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缘起
WORLD BOOK DAY
中午吃完饭,组织孩子们去散步,“宝贝们,我们准备去散步啦。”孩子们一听到我的呼唤,你推我挤,互不谦让,一窝蜂的朝门口跑去,好不容易整好队出发到操场,一路吵吵闹闹,队伍什么形状的都有,为了避免发生危险,我只能暂停再次整队。排队是幼儿园一日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环节,看似一件小事却蕴含着大大的价值。《纲要》中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问题和事物包括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排队看似是一件小事,可最近孩子们的队伍里总会传出这样的声音……
九九:老师,她插队,刚刚我站在这里的。
金彦:没有,她们走得太慢了。
煊煊:老师,她们故意不走,然后往前跑。
宸旭:刚才是我站在这里的,她插队。
当然,除了插队,排队还有其他问题。”孩子们把出现的问题画了下来。
教师思考
我们从孩子生活中真实的“插队”现象出发,通过班级讨论,让孩子们进行自我评价或对他人行为展开评价,主动表达自身对“插队”这一行为的看法。
由此可见,排队出现的问题不光在幼儿园会出现,进入小学排队的规则和方式也会有一些变化,针对排队出现的规则意识和秩序问题,我们进行讨论交流,围绕排队开展一系列活动,并预设课程目标、思维导图。
课程目标
1.培养幼儿在活动中和玩耍时不推挤,养成主动排队、耐心等待的好习惯。
2.教育幼儿遵守秩序,增强责任心,鼓励幼儿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3.培养幼儿养成团结友爱、相互谦让的良好品质。
课程网络图
什么是排队
利用晨间谈话时间,我们开展了关于“排队”的讨论:
吉吉老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排队?
一一:排队就是跟着前面的小朋友对齐走路。
安安:排队就是放学的时候一个跟着一个。
不排队可以吗?
航航:害怕走到其他班级的队伍里。
元宝:排队的话会很安全,不会发生踩踏事件。
晗晗:排队的话,拿东西能更快。
吉吉老师:不排队可以吗?
游戏体验
到底是排队好还是不排队好呢?在瓶口逃生的游戏中,孩子们更直观地体验到了排队的作用。
第一次实验
第二次实验
SPORTS
在游戏中,孩子们发现,只有一个一个排好队,小球和毛条才能快速又顺利地从瓶口中“逃”出来,如果大家一起抢着“逃”出来,就有可能“全军覆没”。
趣谈排队
吉吉老师:孩子们,排队如此的重要,在人多的情况下,如果不排队会怎么样?
容亦:一不小心摔倒了,就会被别人踩到,容易受伤。
文晞:玩游乐场项目时,不排队的话,都在挤着,这样谁也玩不了。
瑶瑶:不排队的话,时间都浪费了。
孩子在讨论中发现如果不排队的话,会发生很多问题。他们纷纷用绘画的形式将问题记录了下来。
生活小调查?
什么时候需要排队
排队这么重要,那有哪些地方需要排队呢?孩子们决定和爸爸妈妈在生活中寻找,并用绘画和调查表的形式记录了下来。
幼儿园里的排队
通过调查孩子们发现在幼儿园里升旗、做操、户外活动、放学等注重秩序规则的情况下都需要排队。
生活中的排队
调查表
?
?
?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经过小朋友们的调查分享,小朋友们知道了乘车需要排队、入园时依次打卡晨检时需要排队、去超市付钱时需要排队、玩游戏需要排队、喝水需要排队等等。
?
?
?
公共场所排好队
在超市、汽车站、电影院等公共场所需要遵守秩序排队。
我看见的生活中的排队现象
教师思考
借助最常见的对话和小游戏让孩子们重新认识到排队的重要性。其次,通过继续迁移幼儿的经验,幼儿也主动积极的去发现生活中的排队现象。知道有很多时候是需要排队的,使幼儿有初步的社会秩序感。幼儿与实际生活不断联系,更加懂得秩序的重要性。
趣?排队
生活中处处都需要排队。那怎么才能将队伍排好了呢?
仔仔:眼睛要看着前面。
沐沐:不能东张西望的,不然会落下队伍的。
菲菲:不能推前面的小朋友。
惺澈:不能推前面的小朋友。
经过讨论后,孩子们一起欣赏解放军叔叔是怎么排队的,以此来激发孩子们的队伍意识。
提出问题
1.着迷第一个
看着解放军叔叔帅气的英姿,孩子们很是羡慕。再看看小朋友排的队,总是为谁站在第一个而争抢。于是针对第一个,一场新的交流在小朋友之间开展了。
吉吉老师:你们为什么会对第一个如此的着迷呢?
涵涵:站在第一个可以够得着老师。
梓涵:第一个能带着大家一起走,很神气。
桐桐:站在第一个做任何事都比别人快,多酷呀。
?
?
?
2.喜欢排后面
吉吉老师:那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喜欢站在后面呢?
羽丞:我的动作慢,大家都会挤我,我就站后面。
凯琦:我喜欢站在后面,这样我可以和我的好朋友一起走。
星浩:第一个位置太难抢了,站在最后老师才会看着我,我归队了,队伍才能出发。
教师思考
着迷第一个、喜欢排后面,这些想法都非常符合中班幼儿自我意识凸显的特点。于是针对这个方面我们进行了相关讨论来解决问题。
?
?
?
解决问题
游戏——小小火车头谁来带
吉吉老师:那么怎么决定队伍中的第一个是谁呢?
熙熙:我觉得表现好的站第一个,可以让其他的小朋友跟着学。
子晞:走得慢的站第一个,老师能带着他。
桐桐:可以按照身高来排队,矮一点的站前面。
雨豪:可以按照学号来排队。
最后,孩子们通过投票决定,按学号排队。如果请假没来的,就顺延到下一个学号。当然孩子们还提出在其他活动时可按男女生、按高矮、按到的先后顺序排队。
其实在排队中会出现一些必要的等待,那关于等待我们该怎么做呢?关于等待的问题,孩子们再次引发讨论。
?
?
?
等待小妙招
排队的许多问题都是因为“等待”引起的,那么孩子们是怎么看待“等待”的呢?当“等待”来临,他们又会如何应对呢?那么如何让等待变得有趣呢?孩子们脑洞大开,将一件件好玩的事组合成了属于他们的“等待金点子秘籍”,并分享给大家。
宸旭:可以和小朋友说说悄悄话。
文晞:可以小声地唱歌。
云恺:排队时可以看书。
梓彧:排队时可以吃东西。
教师思考
陈鹤琴先生曾说:“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
借助最常见的对话式、图画式评价中让孩子们重新唤醒排队意识,灵活运用投票方式加以梳理和整合,真正将幼儿纳入评价指标内容的参与者。幼儿通过游戏和投票活动,更直观的感知排队的好处及排好队的方法,并以他们特有的语言表达与表征的方式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知。
?
?
?
守?排队
排队之约我监督
随着孩子们对排队意识增强,同时将规则内化于心,对他人的行为更有约束感,这个时候,值日生一项新的任务就出现了——管理排队秩序。
SPORTS
?
?
?
排队之约我宣传
将排队故事的经过呈现出来,有故事的环境可以鼓励幼儿下一次的良好行为,或者是教师有目的再去推动,还可以为儿童提供进一步的机会。另外,孩子们还用画笔制定了属于自己的排队公约并放在醒目的位置上(如卫生间、茶水间、楼梯口等)。
?
?
?
排队之约我守护
针对能坚持排好队的小朋友,普通的奖励已满足不了孩子们地积极性。我们发现彩绘现在非常深得小朋友的喜爱。于是,新的奖励诞生了…
教师思考
从排队这件小事出发,孩子们通过在生活中积累排队经验,从发现问题,收集信息到分析原因,再到解决问题的每一进程中师幼共同发现新的评价关注点,共建新指标,将排队活动中的指标体系细化,明确化,可视化,在充分尊重幼儿地位的同时,不断深入课程,帮助幼儿深度学习,逐渐养成良好的排队习惯。
?
?
?
玩?排队
随着课程的深入,孩子们对于排队意识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为了让他们进一步感受到排队的重要性和乐趣。我们根据五大领域开展了系列活动。
语言活动
我们通过绘本《排队啦排队啦》:排成一长溜的小蚂蚁,东倒西歪地跟在鸭妈妈后面的鸭宝宝,还有笑眯眯的小朋友。让幼儿能够通过图画传递直观的书面语言信息,更容易被孩子们接受和理解。
数学游戏
孩子们的排队意识有了明显的进步,为了让孩子感受排队重要性和乐趣,我们有意识地将”排队“融入到游戏和生活中。
我们通过语言活动、数学游戏、户外游戏等活动,引导孩子观察发现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事物,体会其中的排列特点与规律,并尝试自己创造出新的排列规律。孩子们在对“排队”有了深刻的印象后能够有意识地将“排队”运用到生活、游戏和学习中,小朋友们做事情也逐渐有了“排队”意识。渐渐地,孩子们排队的经验丰富了,排队的意识提高了,队伍由乱到齐,孩子在心理上获得了舒适感和成就感。
教师思考
虞永平教授说:”儿童的学习不是端坐静听,而是运用多种感官,全身心地投入和专注是探索,体验,过和表现。”排队这件事蕴藏着思考和社会教育,代表着整理,它可以是日常、是游戏、是操作活动等多种形式,旨在引导孩子探索周围事物的有序规则,发展孩子内在潜质。孩子们在的排队活动中经历了从“无序“到“有序”、由“乱”到“齐”、 由“被管理”到“主动参与”的过程,渐渐地形成了规则意识并能进行自我约束,这种自我约束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课程反思
孩子每一次的成长或是一段时间的潜移默化,或是一次记忆深刻的学习契机。在以“排队”为切入点的日常活动课程中,孩子们在问题的出现、解决过程中不断尝试、实践,关键经验和核心素养得到不断累积和涵养。“排队”作为孩子日常活动的一部分,我们和孩子在这样的生活化课程中一起探索、实践和思考,这其实是师幼双方共有的一种成长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一日生活皆课程”,生活中蕴含着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我们紧抓”排队”问题,引导孩子们从”无序”到”有序”,逐渐形成规则意识。在课程发展中,孩子们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亲身体验,了解排队的重要性,发现排队是有趣的、排队形式具多种多样的……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在有序排队的过程中学会了等待,为做一名讲规则的小公民而努力。
?
?
?
本次的班本课程我们与幼儿一起探索排队的常规,在儿童立场下生成了活动并进行了实践,幼儿通过在生活中培养排队意识,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每一进程中他们都将自己的发现明确化,可视化。追随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念,我们的教育要服务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幼儿在一起,生活就不乏智慧与创造。
?
?
?
编辑:中一班
素材:中一班
审核:园长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