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凌”为整
——图书整理记
什么是教育?
简单一句话,
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叶圣陶
01.项目缘起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幼儿是环境的主人,我们以自理能力的养成为重点,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进入小班下学期后,孩子们看书的热情高涨。可是,每次区域活动整理完书,图书区里的图书都是横七竖八,七零八落得散放着,乱糟糟的,一点儿也不整齐。
在《指南》社会领域“社会适应”目标2: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中明确指出了从小班开始就要在提醒下,能遵守游戏和公共场所的规则,在成人的提醒下爱护玩具和其他物品。于是教师抓住这个契机,从“乱糟糟的图书区”着手开展一个关于图书区的整理活动。
EDUCATION
02.项目脉络
我们预设了以下的项目脉络:
EDUCATION
03.项目实施
第一次发现问题:正反不分随便放
“书倒着放了。”
“这本书反过来了,应该要朝前面。”
“这个地方有很多书,那个地方没有书。”
“这些书叠在一起了,看不见了。”
行动1——认识封面
本学期课堂精彩瞬间
教师的思考与支持:
经验链接:书本结构认知经验,区域整理经验。
支持策略:认识封面和封底,强调封面要朝前正着放。强化材料投放要归位。
第二次发现问题:不懂分配堆着放
解决了“正着”放,“朝前”放的问题后,接下来几天的摆放确实比之前整齐很多,可是我们图书区有三个书架,孩子们不知道怎么合理的分配图书,有的书架很空,有的书架叠满。于是几天下来,又出现了“不整齐”的现象。问题又回到了之前小朋友提出的“分开放”。
问题聚焦:
1.“怎么分开放呢?
2.“哪些书应该放一起呢?
3.“放好以后怎样才能记住这些书是放在这儿的?”
“书本要大的和大的,小的和小的放一起”。
“有些书的封面很硬,硬的和硬的放一起”。
讨论完后我们再次尝试,可是又发现了问题:
1.这种投放方式确实美观、收纳方便。
2.但对于下一次去放造成难度。如孩子们想找一本书,就需要从一堆书中“挖”出来。
整理图书是为了什么?
为了方便取放,美观又快捷。
本学期课堂精彩瞬间
基于参观图书馆后的讲述:
“绘本和绘本放在一起,有字的书跟有字的书放在一起。”
“有好多一模一样的书放在一起。”
“我看到大人的书和小朋友的书是分开摆放的。”
“你看,大小、形状一样的书也放在一起。”
基于整理图书前的讨论:
按颜色分
发现问题:
一本书上颜色太杂。
不可行
按内容分
发现问题:
种类太多,没有这
么多书柜可以放。
不可行
按大小、形状分
能够快速且简单的
把书分好。
可行
“这两本书应该分开放。”
“都是长方形,为什么不能放一起呢。”
“这个长方形是这样的(做一个上下的手势),要高一点。那个长方形是这样的(做一个横向手势)。”
“原来一个高长方形,另一个是矮长方形。”
“那这两本书可以放一起吗?”
“不可以,大小不一样。”
“原来一个是大正方形,一个是小正方形。”
行动3:整理图书
分类活动
教师的思考与支持:
经验链接:参观图书馆,了解图书的摆放。
支持策略:把图书馆按“形状”“大小”分类的方法迁移到图书区的整理中。
第三次发现问题:不同种类分开放
教师追问:为什么图书馆每天有这么多人去看书,他们还能这么整齐、巧妙的摆放呢?你在书上发现了什么秘密?
幼儿的回应:我发现书上和架子上都有标记。
那我们的图书也来做个标记吧。
行动4——尝试画标记
“为什么不画了?”
“圆圈有大有小画的不一样,老师的是一样大的。”
“我的靠太拢了,我都剪不下来。”
“告诉你们一个秘密,老师是用一个模型,描着画出来的,所以每个都一样大小。你们可以找找看,教室里哪些东西是圆圆的。”
读书活动
教师的思考与支持:
《纲要》中指出:社会领域“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孩子们从认识图书到制作标记,经过几次的尝试,终于获得了成功。让孩子们模仿学习并不难,难的是怎样抓住关键点。在画标记的过程中,怎么将每个圆圈画得一样就是新的学习经验。
经验链接:从图书馆标记迁移到区角中的标记。
支持策略:不同形状、大小的图书用不同颜色的标记进行区分摆放。
EDUCATION
在整理图书中我们发现问题,
在遇到问题时我们想办法解决,
在解决问题中我们懂得了爱惜,
在摆放图书中我们养成了好的习惯。
整理的是物品,
成长的是思维。
-END-
图片|小一班
编辑|小一班
审核|园务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