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需求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 ,“形成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可见,归属感培养对孩子的心理发展、社会交往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归属感的具体解释为:个体认同所在的群体(团体)并感觉自己也被群体认可和接纳而产生的一种隶属于这个群体、与这个群体休戚相关的感觉。群体无论大小,比如家庭、班级、幼儿园、社区、家乡和祖国,都属于培养孩子归属感的范畴。而进入中班学习的孩子,已经具备一定人际交往的经验,正是培养集体(班级)归属感的大好时机。
相关研究表明,集体归属感强表现为自觉接受和遵守集体规则,自动将个人与集体联系在一起,能够为自己是集体的一员感到自豪和骄傲,愿意为集体利益贡献自己的力量。缺乏集体归属感的孩子,在班级中容易感到孤立、失落和不自信,缺乏与人交往的勇气和技巧。
进一步讲,如果孩子的个人价值能够得到同伴和老师的认可,他们相互之间形成互相帮助和关心的关系,那么孩子就能对班集体、甚至幼儿园产生一种归属感。而长期没有得到集体归属感的孩子,不仅社会技巧受到影响,长大以后还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比如不能从交往中获得快乐,不相信别人也不懂得爱别人等。
由此可见,当孩子开始喜欢和同龄人玩耍而产生社会交往的需求时,集体归属感的培养就日益显得重要起来。而作为父母,并不该将这种培养都交给幼儿园,自己不闻不问。恰恰相反,父母应该关注孩子集体归属感的培养情况,随时向老师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配合老师做好家庭延伸教育工作,这对孩子其他归属感方面的培养也是有利的。
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学会接纳别人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只有彼此欣赏和接受,才能和睦地相处在一个集体中。在幼儿园里,老师会引导每个孩子说说自己的优点、同伴的优点,了解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一面,谁也取代不了别人。孩子回到家里,父母还可以问问孩子最喜欢哪个小朋友,为什么;最不喜欢哪个小朋友,又是什么原因。然后告诉孩子,只要你肯去发现,每个小朋友都是有闪光点的。帮助他们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并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进而萌生到和这些朋友生活在同一集体中的骄傲感。
让孩子参与班级建设,主动出谋划策
凡是与班级建设相关的事情,都应该让每个孩子尽量参与其中,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比如:环境设计和保护、游戏规则制定、区域管理办法等。在这个过程中,既让孩子体验到为他人和集体服务的快乐,也要让他们感受到被别人服务以及集体环境改善的欣慰。父母应该积极配合老师,支持孩子为班集体做事情,比如提供必要的材料美化班级环境等。需要注意的是,成人要避免把任务变成枯燥而带有强制性的,否则会伤害孩子主动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
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萌发团队意识
幼儿园会经常组织各种文艺联欢会、体育运动等,父母要鼓励孩子积极参加,特别是需要团队合作的项目,可以锻炼孩子的沟通协作能力,激发他们的团队意识和集体归属感。有些孩子性格内向,不善于表现自己,父母要耐心地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告诉他们为集体争光重在参与的道理。对于自己没能参加的活动,也要大声为自己的集体加油助威,感受集体取得成绩后的自豪感。懂得每个人都是集体的一员,只要每个人贡献一份力,就能让集体变得更加强大,这就是“团结力量大”的道理。并且,明白集体的荣誉属于每个人,不要因为自己出力小而感到自卑。
总之,父母为孩子营造一个积极的情感环境,将有利于孩子更好地与人交往,更快地融入集体生活,逐步建立起集体归属感。
点在看 更好看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幼托学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