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故事(Learning Story)是由新西兰韦卡托大学教授玛格丽特·卡(Carr,2001)于本世纪初提出来的一种儿童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目前它对新西兰、澳大利亚、英国、爱尔兰、美国、加拿大等地的学前教育,甚至中小学教育的教学实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对我国幼儿教育理念和实践的影响也将逐步显现。
在理论层面上,学习故事为儿童评价的内涵提出了新的价值导向,它不强调对儿童的知识技能的评价,而是更注重对儿童学习意向性(disposition)的评价。学习意向性这一概念是玛格丽特·卡在借鉴多个学者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学习故事中的核心概念。它所传达的重要理念是儿童的学习不仅仅是一种认知活动,而是一种与环境和他人互动的社会活动。学习的意向性不仅仅反映了儿童自身的心理和行为状态,还反映了他们与当时所处的环境和活动之间的互动关系。对学习意向性的理解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学前儿童的学习和教学。
在应用层面上,学习故事既是一种观察和评价儿童的方法,也是一种研究方法。它是教师在日常活动或“真实”的情景中完成的叙事性观察记录,它提供了一种儿童发展的连续性画面,能用来记录和交流儿童的学习过程和发展变化。它所关注的是儿童能做什么,而不是他们不能做什么,这样能够清楚地展现儿童的长处和兴趣。学习故事让儿童参与评价的过程,通过自我评价的机会使儿童成为教和学的中心,并使儿童的后续学习路径更为清晰可见。
作为一种评价的方法,学习故事强调情景、地点以及相关的成人在儿童学习中的作用。学习故事的一个重要目的是给课程的计划和实施提供依据。它鼓励教师思考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如果给他们提供时间和机会,他们还能做些什么。这种方式不是把儿童和其他儿童进行比较,也不是与学习和发展的标准进行比较。它给教师提供了所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的反馈信息,为教师的专业性反思、选择更有效的教学策略提供了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