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表明,在幼儿园体育游戏中,教师的教学语言与人生其他阶段教师教学语言具有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性语言
队列口令、体操口令以及指挥命令等属于体育游戏中的组织性语言。幼儿园体育游戏中常见组织性语言的下达与青少年或成人具有显著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其特有的表述方式上。
(1)各种口令的下达,如“立正”只有动令,没有预令,发出的时候应该是短促有力——“立正”。而在幼儿园,教师们往往发出“立——正”,然后小朋友们跟随“1一2”。
本研究发现这种方式便于师幼的互动——语言的互动产生动作的行动,同时,也给其他注意力未集中的幼儿一个提示,容易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少数老师这样使用:“小朋友们,请注意,立正”。但是这种下达方式,不容易引起幼儿语言的跟随,仅是幼儿单一的行动配合。
(2)各种转身口令的下达,如“向右(左、后)——转”,在发出这一口令之前,教师们往往会,先到要转的方向,然后对幼儿强调“面向老师,向右(左、后)——转”。这是因为,幼儿还未能较好地分辨前、后、左、右等方位,尤其是左、右方位。
因此,在进行方位变化的时候,一般以那个方位具有典型的物体为基准,让幼儿朝那个物体转,如果没有典型的物体,老师则到那个方位,给幼儿一个行动的指向。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幼儿就能较好地掌握前、后、左、右方位。
(3)各种行进的口令的下达,如(跑步——走, 齐步——走)幼儿园教师们一般都会赋予某些角色,如“解放军们,现在跑步——走”。增加这些角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幼儿更有兴趣进行这一运动。
二、鼓动性语言
体育游戏大多在户外开展,空间大,干扰多,幼儿注意力极容易容易分散。活动中,教师经常运用“手,抖一抖”“腰,扭一扭”“两只手两只脚,全抬起来”等“名词+动词”的表达形式,还有“肩膀,肩膀”“鼻子,鼻子”等重叠词,激发幼儿学习热情、提高幼儿参与积极性。
知识经验的缺乏和语言理解的局限,导致幼儿更感兴趣、更易理解名词和动词,名词能引发幼儿对某些生活场景的联想,动词则能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欲望和冲动。
三、讲解性语言
由于幼儿的理解能力与运动经验欠缺,在很多动作学习的过程中,用幼儿能理解的语言讲解动作是促进幼儿学习与练习的重要方法。比如,给3-4岁小班的幼儿讲解“两手侧平举”的动作要领,直接说“伸直手臂”,他们是无法理解抽象的“直”的动作。
如果教师结合幼儿对树干、铅笔的认知,运用比喻的方式讲解“两手像树干一样举起来”或“两手像铅笔一样地直”,他们就能够把抽象的“直”的行为变为可理解的、具体的“直”的动作。
又如,在学习挥臂的动作过程中,有的幼儿无论怎么都无法体验到肌肉用力的过程,当老师说“让我们和客人们再见吧”,他们自然就做出了相应的动作。
使用幼儿能理解的语言描述动作,幼儿只需要模仿教师2-3次基本就能完成该动作;教师按照动作的要领讲解时,80.5%的幼儿至少需要7-8次重复练习方可完成该动作。此外,当幼儿能清楚地表述所完成的动作时,更有助于动作的正确完成。
四、教学建议
幼儿园体育游戏中,教师教学语言主要分为情景式语言、角色式语言、悬念式语言、启发式语言、回忆式语言、故事式语言、叙述式语言、军事式语言、鼓励式语言等9来用同种语言类型。
这些语言类型运用在体育游戏的不同教学部分。虽然不同教学部分会采用同一种语言类型,由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特殊性,教师组织性语言、鼓励性语言,以及讲解性语言应用的方法和手段也不一样。
幼儿作为教师教学语言的倾听者,作为一个未成熟的、正在形成中的生命个体,其知识经验缺乏.掌握的词汇较少,理解与思维的水平比较低,对教师的教学语言难以较好地进行理解和把握,并且会因不同的知识经验而有不同于教师或他人的独特理解与体验。
因此在体育游戏中,本研究建议:
(一)以幼儿为本
以幼儿为本,主要表现在:
首先,教师要善于并认真倾听幼儿。
真正有效的、以幼儿为中心的教学语言意味着教师善于倾听幼儿的声音,转化幼儿的观点,引发更复杂的回答,师幼间的交流与互动在以幼儿为中心的语言环境中不断走向深入。
只有在一种倾听的环境中,幼儿才能成为主动的建构者,而非被动的承受者,幼儿的回答才能成为教师进一步提问、引导的起点和阶梯。
其次,仔细观察幼儿,不断调节教学语言。
教师的语言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幼儿的内部心理条件才能起作用。幼儿在教师讲授时,做其他的事情、说笑打闹,或者不能正确理解与回答教师的问题等等这些情况的出现,可能是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未引起幼儿的兴趣,或是教师的语言晦涩难懂,或者是超出幼儿的经验。
善于观察的教师,就会根据幼儿的这些表现迅速地调整语言内容或改变语言的表达方式,把抽象的内容表达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并且,及时地把幼儿的注意、思维引向教学的中心。
(二)精心设计、组织教学语言
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符号,更包含着教师教育的目的和意图。如果幼儿的理解偏离了教师的表达,那么教育目的就无法完成。
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不能是无的放矢,而应根据幼儿的知识和运动经验以及语言理解的范畴,关注语言表达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注重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和科学性。
教师可在保持句子合理通畅的前提下,将语言精简成以名词、动词为主的句子,并将名词和动词以叠声词、象声词的形式勾画出简洁、押韵、生动、形象的场景,有助于幼儿理解。
(三)重视游戏评价与反思
体育游戏后进行自我反思教学过程中语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是提高教师教学语言运用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
首先,进行自我评价,分析游戏中使用语言的基本情况,比如使用了何种类型的语言,效果如何,下次活动应该注意什么等等。
其次,每次游戏结束后,应对游戏中所用的语育进行充分的考量,比如游戏前的构想、游戏中的使用和游戏后的审视,能真正了解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
最后,通过他人评价,让同行分析游戏中所用语言,提出问题与不足,然后进行自我反思。教师通过实践→反思→调整→再实践→再反思→再调整,不断调整自己语言的选择和运用能力。
教师在游戏前精心设计、组织教学语言,游戏后反思自身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是幼儿园体育游戏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同时也要根据游戏中不断生成的内容进行灵活的调整,使教学语言的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互动共生。(浙师大张莹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