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户外活动时,小朋友发现了爬山虎中已有黄叶,低下头发现草丛中随处可见飘落的枯叶。
“叶子没水喝变
干了。“
“叶子变黄了,是冬天快到了吗?”
咦?老师,这不是霜吗?
“你为什么觉得它是霜呢”
“树干上有一层白白的、粉粉的”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4-5岁幼儿要能感知发现动植物的生长变化及其基本条件:能感知和发现不同季节的特点,体验季节对动植物和人的影响。
对于孩子们的疑问以及目前所处的季节,借着这个契机,我们开展了“二十四节气之霜降”的课程活动。
探秘霜降之旅
霜降在哪里呢?中四班娃娃开启了“亲子探秘霜降”之旅,对霜降进行研学调查。
“北方天气已经很冷了,已经穿上棉袄了”
“树叶已经变黄变干,有些会变红”
“霜降的时候菊花开了,可以去赏菊”
关于霜降,孩子们还想知道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霜是什么,它从哪里来?
霜降之后,虫虫还会出来吗?
小鸭子、小乌龟会冬眠吗?
小动物们都吃什么呢?
叶子为什么会变颜色呢?
源于孩子的已有经验和兴趣,我们班开展了“好玩实验知霜降、亲子共研‘探’霜降、菊花朵朵迎霜降、大吉大‘栗’品霜降、心想‘柿’成绘霜降”的课程活动,让孩子们从有趣的活动中感受和体验中国传统节气。
玩转霜降
有趣的人造霜
在大家的讨论下,孩子们通过好玩的实验《有趣的人造霜》,了解霜是什么,霜是怎么来的。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材料准备:不锈钢杯、冰块、食用盐、湿毛巾
操作步骤:
1.把冰块倒入不锈钢杯子中。
2.再倒入适量食用盐。
3.静置等候五分钟
“老师,我发现杯子外面有一层薄薄的冰。”
“哇!杯子和毛巾粘在一起了”
“太神奇啦!”
由于我们地处南方,孩子们不能深切感受到霜的存在,为了更真实地让孩子们感受霜以及了解霜的形成,我们进行了科学实验。孩子们带着好奇去体验,去操作,认真观察霜的形成过程,让孩子们对霜有了更真实地了解。实验活动中,让孩子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充分让孩子们体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探究能力。
“为什么枫叶会变成红色呢?”
寻找不同颜色的树叶
把纸巾放入量杯中观察
“老师,我发现纸的颜色变了”
“老师,纸变成绿色了”
“叶子变黑了”
“老师,叶子变黄色了”
让我们跟着镜头一起来看看孩子们观察到的……
“纸变成了绿色、黄色,因为叶子里有叶绿素和叶黄素。叶绿素喜欢温暖的阳光,在春天和夏天它们就会变得特别多,而叶黄素比较害羞,总是躲起来,我们很难看到它们的身影,所以这个时候我们看到的树叶就是绿色。但到了秋天,天气变冷,阳光不充足,树叶里的叶绿素就变少了,而一直躲着的叶黄素就显露出来了,整片叶子就变成黄色啦!
亲子共研“探”霜降
霜降时节,天气逐渐变得干燥,气温也逐渐降低。带着孩子们对蔬菜宝宝的关心,家园联动开展亲子共研制作:“浇水神器和蔬菜豪宅。”
浇水神器
设计者:马浩珅及家长
设计者:邓天予及家长
孩子在了解霜降气温的特点上对自然界产生很多的好奇。基于孩子的问题,我们以家园携手的方式,鼓励家长参与。孩子们在情景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而情景问题的解决,可以让孩子体验真实的生活,获得社会性成长。孩子和家长一起动脑、动手,亲身参与的过程,进一步提高亲子之间的关系和陪伴质量。
大吉大“栗”品霜降
“霜降节气会吃什么呢?”
“吃板栗”
“摸一摸、洗一洗”、“剥一剥”,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兴趣高涨,并收获体验的喜悦。大家都美滋滋的品尝板栗。“品”霜降的过程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心想“柿”成绘霜降
“你们见过柿子吗?柿子是什么样的呢?”
“是红色的”
“是橙色的”
“是圆圆的,我吃过”
我们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制作柿子、绘画柿子,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体验霜降节气时的习俗。
我与霜降相约
孩子们与环境、材料的有效互动,能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大胆地探索,充分地表达,获得各种有益的经历。并在环境中体验浓浓的节气文化氛围,老师与孩子一起合作布置班级霜降微景观,下面跟着镜头一起来欣赏我们班的霜降吧!
霜降,是一年中最美的时节;
秋风轻轻吹过,
赋予了这个世界不同层次的色彩。
我们拾起树叶,发现了季节的变化;
我们动手实验,探索了霜降的秘密;
我们品果饮茶,滋润了我们的心田;
秋天的最后一道风景,我们一起共赏!
天气逐渐转凉;
记得添衣暖心房!
下个立冬;
再让节气的韵律在生活里悠扬!
撰稿 | 陈慧敏 刘彦君
编辑 | 钟倩瑜
审稿 | 李玉珍
审核 | 于美华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广州市第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