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幼教琼林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2MDgxMTY0Nw==&mid=2247484162&idx=1&sn=b2cbcd2893580de7a76fde1fcc442d13
一、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当我们提及传统的好父亲形象时,朱自清的《背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深沉寡言、父爱如山的经典形象。然而,随着时间的流转,21世纪后的家庭教育呼唤着一种更加平等与互动的父子关系。新时代的父亲,不再仅仅是指导者和保护者,而是成为了孩子们游戏与学习的“玩伴”!
二、从“物质爸爸”到“精神爸爸”
《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在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爸爸新形象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家庭思考,它如同一面镜子,反映出当代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的缺失。许多父亲仅为孩子提供物质支持,而忽视了与孩子的心灵沟通。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家庭需求的变化,“精神爸爸”的高质量陪伴显得愈发重要。
三、研究揭示的变化
华东师范大学的黄枫岚通过深入研究《中国教育报》的相关报道,发现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定位正在发生变化。2007年之前,媒体塑造的父亲形象多是“严厉而深沉”的。但在此之后的报道中,一个“善于倾听、善于理解”“信任孩子”和“参与日常照顾”的新时代父亲形象逐渐凸显。
四、高质量陪伴的真谛
陪伴并非只是物理上的共存,而是心灵的交融。高质量的陪伴,意味着父母在陪伴孩子时,全身心投入,与孩子建立深厚的情感连接。这种陪伴,不仅能够提升为人父母的自信,更能为孩子注入抗逆力和内心的力量。
五、玩中学,学中玩
孩子们天生就是玩家,他们以游戏的方式探索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每当他们投入地玩耍,全身的细胞都仿佛被激活:小手动起来,小脑筋转起来,情感与意志也在游戏中得到锻炼。玩,不仅让孩子们拥有强健的体魄和勇敢的心,更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既然孩子们这么喜欢玩,那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呢?答案就是玩伴,尤其是那些能带来不同体验和启发的玩伴。而父亲,以其特有的男性气质,为孩子提供了一种独特的陪玩功能。他们不仅能在游戏中为孩子树立榜样,提供角色扮演的模范,还能在无形中壮大孩子的胆量,培养冒险精神,并推动孩子的思维与社交能力向前发展。这种陪伴不仅能增进父子之间的情感,更能为孩子的成长提供独特的榜样和支持,促进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
六、新时代幼儿园的作为
作为爸爸,很多人都是“无证上岗”。一百多年前,鲁迅先生就说过:“中国现在,正须父范学堂。”鲁迅先生坚持认为父亲才是儿童教育最重要的主体,父亲需要学习怎样做父亲。1935年,陈鹤琴先生也专门写了一篇《怎样做父母》的文章,开篇就指出,做父母是“要有一种专门的技能”的,而一般人却把这桩事情给忽视了,因为大家都把这项技能想得太简单了。
做孩子的玩伴同样需要学习,且需要体验式的学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幼儿园,我们将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启动广州市第二幼儿园爸爸俱乐部,凝聚、牵手、引领众多幼儿背后的父亲,陪着孩子们一起玩、一起学、一起研,为爸爸和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共同成长的平台,创造高质量的陪伴,带给孩子们更高质量的教育。
文丨林玫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