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商”对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长期被人们所忽视,学界对动商内涵的认识也不一致。
“动商”的内涵
国外动商研究侧重于医学、心理学和儿科学等领域。1948年,特蕾莎·安德森在体育教学中使用“运动商数”对学生体育学习成绩进行评定。凯普特、瓦赫特尔等人把“运动商数”作为测评早期运动滞后的一种方法。科尔和哈里斯研究了“智商”和“运动商数”之间的不稳定性。
国内动商研究起步较晚。2012年,世界青奥会召开之际,南京理工大学王宗平教授在国内首次提出发展动商,引起媒体和社会的极大关注。随后,王宗平教授负责组建了国内第一个动商研究中心,成为国内动商研究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引领者。他认为国外的运动商数不同于他提出的动商,并提出动商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动商是指“一切通过人的身体或身体某一部分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包括生命活动、生产劳动、身体运动的特质和能力”。狭义的动商是指“个体的运动商数,是个体克服自身和客观事物进行运动的能力,是人挖掘、发挥运动天赋和潜能的能力,主要包括运动素质、运动心理、身体机能等”。
随着动商研究的推进,对“动商”概念的理解,国内其他学者也分别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常金栋将动商的核心概念界定为“个体综合运动指数”。李化侠等认为“动商是人类运动能力、运动情感态度、运动行为习惯的测评结果,它可以表示出个体运动能力的高低、运动情感态度的正负以及运动行为习惯的优劣”。
在动商发展过程中,有的学者认为动商是多元智能中的身体运动智能,其实它并不等同于身体运动智能,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动商是人类所独有的。恩格斯曾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有意识的,其生命最具智慧性,这和动物的本能活动有着根本区别。动商是伴随着思维而存在的,在思维的指导下,人类通过身体动作完成各种活动,进而展现动商。如果没有思维、没有意识,人类就不能称为人类,也就不会有所谓的动商。
学前儿童“动商”的内涵
在王宗平教授提出发展动商之前,国内学术界主要是从粗大动作、精细动作等方面研究儿童动作发展,但并没有提及学前儿童动商。直到他提出之后,学前儿童动商才引起关注。但对学前儿童动商和动作发展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甚至把这二者混淆。
基于“动”涵盖人类所有身体活动的内容,“商”又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突破“商是一个比值”的内涵界定,从能力水平角度出发,提出学前儿童动商是指学前儿童一切身体活动的行为能力水平。学前儿童动商是可以通过培训提高的。儿童动商水平存在个体差异,有些儿童在生活活动、学习活动、与人交往活动或体能活动某一方面比较弱,但在幼儿园教师的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习得一系列动作发展的关键经验后,他们在活动方面的认知就会相应地得到提升,动作学习能力随之提升,对各个动作的掌握会比以前快,四肢更协调,在这一过程中,动商也实现了由低到高的转变。学前儿童动商的可提高性对幼儿园教师及家长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促使他们主动思考儿童的动商培养问题。
学前儿童动商的表现形式
纵观已有研究,我们可以看出,有关动商表现形式的研究主要囿于体育运动这一领域,以至于忽视了动商在体育运动以外其他领域里面的表现。当今,在对儿童全面和谐发展及发展核心素养的诉求之下,本研究跳出“体育运动”这一范畴,基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适应行为为理论依据,从生活活动、学习活动、与人交往活动及体能活动这四个维度出发,对学前儿童动商的表现形式展开研究。
1、生活活动
生活活动主要是指生活自理,是儿童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种素养,也是衡量学前儿童动商高低的一个外在表现,主要体现为儿童生活方面的动手能力上,包括:自己吃饭、饮水、穿脱衣服、洗手、梳头、刷牙、洗脸、上洗手间、叠被褥和洗手绢等。生活自理也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里健康领域的重要目标。
初入幼儿园的儿童,生活方面的动手能力参差不齐。生活技能是初入幼儿园儿童学习的主要内容,在此学习过程中,动商贯穿于始终。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动商高的儿童,生活自理行为能力提高较快,能顺利完成生活活动的各项任务,比如自己能熟练用汤匙和筷子、顺利穿脱衣服和系鞋带等,而动商低的儿童,则需要较长的时间。
2、学习活动
学习是儿童习得关键性经验的有效途径。儿童只有参与学习才会实现成长,才能完成自我建构。用学习活动来表现动商的高低,主要体现为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动作能力,比如,在听教师讲课时的坐姿、举手发言、起立回答以及和教师交流过程中两眼平视等。除此之外,学习活动中的游戏也能表现动商。在幼儿园,游戏是儿童学习的基本方式。每一个游戏都会给儿童提出具体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论是通过运动还是使用材料,动商水平的高低都会呈现在观察者眼中。
如何在游戏活动中评价儿童动商,很多幼儿园教师备感困惑。在此领域,我们对学前儿童动商进行评定,主要是衡量游戏活动任务的完成度和游戏活动过程的行为表现。比如,在参与集体游戏过程中,动商高的儿童会表现出对游戏较高的理解能力,会从多种方式中选择最佳方式,较快地完成游戏规定的任务。同时,也会表现出较高的灵活性,且游戏动作会显得美观大方。
3、与人交往活动
交往活动是“人的社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生活在人类社会的人,必然要从事或者参与交往”。诚然,与人交往是儿童生活的主体部分,也是幼儿园的重要教育方式。儿童的自身发展和社会化离不开与人交往。培养儿童的交往能力是学前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在儿童与人交往中,找寻动商的踪迹,主要包括:注目、微笑、敬礼、握手、鞠躬和拥抱等。在儿童参与交往活动过程中,身体起到了自身和社会接触的中介作用。动作的协调在儿童交往过程中逐步把动商的高低表现出来。儿童与人交往的表现也存在着差异性,有的动作自如,有的动作缓慢滞后,我们将此类动作表现不一的原因归结于动商的高低。
4、体能活动
健康位于学前教育五大领域之首,“透露着对儿童健康身体的期待”,其相关课程实施和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体能活动。体能活动是幼儿园生活的一个主要内容,也是儿童动商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用体能活动来表现儿童动商,主要是从走、跑、跳、攀爬和扫地、擦桌子等力所能及的劳动方面的动作发展来衡量学前儿童动商高低。
有学者依据儿童运动发展理论,将“身体运动与发展”列为健康领域的子领域,并按照“粗大动作”到“精细动作”再到“体质描述”和“空间知觉和身体控制”的顺序进行了架构,提出了具体的动作发展目标。在儿童体能活动过程中,大肌肉群和小肌肉群得到锻炼,身体动作得到协调发展,动商的高低得到呈现。
不同的儿童个体,动商的表现水平存在差异。动商高的儿童,动作的灵活性、协调性会比较高。而动商低的儿童则会表现出对动作的理解不足,灵活性和协调性不高,动作的完成程度较低。
摘自《中国教育学刊》2020年第九期
作者:武鹏举/西南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重庆三峡学院教师;
宋乃庆/西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
常金栋/西南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博士;
罗琳/华东师范大学-中旭天下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副教授
投稿邮箱:zkyjssedu@126.com 分享是一种美德!
长按下方图片关注幼托学堂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刊发、转载的文章,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与本平台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点在看 更好看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幼托学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