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良好品德的表现和培养始终是社会、教育人士以及家长关注的重点。幼儿同伴关爱行为是主动关心爱护他人的积极行为,是良好品德展现的突出标志,混龄教育有利于幼儿的交往合作。
让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互动交流,可以扩大他们的接触面,使幼儿学会与人交往的正确态度和技能,学会关心、分享、轮流、谦让等社会性行为,为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个性奠定基础。混龄区域游戏则为幼儿提供了更加充分地关爱他人的平台。
一、混龄区域游戏中幼儿同伴关爱行为总体特点
根据混龄区域游戏中幼儿同伴关爱行为发生的表现,可以看出,幼儿同伴关爱行为的发生在多种区域游戏、回应方式、年龄分布以及性别分布上,都表现出不同特点。
1.幼儿同伴关爱行为多发生在体能类游戏区
混龄区域游戏中有运动区、彩虹野战营、陶泥坊、表演区、打地鼠、编织区、射击区、沙池区、音乐墙、玩球吧、建构区、气球区、沙画区、扎染区,其中运动区出现同伴关爱行为次数最多,其次是玩球吧、彩虹野战营。其他混龄区域游戏发生同伴关爱行为次数均较少。
运动区和玩球吧等游戏属于体能类混龄区域游戏,其他混龄区域游戏多为非体能类游戏。体能类游戏自身对于不同幼儿有不同的难易程度,且多数体能类游戏具有挑战性,这与幼儿本身的身心发展程度有着联系。身心发展程度较好的幼儿在此类游戏中会表现较为出色,反之在此类游戏中会表现稍有逊色。
前者关注到后者时,多数幼儿就会提供关心和爱护。此类游戏中难免会出现磕碰现象,身体协调性较好的幼儿在游戏中会体现出小小的优越感与兴奋,从而也就有能力关照到需要解决问题的幼儿,表现出自己对同伴的关爱行为。
2.幼儿同伴关爱行为多以积极方式回应
混龄区域游戏中的幼儿表现出同伴关爱行为后,同伴的回应方式多为积极主动地方式,其中积极表情回应和积极语言回应居多。混龄区域游戏是幼儿非常喜爱和期待的游戏,多数幼儿是全神贯注投入于所要玩的游戏当中。
由于游戏时间有限,幼儿对同伴的游戏情况并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所以这部分幼儿忙于自己的游戏内容,就会存在少数幼儿对同伴表现出的关爱行为不理睬。积极肢体动作回应一般会出现在赞美行为、鼓励行为中,积极肢体动作的回应,多是比表情和语言表现更加强烈的内心感受。
游戏当中的幼儿还是以玩为主,给予同伴回应表现的时间并不多,就会出现较少的积极肢体动作回应。做出积极表情回应和积极语言回应的幼儿相差不多,且是所有回应方式的主体,这种回应是对同伴表示有礼貌的方式,又是可以尽快投入游戏的方式。微笑和有礼貌的语言回应都是待人得体的一种体现。
教师和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会潜移默化的告诉幼儿要有礼貌的对待他人,所以多数幼儿会做出积极方式的回应。教师在接受访谈时谈及到接受者的回应表现,关爱行为发出者主动表现出的做法,与接受者的反应是不可分割的。
如果接受者是愿意接受关爱的话,同伴关爱行为发出者看到对方的积极回应,也会更愿意再次关爱他人,反之接受者不予以回应或呈现出消极的态度,同伴关爱行为发出者的情绪就会发生变化,随之再次出现同伴关爱的行为次数便会减少。
接受者所做出的回应和表现对同伴关爱行为发出者有着直接的影响,同伴关爱行为发出者,会直观的感受到接受者的态度和言行,将会影响到幼儿同伴关爱行为是否会再次发生。
3.幼儿同伴关爱行为的发出者多为中班幼儿
混龄区域游戏中幼儿同伴关爱行为的发出者以中班年龄班幼儿为主,接受者为小班和中班,其中中班幼儿关爱小班幼儿居多。出现此类特点,与幼儿自身个体发展阶段和幼儿园教学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第一小班幼儿处于直观动作思维阶段,其具体形象思维正在不断发展,他们对同伴做出的行为并没有充分理解。
对同伴的动作和行为存在模仿的现象,所以较少能够做出主动关爱同伴的行为,中班幼儿是一个过渡的年龄段,对同伴的关爱行为会有了较多自己的看法,所以当同伴遇到困难时能够伸出援助之手,大班幼儿对游戏主题和内容更加在意,较中班幼儿来说思维更加成熟。
第二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会根据不同年龄段进行设计,小班幼儿主要以培养基本的自理能力和简单初步的认知为重点,中班幼儿会在小班幼儿已掌握的认知和技能基础上,支持和引导他们有更好水平的发展,并逐渐培养他们的交流合作能力。
大班幼儿主要培养良好生活和学习习惯,以及适度的思维开拓能力。经过日常观察也会发现中班幼儿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会更加强调要关心和爱护其他小朋友,做一名有爱心的小朋友。
4.幼儿同伴关爱行为多发生在女孩之间
混龄区域游戏中幼儿同伴关爱行为的发出者和接受者均以女孩为主,其中女孩关爱女孩居多。多数家长也认为女孩更容易表现出同伴关爱行为。女孩的性格更要温柔一些,心思更加细腻,女孩在生活中更愿意照顾他人,表现出关爱他人的行为,同时从另一个角度可以看出男孩和女孩从小玩的游戏类型有着差异。
女孩更倾向于玩角色扮演类游戏居多,例如扮演妈妈的角色,这种角色扮演更加体现出女孩模仿和学习母亲照顾孩子或他人的行为,而男孩在挑选游戏时多会选择建构区或体能类的游戏,在关心照顾同伴方面会相对略差一些,所以女孩在同伴关爱行为次数方面会略多于男孩。
二、混龄区域游戏中幼儿同伴关爱行为具体表现特点及成因
幼儿同伴关爱行为对幼儿自身的社会性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行为会影响着幼儿进行社会交往的做法及态度。同伴关爱行为的发生,一定会存在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互动,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交互决定论,强调了行为、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和连接,行为是三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所以行为的产生离不开人的因素,关爱行为发出者和接受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同伴会产生榜样作用,通过幼儿自身的观察习得的经验影响对方。在混龄区域游戏中幼儿随机选择区域游戏,接触到的同伴也都是不同的,也就会遇到不同性格的同伴和不同的情况。
在混龄区域游戏这样的大环境下,幼儿的社交圈随之也会增大,观察和接触到的事情也就相比同班环境下更多。结合研究结果,针对混龄区域游戏中幼儿同伴关爱行为,具体表现进行了特点及成因的探索。
1.赞美行为表现特点及成因
幼儿同伴赞美行为是要通过语言表达的方式向同伴表达自己的欣赏、夸赞,本研究是以混龄区域游戏为场景,调查幼儿在其中的同伴赞美行为,发现幼儿园混龄区域游戏中,幼儿同伴赞美行为发生的次数较少,在年龄、性别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
第一同伴赞美行为的发出者,多为中班幼儿混龄区域游戏中的幼儿,同伴赞美行为多数以物质类赞美同伴为主,并且在日常观察中发现小班和中班年龄段的幼儿群体,更频繁出入于此类区域游戏,例如陶泥坊、沙画区等区域游戏。
中班幼儿的认知方面和语言表达方面均较优于小班幼儿,学前儿童在内部言语产生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种过度的形式即出声的自言自语,其有两种形式即游戏言语和问题言语。问题言语是在一定情境下产生的,常用来表示自己的怀疑、惊奇等,而四五岁儿童的问题言语最丰富。
所以中班幼儿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更容易发生同伴赞美行为。第二同伴赞美行为的接受者,多为女孩幼儿赞美行为发生的区域游戏多为美工类游戏,女孩普遍较多,更多的女孩愿意进行手工、美术等艺术性的游戏。
女孩对美的事物的专注度略强于男孩,同时女孩在此类游戏中对于某一游戏或事件的注意力持久性较强,使女孩在此类游戏中会呈现出较完整的游戏成果,从而女孩就会更容易得到同伴的称赞和表扬。
2.鼓励行为表现特点及成因
幼儿同伴鼓励行为是幼儿需要通过语言或者动作对同伴表现出的激励行为,由于研究中以混龄区域游戏为背景,幼儿遨游在游戏中,但会存在与同伴的互动,而鼓励行为多是发生于同伴自身在游戏中,遇到担心、害怕、焦虑的情况中,因此此种行为出现较少。
第一同伴鼓励行为的发出者,多为大班幼儿大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群体中相对较成熟的,在良好教育下,5-6岁幼儿不但能够较清楚系统的叙述,还能大胆自然、生动有感情地讲述。这一时期的幼儿在表述中会伴有自己的情感态度,并且大班幼儿的情感发展也相对完善。
当他们遇到低年龄段的幼儿在游戏中遇到某种情况时,会做出反映并查看情况,使低年龄段幼儿可以缓解焦虑情况。同时大班幼儿对事件的处理情况会更加细致,并不只是单纯的用行动直接解决同伴当时的问题,而是会采用理解的角度看待问题。
古人有句老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大班幼儿就是采用了授人以渔的方式,继而激励同伴成长和锻炼。所以混龄区域游戏大班幼儿更容易发生同伴鼓励行为。
第二同伴鼓励行为多发生在女孩之间。从出生开始,人在性别方面一直存在着某些差异,女孩的性格和情感发展较男孩更稳重成熟,女孩会更愿意和同伴和谐友好相处、关心爱护同伴,表现出一种“母性的光辉”,所以女孩更容易成为同伴鼓励行为的发出者。
根据观察发现,鼓励行为又较多出现于体能类游戏中,女孩又较男孩在相同的体能类游戏中,表现情况较弱一些,是更容易出现担心害怕等现象,所以女孩也更容易成为同伴鼓励行为的接受者。良好的教育观念可以映射出家长优秀的自身素质,家长教育孩子的想法和态度,直接影响着幼儿的成长以及社会行为。
例如家长对孩子做错事情从来不管不顾,采取极端的“放养式教育”,如此教育观念下的幼儿将不利于其社会中的成长,反之家长对孩子严加管教,幼儿做任何事情都采取“专制型教养方式”,也会给幼儿带来不愉快的成长经历。
家长的教育观念是动作行为呈现的前期基础,先有良好的观念、想法,才会做出好的言行举止,随之幼儿就会耳闻目睹,表现出亲社会行为,更好的与同伴进行交流互动,关爱身边的大朋友和小朋友。家庭所带来的影响是内化的,对幼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根本基础,儿童早期行为塑造中家庭作用举重若轻。
中国古代教育家颜之推就很重视家长对子女的榜样示范作用,并且家长是幼儿经常见到和相互接触的良好榜样,在孩子们眼里的家长既是长辈,又是友好伙伴,家长所做的行为动作和语言表达,都被孩子们看得一清二楚。
学前阶段的孩子,正是愿意模仿和逐步探索新鲜事物的时候,所以对于幼儿来说的“大朋友们”应该树立一个良好的行为模范,有利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和亲社会行为的产生,以及同伴鼓励行为的表现。因此,运动区和玩球吧中发生的同伴鼓励行为,源于同伴是否存在困难处境、家长的教育观念、家长的言传身教。
3.帮助行为表现特点及成因
幼儿同伴帮助行为是混龄区域游戏中幼儿主动采取行动为同伴解决困难,在所观察记录的混龄区域游戏中,任何区域游戏都可能存在游戏中的“小插曲”,而全园幼儿较多,幼儿园教师的注意力和注意范围是存在局限的,因此幼儿出现困境时常会被同伴所关注到,这种行为也就会出现较多。
“帮助”一词经常出现在幼儿日常生活中,父母和教师在孩子小的时候就会教导和提示他们乐于助人、帮助他人,同时伴有行动指导,从而幼儿也就在帮助同伴意识上更强,表现出的频次相对其他同伴关爱行为表现较多。
4.谦让行为表现特点及成因
幼儿同伴谦让行为是在混龄区域游戏中礼让或展示出谦和的状态,以往研究中多会将谦让行为划分为主动谦让行为、被动谦让行为,而此次研究的主题是幼儿同伴关爱行为,是一种积极的体现,没有不愉快的情感体验,所以均属于主动谦让。
三、总结
混龄游戏是幼儿游戏模式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对其社会化有着特殊的意义,因此本文概括了在混龄区域游戏中,幼儿同伴关爱行为总体表现与特点上:第一混龄区域游戏类型影响着同伴关爱行为的发生,多发生在体能类游戏区中;第二混龄区域游戏中幼儿同伴关爱行为多以积极方式回应。
第三混龄区域游戏中幼儿同伴关爱行为发出者多为中班幼儿;第四混龄区域游戏中幼儿同伴关爱行为多发生在女孩之间。以及在混龄区域游戏中幼儿同伴关爱行为具体表现与特点上的赞美行为、鼓励行为、帮助行为、谦让行为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