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孩子的成长,孩子的自我意识会逐渐增强,偶尔也会出现“胡闹”、“打人行为”。作为家长,孩子教养的第一责任人,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孩子来处理这种情况呢?
本期广州市第二幼儿园父母课堂通过教师与家长的对话互动,共同探讨家园共育中如何培养孩子亲社会性行为的话题,从而帮助家长们更好地应对孩子成长过程的共性问题,提升其在家庭教育中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瑞瑞是个5岁的男孩,平时话不多,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喜欢跑来跑去。
在一次餐前阅读时,大家都在认真听老师讲故事,瑞瑞却心不在焉地左看右看。突然,瑞瑞站起来并用力将坐在前排的尧尧推倒在地。老师扶起尧尧,问瑞瑞:“你为什么要推尧尧?”瑞瑞说:“我没有啊。”老师问:“那尧尧怎么摔倒了?”
瑞瑞说:“是他先打我的。”邻座的果果说:“尧尧没有离开位置,是瑞瑞把尧尧推倒的。”
案例来自2023年《父母课堂》4月刊
3-6岁的幼儿身心发展尚未成熟,遇到问题时还没有足够经验去解决。出于保护自己的本能,有的幼儿会采取过激行为。同时,心理学研究表明,攻击性行为与雄性激素水平有关,在攻击行为表现方面,男女有较大差异,男性的攻击行为总体多于女性。瑞瑞作为男孩,加上年龄小,从生理角度而言更容易发生攻击行为。
父母教养方式可分为溺爱型、专制型和民主型。有研究表明,在民主型教养方式下,幼儿产生攻击行为相对较少,在专制型、溺爱型教养方式下幼儿对人缺乏热情、关心,可能会出现更多攻击行为。此外,社会学习理论的奠基者班杜拉认为,人类许多行为是通过观察模仿习得的。幼儿如果看到自己的父母发生矛盾,双方互相攻击,就可能模仿父母的行为,与同伴交往时出现攻击行为的概率随之增大。瑞瑞的爸爸妈妈平时工作很忙,为数不多的交流都发生在瑞瑞犯错时,爸爸总是用“不许、不能”等命令式的语气对瑞瑞提出要求,有时还会用体罚解决。在这样的家庭环境影响下,瑞瑞会不自觉地模仿父亲的行为,并实施在同伴身上。
面对孩子在幼儿园出现的一些攻击性行为,作为家长您会怎么做呢?
1. 回家之后和他认真讲道理。
2. 觉得没有关系,孩子长大之后就会好。
当孩子在幼儿园如果出现一些攻击性行为时,我会回家之后和孩子分析在幼儿园的情况,并且告诉孩子:一是在幼儿园要认真听老师讲道理。二是做人要诚实,做错了要勇于承认错误。三是小伙伴之间应该学会和平共处,爱护同伴,有事先商量,不要出现打人的情况。四是会利用换位思考的方式,让孩子试想一下假如别的小朋友打你或者不和你一起玩了,你也会感到很孤独等。
1.营造和谐民主、健康成长的家庭氛围。
首先,家长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个民主的家庭环境。在遇到问题时,要考虑孩子的想法,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给予孩子发言权,并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其次,家长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应该做到以理服人,正确引导孩子的行为习惯,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社会性的发展。
2.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与人友好交往。
孩子在家中“唯我独尊”的状态是导致孩子初入幼儿园时发生争抢行为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要经常给孩子讲述一些与他人分享、友好交往的道理。例如,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教导孩子与其他幼儿分享自己的玩具、食物等;父母可以教给孩子一些文明用语,鼓励孩子在与其他幼儿交往时主动使用礼貌用语,从而让孩子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同伴互动中培养合作分享意识。
3.家长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幼儿正处于一个爱模仿的时期,家长应该抓住孩子的这个特点对孩子实施榜样教育。例如孩子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习得新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也要与他人和谐相处,举止文明,规范用语,为孩子做出优秀的榜样。
(一)提升同伴交往能力
父母和老师需帮助幼儿提升同伴交往能力。随着年龄增长,幼儿会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家庭以外的群体,他们开始寻找那些能一起学习玩耍的同伴、能够分享生活经验的朋友。拥有亲社会行为的幼儿更能接受社会规范的约束,减少攻击行为。当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不佳时,父母不要埋怨幼儿,也不要过多干涉,要给予适当的交往技巧指导,让幼儿慢慢摸索适合自己的交往模式。
(二)允许幼儿合理宣泄
有些幼儿可能由于害怕被惩罚而强行抑制自己的攻击性,时间一长,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影响心理健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允许幼儿合理地进行心理宣泄。比如,有的幼儿在玩黏士游戏时使劲儿挤压,有的幼儿在模仿战斗场面时互相“比拼”。这样的游戏都有利于幼儿将平时积累的压力和负面情绪释放出来,减少攻击行为的出现。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出现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因为这也是幼儿品德教育的关键期。因此,父母面对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应该理性分析背后的原因并予以纠正,并创设一个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为孩子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撰稿 | 刘彦君
编辑 | 钟倩瑜
审稿 | 李玉珍
审核 | 林玫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