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当作为一个“医者”,面对幼儿的不良情绪,处理方式不能只是简单地忽略或是强制性命令,这样只会激发幼儿的逆反心理。
幼儿正在堆积木,安安的积木总是堆着堆着就倒了,而妮妮的城堡却堆得高高大大的。安安变得有点烦躁,跑过去一脚踢倒了妮妮的积木。教师非常生气地说:“安安,罚你在玩具区反省。”然而他并没有反省的意思:把玩具倒了满地,玩得不亦乐乎。
安安的“恶意”情绪来自于内心的烦躁,他用踢倒妮妮城堡的方式进行发泄。教师惩罚他,让他自己反省,希望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不再犯,但效果却明显不佳:安安畅快地玩着玩具区的所有玩具,一点没有反省的意思,他的“恶意”情绪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这是幼儿园教师经常会遇到的情形,那该如何做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呢?
关键我们要把握让安安反思的最佳时机:当安安堆积木的表情越来越紧张时,此时,他的恶意想法还没有产生,也没有对周边造成伤害。这时教师的角色应开始转变为心理医生,治疗幼儿的不良情绪。
“情绪垃圾桶”,是不错的选择。教师有目的地对幼儿提问,帮幼儿纾解心中郁闷,教师要耐心地倾听幼儿的内心想法:“什么事让你不开心了?你想要怎么做?这样做对你有什么好处呢?”幼儿有了倾诉的对象,教师也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从而对症下药。
“情绪医药箱”,发泄有渠道。幼儿尽管倒了苦水,心中难免还有想要发泄的冲动。准备一个情绪医药箱给幼儿:一个箱子,里面放可以随意揉捏的橡皮泥,可以随便撕烂的纸张,可以重重捶打的小布袋…… 经过发泄,幼儿即将失控的情绪就不会再发酵、爆发。
“激发正能量”,积极地鼓励。经过诉说与发泄,幼儿的“恶意”情绪已经消弭,这时,便可以激发幼儿的正能量,对他进行积极地鼓励:“我相信你是最棒的!但是,欺负其他孩子的行为是不对的,最棒的孩子不会做最差的事情,对吗?”“你可以跑一圈,但是不能碰倒其他小朋友的玩具。”“你也可以和他一起玩这个玩具,但是请征得他的同意。”
例如:上述案例中,当教师发现安安遇到堆积木的困惑时,及时与他沟通:“安安,是遇到什么问题了吗?你可是班上的聪明孩子,也许换种堆积木的方法会收到不错的效果。我能和你一起尝试吗?”相信安安定会信心倍增,内心的烦躁情绪也可以得到缓解。
通过这样的处理方式,幼儿的记忆也不再停留在语言的感悟层面,更多的是发自内心的触动。
幼儿的情绪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波动比较大,情绪的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弱,需要教师及时地引导。
教师要善于发现情绪波动的苗头,通过上述的情绪垃圾桶、情绪医药箱、激发正能量三个环节,逐步深入,让幼儿的情绪得到有效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