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到有的父母说起的一个家庭理念,就是在一个家庭里,孩子必须要怕一个人。
仿佛这样就能够在孩子调皮的时候震慑住孩子。
在孩子犯错的时候让他主动低头认错。
在孩子无理取闹的时候让孩子乖乖就擒。
可是当一个家庭里存在一个令孩子“害怕”的人,父母们有没有考虑过这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孩子在家这个环境里感受不到安全感。
孩子会潜在地认为,在这个环境里有些事情我是不能做的,一旦做了就错了,
而一旦错了,就会受到责罚。
这也意味着孩子无法信任这个家庭环境里的每一个人。
经常有的孩子怕爸爸,不那么怕妈妈,当孩子调皮不听话的时候,妈妈就会说:“我告诉你爸去,让你爸收拾你。”
在这种时候,父母失去的,是孩子对爸爸妈妈两个人的信任。
也许孩子怕你,他会因为对你的畏惧,表现得很乖。
但请你记住,他很乖,不是因为他爱你,是因为他在讨好你。
养孩子不是养宠物,要建立起十足的威信,宠物才不会拆家、捣乱。
孩子是有独立意识的个体,这一点,喜喜老师在《儿童的幸福》中也提到过。
孩子终将会长大,也终将会有完全独立的意识,怕,只是一时的。
《自卑与超越》一书里讲到,一个人一辈子最重要的两样东西一是归属感,二是价值感。
父母们不妨反思一下,自己有没有给孩子带来价值感和归属感。
价值感就是认为自己有价值的,归属感就是知道爸爸妈妈爱我。
这两种感受是每个孩子在童年时最重要的两种追求。
比如孩子在儿童时期哭了很久都没人抱他,他就会产生焦虑,而这种焦虑会在成年之后爆发出来。
无条件的爱可以带来归属感,孩子知道我属于这个家,即使我做了错事,我的爸爸妈妈也会爱我。
爱孩子,要无条件的爱。但无条件的爱,不等于溺爱。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温柔但却有边界。
温柔但却有边界,是当孩子错了,你能心平气和地指出孩子的错误,
但同时告诉孩子,即使你做了错事,我也爱你,因为我对你的爱是无条件的。
要温柔地告诉孩子,我可以帮助你,但绝不袒护你。
孩子错了需要批评,但在很严厉批评之前,要告诉孩子:因为爸爸妈妈是爱你的,所以要告诉你为什么不能这么做。
因为爸爸妈妈是最关心你的,所以要坚决制止你做这样的事情,避免你下次再犯错误。
温柔却有边界,是当孩子提出要求的时候,你能够耐心倾听孩子的需求,表明自己的立场。
同时,给孩子最理性、最温柔的回复,而不是一味地满足,或是刚硬的说“不”。
当孩子提出的要求不够合理,如果父母立刻动用情绪,先发制人,在孩子被拒绝生气之前,自己率先一副要生气的样子,那么孩子会有怎样的感受?
孩子会不知所措,顿时觉得自己理亏,根本就不敢再提。
而当下一次孩子想和父母提出要求的时候,上一次的伤痛则会让他胆战心惊。
温柔地拒绝孩子,要先聆听孩子的需求,肯定孩子的感受。
再平静地说出自己拒绝孩子的理由,和孩子商量出一个合理的方案。
这样,即使拒绝了孩子,在孩子心中你也是一个爱他的好父母。
温柔却有边界,是当孩子失败了想要放弃时,温和细心地鼓励孩子挑战,陪孩子一起克服困难,而不是因为心疼孩子的无助,就替孩子包办。
当你温柔地鼓励孩子,耐心地陪着孩子迎接挑战,
即使失败了,孩子也能学会勇敢,学会迎难而上。
而如果因为怕孩子经受不起失败就替孩子避开所有的障碍,孩子总有一天会摔得更疼。
因为总有父母的羽翼遮不住的风雨,总有父母无法替孩子咽下的苦涩。
白岩松说过:不但要教孩子如何去赢,更要教会他们如何漂亮地输。
孩子的一生中,会经历无数次失败,而失败,恰恰是孩子人生最重要的一课。
温柔却有边界,是当孩子问你:爸爸妈妈,我今天乖吗?你能够温柔地告诉孩子:你很乖。
但同时让孩子明白:爸爸妈妈爱你,不是因为你乖,你表现好,而是因为你是爸爸妈妈的孩子。
无条件的爱,能让孩子有底气,更自信。
也让孩子明白,我值得被爱,我不需要刻意讨好爸爸妈妈来获得爱。
当父母学会无条件地爱孩子的时候,孩子就找到了最初的“自我价值”。
由此产生了向他的生命之外扩张,探索他周围世界的欲望,这是他成长的起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