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球与轨道的碰撞之旅
国资中心幼儿园(丽都园)
在自主游戏中发现儿童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指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确保幼儿每天有充分的自主游戏时间,因地制宜为幼儿创设游戏环境,提供丰富适宜的游戏材料,支持幼儿探究、试错、重复等行为,与幼儿一起分享游戏经验。”
游戏故事起源
国资中心幼儿园(丽都园)的刘宇老师在室内自主游戏环节中捕捉到孩子们对轨道积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但同时也存在思维局限性和搭建方式单一的问题。基于这一观察,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锻炼其自主思考能力,她跟随幼儿的脚步并结合已有经验,同幼儿一起开启了小球与轨道的趣味探索之旅。
游戏过程
初遇积木 满心欢喜
当孩子们拿到轨道积木时,他们并没有立即动手搭建,而是仔细观察、讨论积木的形状和构造。有的孩子说像幼儿园的滑梯,有的则认为它像鳄鱼的大嘴。这种生动的想象力很快引发了更多孩子的搭建兴趣,桐桐率先开始行动,她选择了需要的积木并搭建出一个酷似滑梯的造型,随后她把小球放到最顶端,小球顺利从高处滑了下来。这一幕吸引了很多小朋友前来观看,并激发了他们对轨道积木的进一步探索。于是,更多的孩子投入到了轨道积木的搭建中。
初探玩法 好奇好问
在初次尝试中,安安遇到了遇到了一个小意外:小球从轨道上滚落,不偏不倚地砸倒了旁边小朋友精心搭建的多米诺骨牌。这个小意外在安安心中“砸”起了层层涟漪,他被小球脱轨时产生的力量深深吸引,这股能量也点燃了他灵感的火花。一张将多米诺骨牌与轨道积木融合在一起的设计图纸在他的笔下诞生:利用小球从轨道上滚落的冲击力去撞击静止的骨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经过反复的实验后,安安发现轨道的高度对小球产生的力度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他说:“原来,小球放得越高,冲击力越强,滚得越远。”这一发现也吸引了周围小朋友们的注意,他们也开始加入这场关于“高度与力量”的实验中。
《幼儿园保育教育评估指南》中指出: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相信每一个幼儿都是积极主动、有能力的学习者,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基于此,刘老师敏锐捕捉到了孩子们那份宝贵的好奇心与探索欲,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讨论会议”,鼓励幼儿分享自己在游戏中的观察、思考及问题,并引导幼儿展开自主讨论
聚焦问题 发展品质
问题一:轨道总是倒塌
小澍
“我们可以在轨道的两边增加积木,让轨道更坚固。”
瞧瞧
“我们可以使用大积木来搭建轨道的底部,大积木比小积木更稳一点。”
正好
“我们在搭建的时候,在底下多放一些积木支撑轨道,这样就不会倒了。”
问题二:小球滚下来后会滚得很远,会跑丢
墨然
“我们可以在轨道的出口用积木挡住,小球就不会跑丢了。”
东东
“我们可以在出口给小球搭建一个家,小球滚下来后就可以直接回家了。”
多多
“如果我们一起搭建的话,可以轮流在轨道的出口等小球滚下来,我们就可以直接接住小球啦。”
问题三:我们搭建的轨道太短
正好
“我们可以在轨道的出口用积木挡住,小球就不会跑丢了。”
汤圆
“我们可以在出口给小球搭建一个家,小球滚下来后就可以直接回家了。”
幼儿的发现:通过增加积木数量来延长轨道,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教师的思考:在整个探索过程中,教师没有干预孩子们的活动,而是扮演了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通过实录式讨论,了解幼儿的经验水平。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幼儿表现出对轨道游戏非常浓厚的兴趣,并各抒己见,大胆分享自己搭建的过程及经验,更通过合作的方式解决游戏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教师在幼儿需要时适时介入,提出了引导性的问题,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思考,鼓励他们直面问题并深入探究,进一步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追随幼儿 再试“轨道”
讨论结束后,孩子们通过分享彼此的经验,问题得到了解决。这群充满好奇心和创造力的孩子们决定重新踏上轨道探索的征程,期待着小球与轨道之间能擦出更多的“火花”。
正好
“刘老师,你快来看,小球滚到直直的轨道时跑的快,滚到有折线的轨道时小球跑的慢。”
刘老师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是通过尝试有什么重大发现了吗?”
正好
“对啊,我发现直直的轨道很光滑,而有折线的轨道他中间有三角形的木头,小球滚的时候就会撞到木头上,所以小球就变慢了。”
刘老师
“原来是这样啊,你真是爱思考的小朋友。”
教师思考:在搭建与观察的过程中,幼儿需细致观察小球在不同坡度轨道上的滚动表现,并尝试推理坡度与速度间的微妙关系。这种基于幼儿自主学习、自我调整的学习方式,远比言语解释更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在自主观察与推理的过程中,孩子们也在潜移默化中锻炼了自身思维与创新能力。作为教师,我深刻认识到通过启发性问题支持幼儿从现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的重要价值。
再“建”轨道 意外之喜
小球与轨道的探索之旅从未停歇,孩子们带着对新学期的期待和好奇心踏入了大班的门槛。我惊喜地发现,他们对于小球与轨道游戏的兴趣不减反增,更在创造力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他们不再满足于搭建简单的单层轨道,进而开始尝试搭建双层、多层的复杂结构。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相互交流经验,分享彼此的想法和创意。
正好
“在假期的时候,爸爸妈妈带我去了欢乐谷玩了激流勇进和过山车,我发现里面的轨道就是一层比一层高,于是我就想搭建一个像游乐场一样的轨道。”
敦敦
“我在假期的时候和爸爸一起坐公交车,那个公交车是双层的,中间有一个楼梯可以通往公交车的二层,今天我们合作搭建的轨道就是像一个双层的公交车。”
刘老师
“这个多层轨道让小球滚动的路线更有趣了,感觉下一秒小球就快要滚出来了。我相信很多小朋友都想体验一下。我们要不要想一想,从出发点开始怎样能让更多的小球一起滚进轨道呢?
正好
“可以利用桌子、柜子把出发点的口建的更大一些,这样不同的小球都能同时滚下,还能看到同一个轨道不同小球的速度。”
米多
“可以把轨道搭建的更高、更长一些。”
敦敦
“材料不够,搭建不了那么长。”
正好
“可以用一根长的,代替两个短的。”
刘老师
“你们的想法很不错,可以去尝试一下,看看究竟可不可以。”
回顾游戏 解决问题
钰洋
“我尝试了更多的材料,一起调整,但是我一个人解决不了,需要更多人一起。我们尝试了半个小时才成功了两次,因为积木的长度不一样,需要长时间的进行对比和反复调整,小球才成功的滚落很远。”
敦敦
“我尝试了借助桌子进行搭建,小球可以滚下,但是由于轨道周围没有保护措施,所以小球不能完整的顺着轨道走远,等设计围栏以后就会更好。”
刘老师
“在经过几次的尝试和调整后,小朋友的小球顺利的通过桌子到达地面。解决这个难题后都开心的手舞足蹈。”
教师思考:幼儿天生拥有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游戏则是他们最自然的学习方式。积木在他们手里,不仅仅是一种玩具,更是探索和学习的工具。在游戏中,孩子们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如何使用物品进行测量的方法,还能够比较和分类不同的积木,让他们体会到了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百变轨道 玩转小球
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小朋友们变得更加自信,室内搭建的简单游戏已不能满足他们对探索的渴望。他们开始寻找新的挑战,将目光投向了周围环境,找到了多种多样可以用于轨道游戏的球形物体,从常见的弹珠、乒乓球,到随手可得的纸团,甚至是体积更大的篮球…..孩子们惊喜地发现,这些球形物体都能在他们的创意轨道中畅行无阻。这一发现不仅拓宽了他们的探索范围,更激发了他们对轨道游戏创新设计的好奇心。于是,属于大三班孩子们的“小球与轨道”的新旅程,在这种探索的热情中拉开了序幕。
教师感悟
国资中心幼儿园(丽都园)教师 刘宇
小赋权:游戏,是幼儿成长的催化剂。在一次次的游戏经历中,他们不仅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沟通,还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当放手,给予幼儿自主探索的权力,让他们自由发挥,这是对幼儿的一种锻炼。幼儿通过讨论、想法碰撞,使游戏变得更具挑战性,他们通过不断地尝试新的挑战,从认识、探索到模仿,再到发现问题、尝试解决、再次调整,最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游戏。游戏没有尽头,有的是源源不断的探索,这些体验不仅让幼儿对玩具材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他们学会了不慌、不躁、不放弃,通过自主探索从而取得成功。
大支持:培养幼儿敢于想象、勇于实践、乐于思考,需要拥有一种相信他们有能力将“不可能”转化为“可能”的信念。看着他们眼中的热情,我坚信每个孩子都拥有将想象变为现实的能力,而这份信念驱使我不断支持他们的探索之旅,用心去观察、去理解他们。我坚信,每个孩子都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巨大的内在潜能,适当给予引导和支持,就可以激发他们无限的创造力。这是一场关于成长的奇妙探索之旅,而我,将作为他们坚实的后盾,见证每一次从“不可能”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