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你了解孩子的情绪吗?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你了解孩子的情绪吗?-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只有深入、全方位了解情绪的内在运行机制;才能充分整合、合理管控。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因为各种原因出现恐惧、担心、害怕、发怒……等负面情绪,作为父母,如何来帮助孩子渡过这个时期,如何给孩子一个健康的心理呢?

丹尼尔·西格尔在《全脑教养法》中站在科学的角度分析了大脑、情绪、成长发育的问题,也提出了卓有成效的解决方式。 

全方位认识大脑

1、左右脑各司其职

美国心理生物学家斯佩里博士(Roger Wolcott Sperry,1913.8.20—1994.4.17)通过著名的割裂脑实验,证实了大脑不对称性的“左右脑分工理论”。左右脑各有独特的”个性“,也就是左脑模式和右脑模式:左脑热爱且渴望秩序,是逻辑的、求实的,语言的和线性的,被称之为”学术脑“;右脑则是全面的,非语言的,情绪和直觉的,被称之为”艺术脑“。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3岁之前是右脑占据主导地位,他们还不能用逻辑和文字来表达感受,完全生活在当下,因此他们会会旁若无人地蹲在马路上看蚂蚁,会因为父母的提醒或催促引发毫不顾忌地在公众场合大哭大闹。

2、上下脑别有侧重

除了对左右脑分工的研究,从上到下(或从下往上)研究大脑结构和功能时会发现,下层大脑从脖子上端到鼻梁的位置,包括脑干和边缘区域,它的功能更原始,它负责人体的基本功能和反应,比如:呼吸、眨眼、打斗、躲避危险以及强烈的愤怒、恐惧等情感。在下层大脑中,有一个重要的器官”杏仁核“,它是大脑边缘系统的一部分,负责快速处理和表达情绪,对我们随时可能受到的威胁保持警惕,尤其是愤怒和恐惧两种情绪。比如:受到委屈的孩子会生气、愤怒,哭泣;看到某些动物(比如蛇)会下意识恐惧,发抖,尖叫,这样的反应通常是瞬时的,而非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上层大脑则完全不同,它有大脑皮层及各个部分构成,更为高级,能够进行复杂的思考、决策、想象、规划和控制等。

孩子上层大脑的发育需要经过漫长的发育和发展历程,与他们生理成长、学习和思维发展息息相关,到二十几岁才能逐渐的发育完整。

换角度了解情绪

1、情绪的来源和影响

通过对大脑的全方位研究不难看出,下层大脑是情绪的触发器,右脑是情绪的感应器。他们综合作用于每个人,让我们快速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开心、愉悦、悲伤、愤怒、失望….由于孩子身心发育还未完成,他们很难通左脑的理性分析以及上层大脑的思维决策来有效地管控情绪,因此更容易出现各种情绪问题,也更需要得到成人的有效引导和启发。如果负面情绪持续累积而得不到合理的处置,那么每次的情绪体验将会形成他的情绪习惯,从而改变大脑的结构,对大脑进行重新塑造,形成习惯性的情绪处理模式,塑造出”冲动、易怒、失控……“的孩子,这样将会引发一连串的问题,如:孩子的性格问题、心理健康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甚至还会阻碍大脑全面发育,影响左脑及上层大脑的健康发育。

2、情绪的疏导和塑造

研究发现,如同机器一样,让大脑良好运行的关键是各部分分工协调,系统运作,即统一整合。整合的意思是各自单独执行任务,但又团结一致,高效运行。孩子的大脑在没有整合的时候很明显:情绪让他们困惑、混乱、暴躁不安,崩溃甚至攻击他人,但经过整合之后,大脑各大脑部分之间互相的联结,协同运作,多次重复形成习惯,将会良好稳固发展。

情绪疏导最简单有效的方式是先稳定(平复)情绪,再解决问题,因为当孩子进入右脑模式或下层大脑模式的时候,它们的左脑和上层大脑将会紧紧锁闭。这也是为什么当你跟一个发火的孩子讲逻辑,讲道理,根本行不通的原因。

情绪的塑造则需要父母与孩子一起分享经历的事物和体验,打通孩子的左右脑、上下脑割裂的现象,让孩子尝试理解发生了什么事?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平复负面感受,逐步改善自我行为,重新塑造大脑结构,改变行为和处理情绪的模式。 

一个真实的案例

这是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真实故事。事情大致是这样的经历:

奶奶正在吃苹果,递给快三岁的女儿一块,结果女儿随手扔进垃圾桶里。

妈妈发现后:“你想不想吃苹果?”

女儿“想”

妈妈:“那为什么扔垃圾桶呢?下次不能这样啦”,

女儿:我想吃妈妈削的苹果”

妈妈削了一块递给她,结果同样的事情又发生了!

妈妈:“刚才妈妈说什么了?你是故意的,对吗?”

妈妈觉得很生气,忍不住啪啪打了女儿屁股。她开始哇哇大哭。

女儿:“要妈妈,要妈妈”并抱着我的腿

妈妈:“谁让你将苹果扔垃圾桶,我现在不想跟你说话,我不喜欢你了”

女儿:“要妈妈,要妈妈”

妈妈把她抱起来,狠狠放在沙发上,然后头也不回的进房间,而且把门锁了起来“我需要安静一下”

女儿奔跑过来,在外面拍门“要妈妈,要妈妈”,然后哭的更凶了……

上述从案例中可以看出,这位妈妈有做的好的地方,比如探寻孩子扔苹果的原因,是不想吃,还是故意扔掉;但到最后,还是没有控制情绪和行为,具体表现在:1)说话方式太理性,孩子理解不了:“你是故意的吗?“,对于3岁的孩子,很难理解“故意”的含义;2)打人和恶语中伤。啪啪打屁股和”我不喜欢你了“都会造成对孩子的伤害,以及锁门行为,则是加强孩子的片面认知”妈妈不喜欢我,不要我了“。

那么,作为父母,到底如何处理类似的情况?

首先,父母需要自我整合。在任何情况下,如果被孩子激怒的乱了方寸,事情只会变得更加糟糕。

其次,要辨识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并寻源头问题,做出正确地判断,是上层大脑故意行为,还是下层大脑的本真感受,然后做出相应的处理。

建议的做法——先稳定情绪,再解决问题

看到女儿扔奶奶的苹果后。

妈妈“你想不想吃苹果?“

女儿:”想“

妈妈“垃圾桶是放什么东西的地方?为什么扔进去呢?“

女儿“放垃圾,可是我想吃妈妈削的苹果“

妈妈:“妈妈和奶奶削的苹果是一样的哦”

女儿:“我就是想吃妈妈削的苹果”

妈妈:“哦,是因为好久不见妈妈想妈妈了,还是因为奶奶削的那块苹果太大了,你吃不了?”(当孩子给不出原因的时候,可以试探性的给出选择)

女儿:“是奶奶削的那个苹果太大了”

妈妈:“下次你告诉奶奶,给我小小的一块,好吗?”

女儿“好”

妈妈“那现在这块大大的苹果扔垃圾桶了,好浪费,宝宝把它捡起来,洗干净,等会儿妈妈带你喂猫猫,好吗?”(找到让孩子行为负责的方法)

女儿:“好,让我来洗”

妈妈“那现在我来削一块小小的苹果,你吃吗?”

女儿:“吃”

如果女儿还及继续扔近垃圾桶

妈妈:“刚才你已经扔了一块,又扔一块,妈妈很失望,所以,今天你都不能任何水果了”(坚持原则,并且在后续只要她扔苹果,都坚持同样的原则)

最后,及时修复与孩子的关系。毕竟父母都是普通人,如果的确已经发飙,那么,那么赶紧补救,承认自己的错误,与孩子一起建立约定,共同成长。

补救的措施——分享经历

先安抚孩子的情绪,再一起来思考应对的策略。

妈妈:“刚才宝宝哭的很痛,很伤心对吗?”

女儿:呜呜,呜呜又哭起来了

妈妈:“宝宝不哭了,刚才妈妈很着急,打宝宝了,还把门关上了,妈妈跟你道歉”(轻拍宝宝的背,抱着她,给她擦鼻涕和眼泪)

女儿:呜呜呜呜“妈妈关上门,不喜欢我,不要我了”

妈妈:“妈妈喜欢你,要你”

女儿:不是,妈妈把门关上了,就是不要我了(对与孩子来说,引发情绪的关键是这一行为)

妈妈:“宝贝,妈妈非常非常爱你,也要宝宝”(继续安慰,爱抚,让她平静下来)

女儿:不吭声,不再大哭,变为抽泣

妈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刚才发生了什么事情好吗?”

女儿:“好”

妈妈:“奶奶削苹果递给宝宝吃,宝宝是怎么做的呀?”

女儿:不吭声

妈妈:“我看到平时很懂事的宝宝把苹果给扔垃圾桶了呢?”

女儿:“我不想吃苹果”

妈妈:“哦,是吗?那宝宝怎么说想吃妈妈削的苹果呢?”

女儿:不吭声

妈妈:“后来宝宝把妈妈削的苹果也给扔掉了,怎么回事呢?”

女儿:不吭声(她知道自己做错事)

妈妈:“所以啊,妈妈有些生气,因为你扔了两块苹果”

女儿:“我不想吃”

妈妈:“嗯,不想吃的话,你要告诉奶奶和妈妈,扔掉的话就脏了不能再吃了”

女儿:不吭声

妈妈:“现在两块苹果还躺在垃圾桶里,宝宝自己去捡起来,洗干净,等会儿跟妈妈去喂猫猫,好吗?”

女儿:“好”

妈妈:“那以后不想吃的东西,怎么办?”

女儿:“告诉妈妈”

妈妈:“嗯,这样做的宝宝,妈妈很开心,妈妈保证,也不对宝宝发火了,好吗?”(吻宝宝额头)

女儿:“好”

妈妈:“拉钩”

女儿:“拉钩”

妈妈:“好啦,现在我们要去捡苹果喂猫猫了”

女儿:“我来,我来”

与孩子分享共同经历的事情,对于1岁以上的孩子都是适合的,如果孩子比较小,无法用语言流利对话,画图也是很好的方式,来向孩子说明发生了什么事情,孩子是怎么做的?父母是怎么做的?结果是什么?这样可以有效帮助孩子去理解整个事情的经过,避免像案例中的女儿留下负面的情绪——妈妈关门就是不爱她了,尤其是对于给孩子造成影响很大的负面情绪(车祸,被狗咬等)更需要父母和孩子共同回忆事情,而且多次回忆,而不是去掩盖事实,因为这样只会让孩子暂时忘记,但可能会给未来带来心理阴影(心理学研究已经证实,很多成年的心理问题与童年的经历密切相关)。

从现在开始,让我们每个父母都开始尝试整合自我的大脑,帮助孩子整合大脑,培养出健康、快乐、高情商的孩子吧

长按下方图片关注幼教学堂0-6china

出现提示: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关注

你了解孩子的情绪吗?-幼师课件网第2张图片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幼托学堂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你了解孩子的情绪吗?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