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泡泡之旅
内黄县实验幼儿园小四班课程故事
课程缘起
发现泡泡
一次户外活动结束后,孩子们像往常一样在洗手池洗手。这时只听见康舒乔说:“哇,是泡泡,我的小手上有好多的泡泡了!”这时孩子们都看向了自己的小手,姜好说:“咦,为什么我的手上没有泡泡啊?”其他小朋友看到后也纷纷效仿,都使劲的搓着肥皂玩起来了。
教师支持与思考:这些小泡泡引起了孩子们浓厚的兴趣,他们纷纷讨论起手上的泡泡来,还不断探索,尝试把手上的小泡泡吹大。孩子是天生的大自然和科学的爱好者,我们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努力去发现、实践。小班幼儿的学习方式主要以直接感知,观察体验,通过同伴的榜样作用,去模仿,将经验进行迁移。在观察中,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去探索成功泡泡水的秘密。《纲要》中说到,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将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探索的对象,当孩子有探索兴趣的时候,我们作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应尊重幼儿,并尽量提供条件,放手让幼儿去体验、探索,于是,基于小朋友们的兴趣点,我们神奇的泡泡之旅就开始啦!
讨论泡泡
老师:其实,泡泡在生活中十分常见,那么除了肥皂的泡泡,你还见过哪些泡泡呢?
柚柚:洗手液也可以搓出很多泡泡。
松果:泡泡机
魏莱:我刷牙的时候也有泡泡
苏艺森:我洗澡的时候身上擦上沐浴露就能有很多泡泡。
王子予:妈妈给我洗头,我头上有泡泡。
锦文:我有一个泡泡机,可以喷出很多泡泡。
老师:那请你们回家之后去找一找生活中的泡泡吧。
泡泡大调查
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们主动探究的兴趣,我们发放了关于泡泡的调查问卷,充分利用家园协作资源,让孩子和爸爸妈妈一起寻找发现生活中的泡泡,并用拍照或绘画等多种方式记录下来。
寻找泡泡
生活即教育,教育应该源自生活。孩子们拥有善于发现的眼睛,于是我们开始了泡泡大搜寻活动!
教师支持与思考:关于泡泡幼儿有说不完的话题,幼儿通过观察,了解到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泡泡,幼儿的生活经验也得到了积累。小朋友们在寻找泡泡的过程中发现,原来在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是神奇的泡泡。幼儿是天生的小小科学家,在成人的鼓励和引导下,他们通过观察和感知了解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泡泡,再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因为有了生活经验,他们的交流表达也变得更加的主动和自信。
感知泡泡
看一看
教师:泡泡是什么颜色的呢?
苏艺森:泡泡是白色的
康舒乔:泡泡是透明的
赵予歆:泡泡是五颜六色的
教师:泡泡是什么形状的呢?
赵予歆:泡泡是圆形的
摸一摸
张予琛:我要抓住泡泡,咦?泡泡怎么抓不住呢?
张沫初:泡泡跑到我手上了
关梓沫:泡泡跑到我脖子上了
小蜜桃:泡泡跑到我头上了,我的头发好黏呀!
闻一闻
泡泡香香的,有股洗洁精的味道。
不对,是洗衣液的味道。
听一听
泡泡很轻很轻,落在地上都听不到声音。
教师支持与思考:在认识泡泡的过程中,孩子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想一想,发现泡泡的颜色是透明的,泡泡的形状是圆形的,有大有小,在阳光下会变成五颜六色,泡泡一碰就破了。孩子们对泡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探秘泡泡
孩子们带着自己的泡泡器来到了操场上开始玩泡泡喽。在阳光的折射下,五彩缤纷的泡泡自由自在地漂浮在空中,孩子们不断去追逐、去碰触,与泡泡嬉戏……
突然一个声音传了出来:”老师,我的泡泡液没有啦。”“我的也快没有了。”怎么办呢?我妈妈就会做泡泡液,我们自己动手去做吧。于是孩子们萌发了自制泡泡液的想法。
制作泡泡液
教师:制作泡泡液需要什么材料呢?
我们通过网络找到了制作泡泡液的方法和做需要的材料,于是我们开始了尝试制作泡泡液。
洗洁精+白糖+水
洗衣液+白糖+水
开始制作泡泡液了,哪种材料才能成功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运用这两种材料加水的方法,幼儿基本都成功制作出了泡泡液洗衣液更好搅拌溶解,更容易吹出泡泡。洗洁精吹出的泡泡没有洗衣液的多。
教师支持与思考:玩中学,学中玩,孩子们在兴趣的推动下了解到了制作泡泡水的材料以及步骤,并能通过语言,清楚并且连贯的说出制作泡泡液的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既提高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提升了他们的表现能力。幼儿用洗洁精、洗手液制作泡泡液时,用各种感官去发现各种洗涤用品的区别,并观察它们在水里的溶解现象,在泡泡工具的验证下,最终成功制作出泡泡液,培养幼儿探索能力的同时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寻找工具
除了泡泡机,还有什么工具能吹出泡泡呢?
孩子们纷纷在教室里找寻起了能吹泡泡的小工具。
工具大PK
一起来试一试这些工具吧!
萌萌:我的工具不能吹出泡泡,因为它只有一个洞洞。
刘常楚:我的也不行,它的洞洞太小了。
王子予:我的没有洞洞,它只能盛泡泡。
教师:原来有洞洞的物品就可以用来当泡泡工具啦!
教师支持与思考:孩子们在探索中发现,部分有洞洞的物品可以吹出泡泡。但是杯子、瓶盖等底部被封住的物品是不能吹出泡泡的。通过制作泡泡液的活动,幼儿利用材料和工具来探究泡泡是如何制作的过程,幼儿特别喜欢这种探究方式,在操作过程中,孩子们对制作泡泡液的材料和工具的选用有了全新的体验。
自制工具
我们自己做的“泡泡机”也超级无敌厉害哦!
李梓鹤:我的可以吹出三角形的泡泡吗?
魏来:我的肯定是爱心形的。
姜好:我的是方形的泡泡。
于是,我们给小朋友提供了记录表,记录自己的猜测和观察结果。
我们的发现
原来不管是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爱心形的泡泡工具,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形的。
教师支持与思考:针对疑问,为孩子们准备各种探究材料,支持孩子们在一次次的实验中,获得认知。教师追随他们的问题,引导他们进行猜想、实验,小朋友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了解了泡泡水的制作材料和制作过程,探索了吹泡泡的工具,他们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探索、学习,成为了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并不断积累经验,发展了初步的探究能力。
趣玩泡泡
美丽的泡泡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欢乐和幻想,但它们终会消失。可是这么好玩又美丽的泡泡吹出来容易破灭消失了,于是新的问题出来了“怎么样才能够留住泡泡?”
张嘉轩:我们可以画泡泡。
柚柚:我们可以用颜料把泡泡留下来。
一闪而逝的泡泡引发了孩子们想要留住泡泡的想法,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孩子们动手动脑,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并付诸于实践,探索其可操作性和可实现性。在分享自己的泡泡画作时,孩子们都能大胆讲述,把自己的配色和画面构图分享给大家,每位宝贝都勇敢的迈出了一大步,非常值得肯定。
瓶盖印画
圆圆的瓶盖印上自己喜欢的饿颜色,再轻轻的按在画纸上,泡泡就变出来啦!
彩虹泡泡画
用我们的画笔画出大小不同的圆形,再涂上漂亮的颜色,有红的,有绿的,有黄的……还有的好几种颜料夹杂在一起,就变成了一副副美丽的泡泡画。
百变泡泡
将吸管的一头放入调好颜色的泡泡水中,用另一头不断换气,连续的吹出泡泡,让泡泡溢满杯口。
教师支持与思考:“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我们将自制泡泡液投放到美工区,泡泡液和颜料相加促成了七彩泡泡,孩子们进行了泡泡画的创作,在吹、玩、画中体验美术活动的无穷乐趣,增强了对色彩的感受力。
我的身体吹泡泡
“吹泡泡,吹泡泡,吹出一个大泡泡,飞得高,飞得低,大大泡泡不见了。”
教师支持与思考:孩子们永远是最大的游戏家,课程中我们发现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孩子们总有数不尽的憧憬,享不完的乐趣!在活动中,孩子们运用已有的经验积极思考,主动去尝试、去探索,并在其中真正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神奇的泡泡之旅》活动源于孩子们洗手时的发现,在满足孩子玩泡泡的同时,我们紧紧抓住他们感兴趣的话题,通过晨谈了解他们的已有经验,鼓励他们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支持他们做想做的事情。
课程反思
幼儿方面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科学探究方面的知识经验还不是很丰富,对科学活动的操作也缺乏经验。在本次的泡泡奇妙之旅中,小朋友们主动去尝试和思考,从探索泡泡的产生到制作泡泡的工具,这是一个游戏难度不断上升、游戏乐趣越来越浓厚的过程,孩子们在提出问题、建立猜想、查找资料、验证实验等过程中,充分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观察力、动手能力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收获。
教师方面
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被激发出来后,我们给予了他们一定的支持和满足他们新的需求,比如为幼儿提供泡泡水、吹泡泡工具等各种材料,比如组织小组活动或集体评价环节增进同伴间交流,拓宽幼儿学习经验与思考,再或者引导幼儿将课程与生活联系,帮助幼儿理解为什么阳光下的泡泡是彩色等科学现象,帮助联结每一次活动的关键点,助推课程不断深度开展。
家长方面
在家园互动的过程中“泡泡”是一个传递探究精神的良好媒介,通过此次的泡泡探究活动,改变了家长对于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的观念、态度,从只是玩一玩到有目的的玩的观念转变;从敷衍了事到有合作支持的态度转变。
生活中的事物是幼儿活动的重要对象,他们总能给孩子带来乐趣,带来挑战,带来想象。“神奇的泡泡之旅”这一课程故事虽然告一段落,但是生活化、游戏化的故事还在继续,泡泡中还蕴含着无数的科学知识,需要我们与孩子们一同探索与发现,期待小四班与泡泡的再次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