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有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讲的就是同理心。学会换位思考,才能理解他人的处境,让人际交往更轻松,也让亲子沟通更顺畅。同理心有什么特质?怎样培养孩子的同理心?这篇文章推荐给大家。
01
3分钟动画里藏着的同理心秘密
妈妈安慰孩子时说:“我知道你很难过……”
话还没说完就被孩子打断了,孩子情绪激动地哭着说:“每次都是这一套,我知道你这么说,并不是理解我,只是为了让我不要哭下去!”
这种场景是不是很熟悉?
为什么孩子会抗拒妈妈的安抚?因为,当他陷入负面情绪需要被理解时,他更需要的是一颗同理心,而不是一颗同情心。
关于同理心和同情心的区别,我们可以通过一则3分钟的同理心动画短片来感受一下。
小狐狸掉进黑暗幽深的洞穴里,说:我被困住了,这里好黑,我受不了了。
笨笨的大熊跑了过来,跟着爬进洞穴说:我知道在下面是什么感受,你并不孤单。
麋鹿探头看了看掉进洞穴的小狐狸,回应说:真糟糕啊,你想来个三明治吗?
动画中的麋鹿就代表着同情心。它会试图让事情看起来没那么糟,所以常常会试着去转移对方的注意力:
那只看起来笨笨的大熊,就代表着同理心。
有同理心的人往往不会说那么多,可能只是蹲下来简单说一句:我不知道现在该说些什么,但我很开心你愿意跟我说出来。
但却能让两人产生情感上的连接。
护理学者特丽莎·怀斯曼,在研究了很多和同理心相关的职业后,提出了同理心的四大特质:
1. 接受他的想法,如此能了解他们心中的真理
2. 不给予批评 (这并不容易,因为大家都喜欢批评)
3. 了解他人的情绪,将心比心
4. 沟通
同理心就是要将心比心、感同身受。共情很简单,但却少有人能做到。
02
带孩子去看解剖
丹麦父母不忌讳“暗黑文化”
作为丹麦国宝级的人物,安徒生的童话故事,结局却大多很悲惨: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
比如,在小美人鱼的故事中,她最终没有得到王子,而是变成了泡沫。
和童话作家安徒生一样,丹麦会倾向于把这些悲惨、痛苦的“暗黑文化”故事,毫不掩饰地给孩子看。
比如丹麦很受欢迎的户外生物课中,他们会定期公开解剖一些年幼的狮子,然后家长会带着孩子前来观摩。
在这种残酷的画面中,孩子会不断提问:“动物也会痛苦吗?他们正在想什么呢?”
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体察动物的心情感受。实际上,被誉为“全世界最幸福的国家”丹麦,已经把同理心设置为从小学就要开始的必修课。
不在儿童面前粉饰一个过度美好的世界,学会接受不完美的结局。这样的家庭教育,才能让孩子在感同身受中学会换位思考,传达对世界的关怀和爱。
03
蒙上眼睛当一小时“盲人”
换位思考才能感受真正的需求
同理心是至关重要的品质,它要求孩子换位思考,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从而深刻理解他人的需求,才能进一步用智慧解决问题、回馈社区。
分享一个香港理工大学关于同理心训练案例:学生需要设计一件盲人需要的物品。
在动手设计之前,他们被蒙上眼睛带去户外,花一个小时去摸索周围的环境。
这些临时的“盲人”,互相搀扶着上下楼梯、磕碰在树木上,他们聆听不同的声音,触摸不同的材质……
在这种体验中切身去感受盲人真正的需求,他们最终设计出了极具“同理心”的产品。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同理心对孩子换位思考、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呢?
如果说孩子天生就具有同理心的萌芽,那为什么有的人长大后发展了很好的同理心,有的人却不具备这种能力呢?这很大一部分在于后天成长过程中孩子与环境的互动,其中最重要的是与父母的互动和交流。
1. 以身作则,做有同理心的父母。
当孩子遇到挫折,产生负面情绪时,父母要尊重孩子,努力去理解孩子的感受,专注地倾听孩子,认可和肯定孩子的感受。并和孩子一起探讨他所遇到的问题,正向引导孩子寻找积极的解决办法。
2. 鼓励孩子的利他行为。
当孩子表现出关心他人、体贴他人的行为时,父母要及时赞美孩子,鼓励孩子的利他行为。
曾看到一些家长,当孩子表现出帮助他人的行为时,他们批评孩子“多管闲事”,长此以往,孩子也会和家长一样变得越来越“冷漠、势利”,让孩子慢慢丧失同理心。
3. 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不要简单粗暴地指责和惩罚孩子,而是要让孩子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承担责任,并督促孩子采取积极的方式弥补错误,为他人提供安慰和帮助,更有利于孩子发展同理心。
比如,孩子不小心把其他小朋友撞倒受伤了,可以让孩子道歉并帮忙拿药处理伤口,激发孩子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唤起孩子对他人天然的同理心。
4. 抓住生活的契机,引导孩子换位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进行换位思考。
比如,在参加集体活动的时候,不能只考虑自己孩子的需求和感受,也要引导孩子去思考:“别的小朋友是不是更需要这个东西?”“如果你自己玩这个时间太长了,其他等待的小朋友会不会很着急?”同时鼓励孩子主动为其他小朋友提供方便,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好的教育,源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父母的修养,决定了孩子的教养。
印度的教育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教育是让孩子成为完整的人,让他们有机会在善良中成长,能以正确的方式看待人、事物、想法,以及整个人生。生活就是与很多人和事物彼此相连。”
有同理心的孩子,也是一个心中有爱,眼中有光的孩子,他们的未来都不会太差。
投稿邮箱:zkyjssedu@126.com 分享是一种美德!
长按下方图片关注幼托学堂
出现提示: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关注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刊发、转载的文章,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本平台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