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不觉初秋夜渐长, 清风习习重凄凉。 已经立秋了。 立秋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意味着暑去凉来、秋天将至。 此时,气候由热转凉,阳气渐收,阴气渐长,自然界由生长开始向收藏转变。 但伏天还没过去,所以常常是“秋已立,暑难消”,此时人体内积蓄的夏季湿热还未完全散去,容易导致气阴两虚。 另外,立秋后早晚寒气渐盛,体质虚弱的人容易寒气侵体,也易引发多种疾病。 初秋养生四原则 别再晚睡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立秋的气候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 此时养生,应以养收为原则。 与夏季“夜卧早起”不同,立秋过后应开始“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早卧可顺应阳气进行收敛,早起则使肺气得以舒展,一敛一舒更有利于人体平衡。 不忙贴膘 立秋虽占了一个“秋”字,但天气并未完全转凉,高温缠绵,人也极易倦怠、乏力、纳呆,此时并非贴秋膘的好时机。 因为,太多的高蛋白食物并不容易消化,反增脾胃负担。 拒绝受凉 立秋时节,人体阳气仍处于顶峰状态,血管处于扩张状态,腠理开泄,一旦着凉,寒邪便容易趁机入侵。 而立秋之后,温差大,中午热,早晚凉。加之季节变换人体免疫和抗病能力下降,稍一着凉,就容易患感冒。 因此,要根据气候变化,适当增减衣服,以免身体受凉,伤风感冒。 勿忘除湿 立秋后天气仍热,雨水多发,人体也仍然会受到湿气困扰。 此时如果不注意祛除夏天残留之湿,致使脾伤于湿,人就可能出现饮食不化、恶心呕吐、腹痛便溏、体弱倦怠等一系列消化系统症状,甚至可能为咳喘病症种下病根。 因此,立秋后贪凉须有节制,切忌猛吹空调、过吃冷饮。 同时要谨防“秋瓜坏肚”,尽量少食瓜类蔬果,以避免胃肠道疾病。 平时可多灸大椎,关元,神阙,足三里等穴位,不但有助于调理脾胃祛除湿邪,也有利于阳气提升,减少秋燥的症状。 立秋养两脏 养肺 中医认为,肺与秋季相应,立秋之后,天气就变得干燥,而天气干燥容易伤肺,肺气虚则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 一般来说,秋季养肺,可多食莲藕、百合、杏仁、荸荠、蜂蜜、甘蔗、藕、土豆、萝卜、山药、扁豆、枸杞、银耳、木耳、猪肉、鸭肉、柚子等润燥养阴之品,同时要少吃葱、蒜等辛味之品。 养肝 立秋之后,肝气在秋天受到抑制,而肝又主情志,疏泄气血,这时候人容易出现情绪低落、气血失调的现象,具体表现有忧郁、心慌心悸、失眠、内分泌紊乱等。 秋季养肝,多吃小白菜、胡萝卜、海带、莲子、黄瓜等,可以帮助肝气的运转,增强肝脏解毒排毒功能,自然而然就能够避免不良症状的发生了。 立秋饮二茶 养心安神——甘麦大枣茶 材料:甘草10克、浮小麦30克、大枣10枚。 做法:将甘草、浮小麦研成粗末,红枣去核,一同放入保温杯中,冲入沸水,加盖焖10分钟左右,代茶饮(大枣可嚼食)。也可将三味食材加水煎煮后,取汤液300毫升,一日内分2~3次服完。 功效:养阴除烦、宁心安神。 养阴润燥——乌梅生姜茶 材料:乌梅1个(去核)、生姜1~2片、红糖适量。 做法:将乌梅去核,乌梅肉洗净切碎,生姜洗净切丝,同红糖一起放入保温杯中,沸水冲泡半小时即可。 功效:养阴生津、暖胃健脾。 立秋养生按三穴 祛燥——按迎香 秋燥容易危害肺脏。点揉迎香穴具有清热散风、祛燥润肺、宣通鼻窍的作用。 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缘约0.5寸、鼻唇沟中。两手中指或食指指肚,顺逆各揉搓20~30次,以迎香穴发酸、发胀、发热为度。 养心——按极泉 入秋后偶尔的气温回升堪比盛夏。当气温超过30℃时,人便会出现胸闷的感觉。 极泉穴是手少阴心经第一要穴,位于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 该穴对治疗心痛、胸闷、咽干烦渴有效。弹按时力度应柔和,动作应连贯。每次弹按的量应因人而异,一般弹按10次左右。 健胃——按四缝 立秋后进补,稍有不慎就会饮食积滞,损伤脾胃,增加体重。 四缝穴是消宿食、化积滞的专属穴。取穴位置在第2、3、4、5掌面第1、2节横纹中央点。最好用大拇指掐按、一般按10~20次效果显著。 投稿邮箱:zkyjssedu@126.com 分享是一种美德! 长按下方图片关注幼托学堂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刊发、转载的文章,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与本平台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点在看 更好看 阅读原文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幼托学堂 -=||=-收藏赞 (0) × 请关注公众号,发送"解锁码"获取验证码 解锁阅读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