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叙述方便起见,人物、道具都统一简化为爸爸、妈妈、玩具小熊,而几次游戏的过程也集中为一次情节。有一点说明,选用孩子当时最喜欢的玩具人物,可以使他更容易联系到自己。
游戏1:妈妈上班了,还会回来吗?
这是很早的一个游戏,并非针对幼儿园的。某天下午我负责看跳跳,老婆快下班时,我拿着女儿当时最喜欢的小熊,开始满屋找妈妈,但找不到,于是哭丧着脸向跳跳求助:“跳跳,妈妈呢?”
“上班。”跳跳那时还只会机械重复平时大人教她的话。
“那她还会回来吗?”
跳跳虽然点点头,但神态显然不够肯定。
“可是我现在看不到她呀。”我努力寻找着表情上的平衡,既要像思念妈妈的小熊,又不能太有感染力,以致影响到孩子的心情。
跳跳被我的疑问弄得有点迷惑。我赶紧接着说:“好吧,我相信你说的,妈妈会回来,我们一边看书,一边等她吧。”刚看了没几页,小熊又问:“妈妈上班了,还会回来吗?”
跳跳依然点点头,也许刚才我对她表示的“信任”,有一定的加强作用。
我开始后悔没事先跟老婆串通好时间。还好运气不错,几分钟后老婆就开门进来了。结果不用描述了,当然是小熊和跳跳一起兴奋地庆祝与妈妈的团聚。
兴奋过后,小熊说:“妈妈妈妈,我刚才看不到你,不知道你会不会回来。”
妈妈:“我一定会回来的,宝贝。”
“跳跳也这么说。”然后我转过来对跳跳说:“谢谢跳跳,妈妈真的会回来。”
跳跳稍大点后,这个游戏还有过几个改编版,包括跳跳演小熊和演妈妈,还有纯玩具版的,就像演木偶戏。
其间,在读故事书和看动画片时,如果遇到相应情节,我们也会有意识地强调“大家一定会团聚”的主题,只是尽量避免说教的感觉。
上幼儿园前,我们玩了一个类似的准备游戏:我们一起在大床上送小熊去上幼儿园,熊妈妈送小熊进幼儿园后,去客厅假装上班,转了一圈回来,即下班来接小熊;母子见面很高兴,一起回家。
游戏2:妈妈什么时候来接小熊?
对孩子说“5点钟”是没有意义的,而“吃完晚饭”就更直观。因此我们另一个准备游戏是这样:卧室是幼儿园,卧室门就是幼儿园大门,小熊进幼儿园时,妈妈说:“宝贝,等你吃完晚饭,妈妈就来接你。”假装做了一系列活动后,我们开始强调“吃晚饭”的情节。饭后,我扮演小熊问:“吃完晚饭,妈妈就来接我吗?”跳跳回答:“对。”然后小熊走到卧室门口,老婆扮演的熊妈妈果然在门口等着呢。
游戏3:宝贝,我想跟你在一起,不想去上班
显然,这个游戏主题与我们的传统认识完全相反,我们会质疑:这不是在加重孩子的分离焦虑吗?在其它地方有这个问题的更详细的讨论,这里只简要概括一个结论:让孩子了解到,父母对她有同样强烈的依恋,将有助于缓解分离焦虑,增强安全感。
熊妈妈要去上班,走到门口又回来了:“宝贝,我想跟你在一起,不想去上班。”
跳跳有点不知所措。于是我又演小熊:“为什么呀?”
“因为我上班的时候真想你啊。”
“我也想你的,妈妈。”
“我又想跟你一起玩,又必须上班,那可怎么办哪?”
“妈妈,我有好办法,我在家等着你,等你下班回来,咱们就有可以一起玩了。”
“对呀,真是个好办法。”
我一边自编自演,一边留心女儿的状态,生怕她看穿我的阴谋。还好,孩子还小,好糊弄。第二次,她就记住了台词,成功扮演了“有办法的小熊”。
接下来的“真实生活版”才是阴谋重点。第二天,我提前15分钟开始上班出门的程序,然后上演“不想上班”的情节,结果当然是跳跳“想到了好办法”。
最后,我请求:“那我能再抱抱你吗?”她同意,于是我俩抱在一起,我轻轻说:“我会想你的。”“我也会想你的。”
(这个最后的情节确实肉麻,因为已经不是假装的游戏了。)
当天晚上我一进家门,故意不脱衣服不脱鞋,还背着包,夸张地冲进去找到跳跳。老婆在一旁配合着问:“你怎么不脱鞋呀?”
“哎哟,我忘了,我太着急回家来找好宝贝了。”
大家一阵大笑。
需要补充这个游戏的前提:爸妈上班了,在家陪孩子的那个大人必须“足够安全”,也就是说,孩子必须足够喜欢他/她。
终于到了“上战场”的时候,宝宝就入园了。
如关注幼教领域,善于教学、保育或管理,亦或是亲子养育等方面心得,愿与全国幼教人士及家长交流,投搞邮箱:zkyjssedu@126.com 也可加微信:13366396045 分享是一种美德!
长按下方图片关注幼教学堂0-6china
出现提示: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关注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刊发、转载的文章,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本平台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