉及的主要是直接测量的学习,一般不使用常用的计量单位,仅是一种非标准测量,通常称为自然测量。本材料中就是利用雪花片这一自然物在测量其它物体的重量。结合上述案例,在今后的材料投放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关注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可选择的测量工具还可以更丰富。


材料中,教师预设的测量工具为雪花片,这样的材料提供过于单一。可以投放更多的计量单位例如:小木棒、塑料棋子等重量相同的物体作为测量工具探索自然测量,从中感知计量单位的多样性以及测量结果的不同。那么,孩子在操作过程中就会出现比较——思考——发现的思维发展过程,更好的促进孩子对于测量的学习与认识。


二、明确材料投放的核心价值


教师在进行材料投放时,首先要能准确的明白该活动想要给予幼儿什么?就这份材料来说,第一次的材料教师要给予幼儿的关键经验是:测量的方法,而第二次的材料对于幼儿来说有了更大的挑战。是要帮助幼儿通过实际的操作,去理解“量的比较是具有相对性、传递性”。


就目标的难易程度上来说是有所递增的。教师利用层层深入的方式来帮助幼儿体验并逐步理解:即使是同一物体,也有着许多不同的属性可以比较,了解和确定物体的属性是进行量比较的重要前提。


所以材料的投放不是将某一经验囫囵吞枣的给予,而是要做到教师心中有目标,有思考,明确每一阶段要让孩子习得什么经验,最后通过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方式进行材料的投放,为孩子提供适宜的学习支架。


三、丰富测量的经验:发现计量单位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在孩子逐渐积累了一些基于生活情境的有关测量的经验以后,我们可以适当给予孩子一些经验的拓展,丰富孩子对于测量的认识。


例如可以尝试在测量活动中引发其对于测量工具和计量单位与测量结果之间关系的思考:同样的物体属性,测量工具的重量不同,其测量结果会是怎样的表现?物体属性与测量工具之间的关系又会是怎样的呢?如提供雪花片和铅笔,作为计量单位,对同一物体进行测量,但是因为雪花片的重量轻,所以得到结果是雪花片的数量比铅笔多,两者之间成反比关系。


区域活动中的材料就是在与孩子的互动中不断地发挥着它的教育价值。有些材料设计的教育内容需要教师做到目标明确,再结合有效的指导策略,让孩子通过反复的操作和多次的探索达到最终的教育目的。


需要强调的是孩子掌握测量的相关概念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教师要给孩子提供多种机会和情境以及多样化的测量工具去探索这些概念,帮助他们真正理解,从而为他们后续获得标准测量的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幼儿园游戏案例《好玩的天平秤》-幼师课件网第4张图片
投稿邮箱:zkyjssedu@126.com 分享是一种美德!
长按下方图片关注幼托学堂

幼儿园游戏案例《好玩的天平秤》-幼师课件网第5张图片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刊发、转载的文章,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与本平台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在看 更好看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幼托学堂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幼儿园游戏案例《好玩的天平秤》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