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端午节,沈阳一家幼儿园园长把家长送老师的红包晒了出来,园长希望能得到家长的理解,目的是想给孩子一个公平的成长环境。
端午节刚过,李女士翻看朋友圈时发现,儿子幼儿园的园长将家长给老师发的红包都晒了出来。
根据截图上聊天记录显示,一位家长说:“我也是一点心意,平时你们忙,孩子也多,有啥需要我们配合的尽管说。收(红包)了哈!”
有家长说:“费心了,给你发红包别嫌少,收下吧。以后处的日子还长呢,多帮忙照看一下(孩子姓名),说实话我真舍不得孩子,但又不能老在我身边。”
还有家长说:“给你红包也不收,找时间请你们吃饭哈。认识就是缘分,等你们放假……”
由于发送的红包显示不出具体金额,但根据红包上限200元,可见数额最大也就200元。截图中,老师们都婉言拒绝,并未收取红包。为了保护隐私,幼儿园将截图中的头像以及出现的名字做了处理。
前不久,记者联系到该幼儿园园长,园长说,家长送礼是为了表达感谢,也是希望老师多照看自家的孩子,但这样就会对其他孩子不公平。我们希望能给孩子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能够健康的成长。
同时,幼儿园园长在朋友圈中诚挚地呼吁:真心感谢各位家长的厚爱,为了让每一个孩子从小在一个公平的环境中长大!我们幼儿园坚决反对家长给老师送礼,我们就是希望通过这种严格的制度形成一种风气,就是家长不送、老师不收。我们老师多次拒绝家长送礼,久而久之,家长们就会达成一种不送礼的共识和传统。
所以,为了保持老师不收家长礼物的优良品质,请家长们不要以任何方式给老师赠送礼物。感谢家长们对老师的厚爱。家长们的理解和支持就是对老师们最大的鼓励。
有网友对幼儿园的做法表示赞赏,也有网友对家长送礼表示批判,有的是对老师收礼的风气进行吐槽,大家议论纷纷。
26分钟前
平凡的人:给这个园长点赞,社会风气从小抓起,希望园长的做法能够发扬光大。
网友:“微信不收,是因为会有记录,如果给现金试试!”
老梁:“不否认人有感恩之心,但有些不良风气都是大家养成的,对于这样的家长,我只想说,不要抱怨教学风气不好,人人都有原罪。”
玺雯:“我就是幼儿园低龄班老师,不收礼是本分。孩子小,家长担心的事情多。希望家长坚强,孩子会感召到来自父母和隔辈人的坚强。幼儿园是公平的社会群体。”
去年9月,张女士的儿子刚上幼儿园就赶上了教师节,她很用心地想怎么送礼物让老师不觉得尴尬。最后,她买了一对价值688元的金耳环送给准备结婚的班主任,还买了一张500元的购物卡送给儿子班级里另一位老师。
一个星期后,儿子天天都嚷着不爱去幼儿园。她心里犯合计,“我已经打点好老师,怎么儿子还不愿意去幼儿园呢?”看儿子体重也比上幼儿园之前,瘦了3斤,她开始怀疑儿子吃得不好。想到,一定是没给负责伙食的年长阿姨送礼,所以,儿子会产生不想去幼儿园的想法。
为此,全家还开家庭会议,研讨这件事怎么办?探讨中,奶奶还责怪儿媳妇,送礼没送到位。奶奶的话让婆媳间产生了矛盾。但时隔1个月后,负责伙食的阿姨被调离到别的园,儿子依然不爱上幼儿园,依然不爱吃饭。张女士这下也懵了。如今一直犹豫要不要给孩子重新换一个幼儿园。
据了解,很多学校和幼儿园都有严格的拒收红包制度。但家长的心态就是不送礼,心不安。
记者调查了数百名家长,其中,超4成的家长都有给老师送礼的经历。送礼的家长中,多数家长表示是对老师的真心感谢;一部分家长认为,就是“随大流”别人家都给送,自己不送不好。有一部分家长表示,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老师能多照顾自己的孩子,能给一些机会展示。
调查发现,送礼的家长多数集中在低龄孩子身上。幼儿园中,小班的家长送礼的较多,担心孩子不适应,让老师多照顾。小学中,也是低年级的孩子家长送礼的多。其他年级的孩子,除非是家长有求于老师,比如需要调座位或者是上节目等要求的送上一份“心意”。
随着孩子年龄增大,家长送礼的次数和频率也在降低。4成的家长都有送礼的经历,但有超6成的家长都有想送礼的想法。因为,家长们担心,如果不送礼老师会不会让孩子受委屈。有的家长为此甚至还闹出家庭矛盾甚至产生心结。
“其实,家长的谢意有时候对老师也是一种负担。”据一位新入行的老师说,因为刚刚参加工作不久,在新学期开学,一位家长就送了一张购物卡,由于当时怎么也没拒绝得了,所以,收下后一直惴惴不安。“总觉得心里不踏实,我当然知道家长送礼的目的,就是为了多关照他家的孩子。”该老师说,教学当中老师对每个孩子都是一视同仁,不会有偏向,更不会有意的去关照哪个孩子,但拿了家长的好处又不会特殊照顾,所以心里特别不舒服。
后来,找了一个机会,用同等价值的物品通过孩子又还给了家长,心里踏实了,觉得腰板也硬气了。
通过辗转,记者联系到一位有着8年工作经验的李老师,她坦言,收过家长的礼物,也参加过家长请老师吃饭的饭局。但是感受并不好。因为平时根本没有沟通,大家也都心知肚明吃饭的目的,所以感觉这种场合特别尴尬。
她说,老师也有节操,不希望家长用“施舍”的方式来表达谢意,或者是用“大餐”、“红包”的方式来要求老师对自家孩子多关照。
在她看来,家长请老师吃饭送礼之类的行为,其实是干扰老师日常工作和生活的。
社会学家张思宁认为,家长给老师送礼的目的是激发老师的感恩之心,善待孩子等,这么做已经变味了,自古以来就有尊师的传统,诸如过去给老师送点新打的粮食,新下来的水果等土特产品以表敬意,没有一点刻意,刻意了就会存在诸多可能的坏处,比如:老师对你的孩子特别对待、另眼相看,别的同学会孤立、甚至瞧不起你的孩子等等。
现在是业绩社会,孩子将来走上社会,面对竞争,不会因为送礼赢得优势和特权,家长给老师送礼是人为给孩子创造顺境,眼下看似舒服、顺利,却失去了磨砺孩子的机会。不仅如此,倘若对你的孩子照应,意味着对其他孩子的忽略,家长都这么做,哪个孩子能够获得真正的照应呢?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参加讨论并下面留言!
来源:人民日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编辑:陶晶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