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就像一颗种子,种子有生长、发芽、抽叶、开花、结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天气、土壤、环境的支持。孩子也是一样,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的陪伴和家庭教育支持。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孩子的语言关键期,在育儿过程中如何把握这关键期,孩子的“能说会道”是家长们十分关心的问题。
3岁前的孩子一直在为积累语言经验做准备,这个时候的孩子能听懂的语言远远大于自己能表达的部分;3岁以后的孩子可以说出整句,并且可以说日常的基本用语了,他们开始从输入语言走向输出语言的阶段。以前,小家伙只能听大人说,现在不一样了,他发现自己不但能听,而且还能说出来,真是一件很新鲜的事情,所以会不停地展示自己的新本领。因此,相比于其他年龄阶段,三四岁的孩子会显得有些话多,爸爸妈妈们不必为此烦恼,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妈妈,你听我说,这个鱼总是睁着眼睛……”孩子今年3岁了,只要他想到一个话题就会一直说个不停。哪怕在外面玩儿,偶然遇到一个同龄的小朋友,他也会趴在对方的耳边喋喋不休。有时候,他还沉醉在自己的表达中,不管大人跟他说什么,小家伙都充耳不闻。对于他,似乎“说”就是最大的乐趣,简直就是一个小话痨。
有时候,孩子在听到一个新的词汇或者自己的小脑袋里突然冒出一个新词时,会莫名其妙地“咯咯”笑个不停,而且还会学着重复该词汇,边笑边说,不亦乐乎。比如,一个孩子一边看着妈妈的长头发一边开心地说:“头发扫地,扫地。”
4岁左右的孩子经常会发明创造出一些自己的独有词语。他们沉醉于自己的创造,而且不断重复。重复的过程就是学习加练习的过程,在一次次的重复中,孩子的发音也会越来越精准。
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要向孩子示范准确、规范、精练的表达,孩子耳濡目染,表达自然也会越来越准确。此外,爸爸妈妈还可以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加入一些连词、使用丰富的词汇、有意识地让孩子接触各种句型等,逐步提升孩子的表达能力与水平。
爸爸妈妈也要像《窗边里的小豆豆》中的巴学园校长学习,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可以每天留出一点儿时间倾听孩子,让孩子尽情地表达。当孩子的表达欲得到了满足,并且知道自己是有机会说的,不分场合的话痨行为自然会减少。
生活中的语言大部分都是非文学性的、简单的交际语言,而文学作品中涉及的各种表达方式、句型、词汇范围非常广泛。在大量的阅读中,孩子会逐步吸收文学作品中的精华。
很多儿歌将知识、道理融为一体,歌词多采用比兴手法,唱起来朗朗上口,节奏轻快、明朗,深受小朋友的喜欢。爸爸妈妈可以多和孩子一起说、唱儿歌。比如,孩子洗手的时候,可以一边洗一边唱《洗手谣》,洗澡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唱《洗澡歌》等。这样下来,会发现很多日常点滴不再琐碎,还会变得有节奏、有韵律、有童趣,同时也能让孩子的表达能力得到锻炼。
此外,爸爸妈妈还可以和孩子玩一些常见的语言类游戏,比如首字组词、尾字组词、词语接龙、说反话等等,帮助孩子把随意的唠叨变成有逻辑、有思考的语言表达。
幼儿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点,家长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教育营养丰富、学习机会充足的环境,“激活”孩子的大脑发育和人格成长,从而为其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虽然不可能人人都能成为育儿专家,但我们一定能够做到一件事,就是成为自家宝宝的“专家型家长”。
撰稿:陈启君
编辑:钟倩瑜
审稿:潘艳芬
审核:于美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