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是水,创造是船
——圣巴巴拉武昌府幼儿园 董星
我自豪,我有着阳光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我是一名光荣的幼儿教师。
2009年11月,我刚从学校毕业,就带着一颗懵懂的心,走进了幼儿教师这个工作岗位。8年来,我用心教学,刻苦钻研,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和特色。在爱的沐浴中,我也学会了如何爱孩子,如何爱圣巴巴拉这个大家庭。
爱心是水——滋润着你我的心田;爱心是金钥匙,开启着创造的大门。
作为一名幼师,我喜欢孩子,热爱孩子,对孩子有一种真挚的爱。爱的温暖能拉近教师与孩子的距离,能感化他们幼小的心灵。幼儿需要爱,就犹如幼苗需要雨露滋润一样。因此,我要求自己把感情作为开启幼儿心扉的钥匙,要求自己对孩子要有一种园丁育苗的炽热之情。每当我和孩子们在一起时,总想着要给孩子多一些微笑,多一些问候。对那些刚离开家庭,离开父母而情绪又不稳定的孩子,我更是以极大的热情积极参与他们的活动,通过给他们讲故事、玩游戏,亲亲他们圆圆的脸蛋,让他们感到老师是可亲与温和的,从中体验到母亲般的爱。
我工作中曾遇到过这么一件事。有一个叫行行的孩子,平时爱跑、爱笑,可是不久他突然变了,笑容从他脸上消失,连脚步也有一种与他的年龄不相称的沉重,甚至午睡时也突然惊醒,哭着要找妈妈。
这孩子怎么了?一次他突然问我:“老师,什么叫离婚?爸爸妈妈还爱我吗?”望着孩子脸上不该有的疑惑和焦虑,我明白了一切,我的心被拧得隐隐作痛。我紧紧地搂着他滚烫的身子,抚慰着他那颗晶莹易碎的心,心疼地说:“不,爸爸妈妈都爱你,老师更爱你……”从此,我用温馨的母爱关心他、照顾他,给予他更多的关怀和特殊的呵护,让他和别的孩子一样快乐。有一天,他突然一本正经地对我说:“董老师,你真好,我真想叫你一声妈妈!”刹那间,我心里涌出一股难以言表的幸福之感。是啊,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确实倾注了老师的心血,但同时老师也收获了满满的幸福……
之前,我的绘画班里有一个年龄较小的孩子。因为年龄小,他的绘画能力处在涂鸦后期,只能象征性地画出简单而又凌乱的图形。有时会有小朋友说他:你画得什么乱七八糟的画。被朋友讥笑后,他哭着不愿上学了,说自己画得不好,不想学画。当我了解事情经过后,我蹲下身,拉着他的手说:“谁说你画得不好?那是他们看不懂,老师就能看懂你的画。”我拿来他的画,指着画上的圆圈说:“这是太阳,对不对?”他点点头,我又继续问:“这是小朋友的头是吧?”他又点点头。“这是小朋友的眼睛、鼻子、耳朵,这是小朋友的胳膊和腿,而且我还知道他在看海。他看到了什么呢,你给老师讲讲好吗?”于是他滔滔不绝地讲开了……
他一边讲,我一边领着他走进教室,称赞他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并且及时提醒他,画中小朋友的耳朵呢?没有耳朵能不能听到声音?他不好意思地笑了。我接着又指着画中的小朋友,“他在看什么,怎么能让别人也知道呢?他的上边、下边和后边还有什么,你能把它们画上吗?”经过我的耐心鼓励和引导,他开始兴致勃勃地画开了。在以后的活动中,我时刻注意关注他的每一点进步,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并指出画面的努力方向。经过一段时间,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对美的表现力都得到很大的发展,自信心也增强了,对绘画的兴趣特别浓厚,作品还多次获奖和发表!
没有耕耘的辛酸,哪有丰收的喜悦。我这一路走来尽管充满艰辛,也一路收获着喜悦。
创造是船——载着你我抵达成功的彼岸;创造是帆,借助新课改的东风,驶向爱心的港湾。
一代名师斯霞老师说:“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活活泼泼的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工人能掌握机器,农民能掌握土地,可是机器和土地都是死的,而人是活的,有他自己的思想感情。看不到这点,就会把儿童当成灌输知识的容器,儿童就会处在被动的地位。”教育教学是一个复杂的领域,是一个需要我为之终身学习和奉献的神圣工作,需要投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知识的价值在于运用,结合自己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来学习教育理论不失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多年的教学与研究实践,使我从一个幼教盲成长为一名幼儿园骨干教师,故此,也在幼儿园、集团、片区活动中取得了一定成绩。我深深感到,支撑这些成绩取得的是各种各样的“爱”。
有了这许多的爱承载着,我没有理由不站在船头锁定更远的目标,在幼教的海洋中奋力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