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美术《小刺猬》案例分析
一、 背景
对于幼儿,如采用单一的油画棒作画,孩子会觉得枯燥无味,失去兴趣,抑制了幼儿想象力的发挥。所以我们应该挖掘园内外本土资源,丰富美术活动的材料,这样,孩子就会觉得新奇、有趣,喜欢参与美术活动。
鉴于此,我设计了美术活动:《小刺猬》,本活动,利用本土资源——瓷土,牙签、火柴棒、松针、杉叶、树枝、树叶,以及豆类作为美术创作的材料,激发幼儿美术活动的兴趣,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
二 、案例描述
1、活动引入:今天老师就给你们猜一个谜语,这个谜语是猜一种小动物。看谁最先猜出来。”这时候全班的小朋友都目不转睛地看着我,迫不急待地等着猜谜语。于是我就用神秘地口吻念出谜语。没等我念玩,有几个小朋友就在喊:“刺猬,刺猬。”其它小朋友好象也恍然大悟,紧接着“刺猬”的声音此起彼伏,上课的气氛变得异常热烈。
点评:小班幼儿好奇、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必须以新奇、有趣的语言或物品来刺激他们,才能瞬间把幼儿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如果用直接导入肯定效果不佳,所以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活动,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且过渡自然。
2、接着我就顺势拿出一只制作好的小刺猬,这只小刺猬用绿豆当眼睛,全身插着牙签,显得非常特别。小朋友一下子就被它吸引住了,所以当我提出:“它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怎么做?”时,他们都抢着回答,显然他们已经看出来了。所以在接下来介绍材料的环节,只要简单介绍一下就可以了。
点评:教师出示范例,引导幼儿观察,并进行简单介绍材料,这样让幼儿更具体、更生动地感知本土资源对美术创作的价值,加深幼儿的印象。
3、我把刺猬的制作过程编成儿歌,边念儿歌边示范制作小刺猬:“泥土泥土真好玩!团团团,团圆圆,搓搓搓,搓成椭圆形。捏捏捏,捏成尖尖小嘴巴。牙签牙签来帮忙,插在身上当小刺。一颗、两颗,两颗豆豆做眼睛。”念到团团团,我就用把泥团成一团,念到搓搓搓,我就把一团泥搓成椭圆形…….念儿歌的语速和我的制作小刺猬的步骤合拍。示范过后,为了加深幼儿对制作方法的印象,我再带领幼儿读了一遍儿歌。
点评: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如果是单纯的示范,容易分散幼儿的注意力,老师采用把刺猬的制作过程编成儿歌的形式,这种教学方法适合小班幼儿,且新颖、有效。老师边念儿歌边示范,幼儿在制作过程中,边念儿歌边制作,能帮助幼儿理解、记忆制作的方法,又能增加幼儿的活动气氛,起着一箭双雕的作用!同时,也是本活动的一个亮点。
4、提完要求后,小朋友们都迫不急待地动起手来。有一个小朋友很快地制作出了一只插着火柴棒的小刺猬,觉得还不过瘾,跑过来问:“老师我还想做一只插小树枝的刺猬”,我对他说:“你什么材料都可以试一试。”并且也把这句话向全班幼儿说了一遍。所以最后有的小朋友作出了三只小刺猬,有的作出了二只小刺猬,而且是不同材料的。完全在我的意料之外。
点评:教师能根据幼儿的需要、活动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及时引导幼儿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刺猬,激发了幼儿想象、创作的欲望,又满足了幼儿的心理需求。
5、美术活动最后的环节是评价,我布置了一个漂亮的展示台,让幼儿把自己的作品放在展示台上,并让他们互相欣赏作品。在他们欣赏的过程中,我问幼儿:“你最喜欢的作品是哪个,为什么?”小朋友抢着回答:“我喜欢这个,它把牙签插得很好”,“我喜欢这个,它把身体捏得弯弯得,跟老师捏得一样好。”…….
点评:在美术评价环节,教师采用互相欣赏作品的形式,引导幼儿通过比较,发现、反思、总结自己的创作过程,学习他人的制作方法,发现自己的不足,也是幼儿技能提升的环节。同时,符合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是活动评价的主体”的精神。
三、教学反思
(一)活动内容的选择
本活动我紧紧围绕研究课题《利用本土资源,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进行选材,且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有利于幼儿提高捏、塑能力,发展小手的灵活性。这次活动有别于以前单纯的油画棒作画,从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可以看出,幼儿对活动很投入,感兴趣。
(二)活动材料的选择
积极的情感是激发丰富想象和创造力的内在因素。然而,幼儿的思维活动常常是凭借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和动作来进行的,他们对自己感觉器官所接触到的物质材料充满了好奇心。
针对幼儿这一特点,为向他们进行美术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新颖、多样、有趣的物质材料是激发幼儿参加美术活动兴趣的直观因素。因此,我采用本土自然资源——瓷土,牙签、火柴棒、松针、杉叶、树枝、树叶,以及豆类作为幼儿美术活动的材料,增强幼儿活动的趣味性、有效性。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与组织
本次活动,我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设计,在教学形式上较新颖,有创新。比如在示范制作小刺猬时,为了防止幼儿分散注意力,同时也是为了加深幼儿对制作方法的印象。教师把刺猬的制作过程编成儿歌,在示范时,边念儿歌边示范,念到“团团团”,我就用把泥团成一团,念到“搓搓搓”,我就把一团泥搓成椭圆形…….念儿歌的语速和我的制作小刺猬的步骤合拍。
这让幼儿容易掌握制作过程,又觉得新颖、有趣;我在组织过程中,能及时发现幼儿的心理需求,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及时鼓励、引导幼儿尝试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制作,满足幼儿的需要,让幼儿感受活动的乐趣。
(四)活动目标的达成
活动目标的制定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看出幼儿对活动感兴趣;从富有创意,童真童趣的作品中,让你读懂了孩子的心灵,看到了孩子的希望,表现了孩子在活动中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同时,看到了本土资源在美术创作活动中的价值。但是,个别幼儿活动的主动性有所欠缺。
四、总评:
教师能围绕研究课题《利用本土资源,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大胆开展活动。然而,丰富的美术材料可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幼儿的思维,发挥幼儿的想象。一般幼儿好奇心强,对新奇多样、色彩鲜艳、形态各一的材料很感兴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挖掘本土自然资源、社区资源,为幼儿的活动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在实践中能贯彻《纲要》精神,同时,抓住幼儿的年龄特点,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挖掘、利用本土资源,充分发挥本土优势,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美术材料,如:瓷土,牙签、火柴棒、松针、杉叶、树枝、树叶,以及豆类等等,为幼儿的美术创作提供丰富的材料,避免因美术材料的单调、枯燥,缺乏变化而影响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实效性。
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能以幼儿为主体,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把刺猬的制作过程编成儿歌的形式,让幼儿边念儿歌边制作,体现了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教育理念,同时把活动推向了高潮,让幼儿体验活动的乐趣。
中班美术《快乐的鱼儿》案例分析
一、活动背景
为此,我认为:我们要冲破传统“依样画葫芦”的写实樊篱,就要大胆“放手”,要让小孩子由“学着画”转变为“画着学”,让小孩子在自由表达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发展他们的良好个性,提高他们的表现能力。
然而,单纯的“放手”是不是真能发挥小孩子更多的主动性,激活小孩子更大的创造性呢?是不是“放手”了小孩子就真能表现出自己富有个性的独特的作品呢?在教学实践中我还是感到许多困惑。
二、案例描述
我再次引导:故事中鱼儿做了哪些好事?(早上老师讲过有关鱼儿的故事)除了这些,鱼儿还会帮小动物做哪些事呢?帮助乌龟找到妈妈、帮小虾找食物吃等等,看得出小孩子思维很活跃活动也很投入。于是我提出要求:鱼儿为大伙做了那么多好事,大伙都很感激它,于是它们想请小朋友帮忙给做好事的鱼儿画张像。接着我就“放手”让小孩子自由表现,大胆发挥了。
可这时我注意到有很大一部分小孩子的兴趣似乎变了,一些小孩子拿着笔好像无从下手,一些小孩子干脆四处观望,我走到正在左右张望的林海滨身边鼓励他:海滨,加油画呀!可那他却摇摇头说:老师,我不知道画什么。我没有预料会出现这种情景,我一再地给那些小孩子鼓劲:试着画画看,画错了也没关系;你们刚才是怎么想的就可以怎么画呀;可还是有几个小孩子显露出茫然的样子,于是我就一一走到他们身边引导提示:你觉得鱼儿会做哪些好事呀?对呀,那你就可以画鱼儿帮乌龟找到妈妈的情景呀,你可以画鱼儿帮小虾找食物呀。
在小孩子作画时,我走了一圈,发现很少有小孩子表现刚才所表达的生动情节,也很少有独特富有个性的作品,有近三十个小孩子的画没有什么情节。而后,我在让小孩子交流了“快乐的鱼儿在干什么”后匆匆地结束了活动。
“为什么小孩子有那么丰富的经验而不能充分表达?为什么我‘放手’给小孩子创造的自由而小孩子的作品是那样的缺少个性?我突然觉得很沮丧。要怎样让孩子的画即丰富又有个性。
三、案例分析
1、从“按部就班”到“标新立异”,活动的内容选择缺乏循序渐进
以回忆的形式让幼儿构造快乐鱼儿的画面,缺乏让幼儿直观观察画面的步骤,在还未拥有多种表征方式经验时,如何有个性的创造。当我们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时,教师的支持是无效的,这些看似很符合“纲要”精神的活动就成了华而不实的空架子了。教师在活动把握上对孩子支持缺乏循序渐进,失去了有效性。
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在教学过程中再不重视技能传授,使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学不到实际的东西。培养创造性、想象力、表现力固然重要,但培养幼儿相应的美术技能不容忽视。因为孩子心中所思、所想、所创造正是通过美术基本技能这个表现手段来体现的,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教师对幼儿技能支持多少,怎样的支持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探讨。
3、从教师“满堂灌”到幼儿“大胆说”,美术活动中教师语言缺乏推进性
幼儿的“大胆说”就只能变成被动地接受一套死搬的表现方法,作品表现也只会是千篇一律,这不仅压抑了幼儿的创造欲望,而且阻碍了幼儿思维的发展。在老师努力避免“美不美,喜不喜欢”等无效的语言充斥课堂抽时,我们往往忽视了语言的推进性与提升。
四、案例反思
思考这个案例,我获得以下启示:
首先,在绘画教学中,我们提倡“放手”,也推崇“出手”。
“放手”是指给幼儿应有的自主权,为幼儿提供宽松自由的环境和心理氛围,尊重幼儿个性化的艺术表现天赋和表现方式,放手让小孩子想像和创造。但放手并不是放弃老师的指导,否则幼儿在自主表现中常常会出现茫然或处于困境,正如本案例中的小孩子无法游刃有余地表达各种不同姿态的鱼儿一样,如果长此以往,幼儿的作品就会依赖于原型符号的自然呈现,那么对小孩子的发展就起着延误的作用。
其次,教师的“出手”要把握好时机。
也就是在幼儿认知发生冲突的关键时刻,教师就要对小孩子的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宜的指导。给小孩子学习表现动态鱼儿提供“支架”,适时适当地使教学处于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
最后,我们认为:老师的“出手”并不是简单告知给小孩子正确的问题解决方法或者直接灌输某种特定的技能
如给小孩子示范怎样画快乐的鱼儿,而忽视和抑制幼儿在绘画活动中自己动手、动脑探究的愿望和发现学习的机会,使活动过程演变为幼儿单纯练习技能的教学情境;而是尽可能地通过教师捕捉活动中的最佳问题情境、投入相关材料,设置系列问题、提醒幼儿回忆相关经验、引导 幼儿改造已有经验、将幼儿已经胜任的具体问题概括化等方式,给幼儿的学习“搭架”,让幼儿学会积极主动、独立自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学习相应能力。这样的“出手”才能真正有效地支架小孩子的“学”,才能有效地促使小孩子的个性化的发展。
“放手”并不是放弃教师恰当的指导,“出手”也并非是给小孩子一个直接的答案。我们要“放手”的是单纯重视技能和追求结果,在必要时,找准介入点,把握好最佳时机,以最适宜的方式,果断地“出手”吧!
大班美术《我喜欢的房子》案例分析
在电子白板课题研究的大环境下,我们教研组开展教学活动观摩及研讨。针对电子白板运用于幼儿园各领域是否能够优化教学,真正服务于教学进行实践与探讨。
本次研讨,我们以大班美术活动《我喜欢的房子》为例,重点研讨白板运用于艺术活动的优势,以促进教学及幼儿发展。在本次活动中,周婷婷老师利用电子白板教学丰富了幼儿的欣赏与体验,有效促进了幼儿想象与表现。
案例描述
(一):演示课件一:原始人—山洞—草房—砖房—楼房
师:你们知道以前人们都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吗?
幼:不知道。
师: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来看看,以前人们住的是什么样的房子。
( 演示第一组课件图片,幼儿边看边说:“那是山洞。”“那是草房子!”“那是楼房。”)
教师小结:在最原始的时候,没有房子。人们为了不受到野兽的伤害,就住在山洞里;慢慢地随着人类的进化,人们开始住上了泥墙草房子,可这样的房子不结实,下雨的时候,又会漏雨;于是人们又发明了制造了砖瓦房,可砖房子看着不够美观,而且占地方,于是人们又开始盖起了高高的楼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住的房子也越来越漂亮了。
案例分析:
周老师先和孩子们欣赏“远古的房子”——大致了解房子的演变历史,孩子们从图片的演变中感知房子从最初的山洞逐渐演变到如今的高楼大厦,这是对房子本身存在的意义的了解。老师在播放图片时采用一些功能,帮助孩子忽略一些次要的,集中关注房子这一主题,如:聚光灯的使用。这也使得孩子们对活动兴趣更加浓厚。
案例描述
(二):演示课件二:住在不同地方的人们住的房子也各不相同。
师:你们知道吗?住在不同地方的人,住的房子也是各种各样的,我们赶紧来看看吧。
以课件图片展示:吊脚楼,蒙古包,四合院......
教师:这是什么房子?你知道他是哪里的房子吗?他为什么要建成这个样子?
幼儿:那是木头房子。
教师:这个木头房子为什么下面一层是空空的,只有几根柱子撑着呢?
幼儿:不知道。
幼儿:那是蒙古包,是草原上的房子。
教师小结: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生活的地方,有很多的蚊虫,而且气候比较潮湿,他们就设计了吊脚楼。他们住在吊脚楼里,不仅可以防蚊虫,而且通风干燥;蒙古族的人们就住在蒙古包里,因为他们经常要为羊、牛、马等寻找牧场,住在蒙古包里方便他们搬迁;一些老北京人就住在四合院里,因为有很多人都住在一起,非常的热闹。
案例分析:
在第二阶段的欣赏中,幼儿欣赏的积极性很高,但能够完整讲述的并不多,这和我园周边环境和家庭都是有关系的,孩子们知识面相对较窄,有一些房子是他们没有见过的。幼儿多数能讲出房子的建构材料,但对名称却不一定能说出来,用途就更不知道了。通过图片和老师的讲述,幼儿能够理解。但是,如果在活动前做好知识铺垫,活动效果将更好。
案例描述
(三):演示课件三:造型奇特的房子。
师:“一些设计师为了追求美观奇特,设计出了各种形状奇特的房子,我们快来看看吧!”
师:这个房子像什么?
幼儿1:像鸟窝。
幼儿2:对,就像小鸟的家。
教师小结:这些设计师的想象力可真丰富,他们设计出了形状不同的房子,可真漂亮啊。
案例分析:
老师在这个环节,给孩子们欣赏一些“比较有特色的建筑”——旨在拔高,引导幼儿发现其构思的奇妙之处,引发幼儿的想象与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都很兴奋,大胆地猜测、想象“房子像什么”。老师选的建筑也比较有代表性,比如:北京的鸟巢、悉尼歌剧院等,这些造型特别的建筑让孩子们兴趣浓厚,最后设计出来的作品也体现了“想象与表现”这一宗旨。
从这一次的活动中,我们不难看出,周老师在使用白板辅助教学后,教学效果更好了。《指南》中指出,幼儿艺术活动重在欣赏、感知、体验,而后是想象与表现。周老师用三种图片的欣赏,给与了幼儿充分感知的机会,从“远古的房子”到“现代的房子”;从“西南山区的吊脚楼”到“内蒙古大草原上的蒙古包”;最后还有各种时尚建筑、标志性建筑。孩子的认知过程是丰满的、丰富的。这为孩子打开了想象的大门,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为孩子的艺术表现做好了铺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