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指出:“家长应该培养儿童尊重长辈、关心同伴的美德。并关注儿童日常交往行为,对儿童的交往态度、行为及时提供帮助和辅导。”为了实现更优质家园共育,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我园通过教师与家长对话互动,共同探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天,小班进行区域游戏,小壮、豆豆在“娃娃家”玩玩具。当收玩具的乐响起时,豆豆很快把手里的玩具送回具柜,小壮却仍然蹲在地上玩耍。豆豆走到他身边,一边说“不能玩了!要收起来”,一边伸手去拿小壮手里的玩具。小壮没有松手,俩人就这样拉扯起来。在打扯中,小壮突然抬头咬了豆豆的右脸颊豆豆大哭。我闻声赶来,发现豆豆脸上出现了几个红红的牙印,于是赶快带他到医务室处理。我及时与豆豆妈妈取得联系,把豆豆脸上的咬痕拍照发过去,并说明事情缘由,告诉她保健医生已经给豆豆做过冷敷和消毒处理。这时候,班级微信群里突然冒出一条信息,是豆豆爸爸发的:“哪位是小壮妈妈?”直觉告诉我,豆豆爸爸是要和小壮妈妈聊这件事,于是我立刻和豆豆爸爸取得联系,先跟他分析公开在群里说这件事会带来不好的影响,又提议单独建一个小群,大家在小群里沟通。豆豆爸爸答应了。之后我又联系了小壮妈妈,在征得她的同意后建了小群。在小群里,我和两位家长进行了沟通。
豆豆爸爸:你家孩子怎么咬人呀?!
小壮妈妈:我刚听说这件事,真的非常不好意思。
教师:事发突然,不过现在两个孩子已经互相道歉,又成为好朋友了。(发送两个孩子道歉后拥抱在一起的照片)
豆豆爸爸:我不明白,你家孩子怎么会有这种习惯!
小壮妈妈:对不起,我看了孩子受伤的照片也觉得很心疼、很生气,我一定好好教育小壮。你们去医院看诊产生的费用由我们来承担。
豆豆爸爸:我们希望以后不要再发生这种事!
教师:小班孩子刚进入集体生活,还不会处理遇到的问题与矛盾,且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只好用“咬人”来解决,还请理解。接下来,我们会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交往规则,教会他们如何处理同件关系。
小壮妈妈:我们在家也会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引导。
——教育案例选自《父母课堂》2023年4月刊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论说明,儿童的社会化进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中最主要的社会工具是语言功能。在幼儿阶段,儿童就开始以语言或符合代表他们的经验。我们要促进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就需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交往能力。小班孩子的思维属于直觉行动思维,其动作发展先于语言能力发展。案例中,豆豆想让小壮收玩具,没有进行沟通就直接从他手中拿玩具,小壮不愿意,但不知如何表达,争执之下咬了豆豆。此外,小班孩子自我中心意识较强,很难体会他人的感受,且行为控制能力较弱,孩子之间容易产生冲突。
如果您的孩子在幼儿园与同伴发生冲突还受伤了,家长您会怎么处理?
(一)家长说
1.把控情绪。主动与老师联系沟通,全面了解情况,理性处理孩子之间的冲突问题;
2.正面疏导。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聊一些平时感兴趣的话题,及时疏导其负面情绪,化解其担心害怕心理。
3.三方合力。与老师和对方家长沟通,引导孩子通过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行为。
(二)教师说——君君老师
1.客观分析原因
家长要了解冲突的根本原因,这样才能帮助孩子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常,孩子之间的冲突是因为争夺玩具、注意力的争夺或沟通不畅等原因。
2.抓住教育契机
借助这次冲突,家长可以抓住教育机会,引导孩子合理表达需求,学会与同伴友好交往。
3.引导解决冲突的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有意识引导孩子学习解决冲突的方法,如沟通、倾听、协商和同理心。并可以通过角色游戏、故事讲述或讨论,帮助孩子掌握正确、有效的解决技巧。
此外,对于3-6岁的学龄前儿童,亲子阅读是家长们与孩子建立温暖紧密沟通的方式之一。家长可以与孩子共同阅读交往类的绘本,通过故事可以了解到不同角色的言行举止,并学习到如何分享、尊重他人、处理人际关系等基本的社交技能。这也有利于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孩子的交往能力。
每个孩子和冲突都是独特的,可能需要不同的处理方式。但是教会孩子处理冲突的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成长为理解、宽容的人。
通过倾听和理解对方、引导孩子探索解决方案、培养沟通技巧以及鼓励公平和尊重,我们可以有效地帮助孩子解决冲突问题,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供稿 | 刘彦君
编辑 | 钟倩瑜
审稿 | 李玉珍
审核 | 林玫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