噼里啪啦的静电
内黄县实验幼儿园中四班课程故事
幼儿一日生活皆课程,生活中蕴含着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指南》中指出: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及现象变化产生兴趣和探索欲望。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活动,最大限度的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课程思维导图
课程起源
在秋末冬初的干燥季节里,一天午休起床后,我正在给常梓琳小朋友梳头。
申诗瑾小朋友轻声说:“看,常梓琳的头发炸毛了。”
王梓煕说:“就是,看她的头发越梳越乱……”
“对对,她的头发一直追老师手中的梳子,张牙舞爪的像要咬人一样……”邵梓晨说。
“呀,常梓琳的头发不会过了缠我们吧!”张浩然说。
“我记得妈妈给我讲过这是带静电了……”刘伯辰说。
带静电?什么是静电呢?静电究竟是什么呢?
这两个问题引发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教师支持与思考:
看着孩子们天真又专注的神态,萌发了我与孩子们一起探究有关静电奥秘的设想,于是我们开始了对静电的认知活动。
认识静电
基于孩子的兴趣和认知需求,我们开展了集体教学活动《静电的由来》。
教师支持与思考:
静电是通过物体摩擦后所产生的电荷,所带的电荷分正电荷与负电荷,电荷会保留在物体上,当正电荷与负电荷接触时,会产生火花,于是静电现象就产生了;
晨晨说:“老师,什么物体摩擦都可以产生静电吗?”
程程说:“我觉得是。”
“那为什么我们有时候能感觉到静电,有时候感觉不到呢?”卜研煕说:
是啊!在我们生活中物体与物体的摩擦时时处处都在进行着,那么哪些摩擦可以产生静电,哪些物品摩擦不可以产生静电呢?我们开始了静电大调查活动。
探寻静电
(一) 静电大调查:
生活中的物体相互摩擦都可以产生静电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
开始探究静电的奥秘。
默默:梳子摩擦可以带静电。
聂泽伊:螺丝刀摩擦后不带静电。
晨晨说:我让妈妈用姐姐的尺子摩擦可以带静电。
一次性筷子也不带静电……
教师的支持与思考:
借助亲子调查表,通过谈话,孩子们不但知道了各种物品材质不同,摩擦起电效果也是不一样的,从而提高了孩子对静电的认知。同时也为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的萌芽奠定了基础,孩子们对摩擦起电的兴趣更加浓厚,产生了强烈好奇。佳佳说“我想用我吃饭的筷子试试摩擦是否能产生静电”乐意说:“摩擦几下能产生静电呢?”根据孩子们的兴趣我们开展接下来的探索活动。
(二)生活中的静电
滑滑梯时棋祺的头发为什么竖起来了!
滑梯里是藏着小风扇吗?
也有可能是有魔法。
汐汐碰到滑滑梯时说好疼, 她们是触电了吧!
我们一起去找一找生活中的静电吧!
马沐月:脱毛衣会听到霹雳啪啦的声音, 也像触电一样。
段瑾默:我和小朋友牵手的时候就会有触电的感觉。
张梓涵:“我和呼啦圈做游戏的时候好像产生了静电”。
我们手碰手时感觉到了静电
我碰到门把手感受到了静电
我穿衣服时就被电到了
还有刚刚被滑梯电了一下
原来静电离我们这么近啊!哪哪都能遇见静电。
教师支持与思考:
幼儿通过展示自己的所见所闻,大胆的用自己的方式描述自己在生活中的发现并能在同伴之间积极讨论,在不断的学习中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记忆能力。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去记录去亲身感知,强化了幼儿的记忆、激发了他们主动去探索、求知静电的欲望。紧跟孩子们求知的脚步,我们又开展共读活动。
共读绘本
哇塞!原来静电离我们的生活这么近啊!
妍妍:原来我的头发越梳越乱是静电在捣乱呀!
原来滑滑梯时也不是有怪兽!
为了让孩子们对静电了解的更深刻我们开展了绘本共读活动。
教师支持与思考:
孩子们了解到静电是物体表面的电荷分布不均匀所产生的现象。平时穿脱衣服产生静电是因为人体与毛发、金属材料、化纤衣服相互摩擦产生了静止状态的电荷。
万万:“老师,老师,静电到底长的啥样子啊!我好想看看啊!”
曦曦:“我也想看神奇的静电是啥样儿”
我也想看……孩子们对静电的好奇心越来越大,他们都想看一看静电长什么样子……
制造静电
用什么制造呢?
岳泽宇说:“用梳子”。
还可以用铅笔试试。
还可以用吸管、、、、、
那我们今天就用吸管来制造静电:
所需材料:
做法:
一起制造静电
刘伯辰:老师:我的静电可以带动方形纸转动。
康妤恩:我的静电把方形纸给吹下来了……
段锦墨:如何你手中摩擦过的塑料管与方纸是平的,你的吸管可以带动方纸,如果一高一低,方纸就会被静电推下来。
我的塑料管也能制造静电把塑料条吸起来。
老师快看:“王渝礼和段瑾默的衣服相互摩擦能让塑料条在我他俩衣服上跑来跑去.
瞧!他们通过合作探索的方式在 认真寻找着静电。
矿泉水瓶可以产生静电。
我的积木摩擦后没有把小纸片吸起来。
教师支持与思考:
通过实验孩子们发现一般干燥的、不导电的塑料制品摩擦后都容易产生静电,比如梳子、水彩笔、玩具、矿泉水瓶等。冬天人体皮肤干燥时与毛衣、化纤成分的衣服接触也容易产生静电;木材、金属类不容易产生静电。手碰门把手遇到静电我们感觉像被针扎一样有点痛,摩擦吸管带静电可以吸附其它物体……这表明静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我们能不能把静电请进我们的一日活动中来和我们一起玩呢?
静电小实验
为了充分尊重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孩子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敢于探索和尝试的良好以综 学习品质,我们开启了静电小实验。
游戏:《气球跟我走》
选择多色气球若干
给气球打气
在摩擦气球
气球很粘人
寇家万:老师,我最棒,我的不掉,气球喜欢跟我走
郭靖琪:老师我气球在头上摩擦后为什么老往下掉啊!
潘沐杋:我的也掉
小朋友们看一看气球往下掉不跟着走的,这些小朋友有什么特点?他们都短头发的男孩儿。对,他们的毛发短,摩擦起的静电少的带不走气球。那我们应该怎么帮助他们呢?马沐月:老让他们在我头发上摩擦起电吧!于是孩子们相互合作起来。
我们可以摩擦时间长一些,快一些、、、、、
琪琪:为什么我的使劲摩擦也不能吸住气球啊?
卢柯言:你的头发太沉啦!
马沐月:好像就是,你看湿(油)地都贴在头皮上啦……
我的游戏我来画
孩子们对静电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一边画一边交流:
小白:“静电这么有意思,我要制造好多的静电。”
瑄瑄说:“不行,那样会电疼你的。”
明明说:“说不定能爆炸呢!”
教师的支持与思考:
孩子们竟然通过观察发现琪琪的头发摩擦不起电的原因是因为他的头发太油啦!兴趣真是一切活动强有力的动机之一,它能调动起人的生命力,使孩子们热衷于自己的事业而乐此不疲。孩子们对自然产生兴趣,就能引发出对事物的体验,对问题的思索;从而对生活产生兴趣,就能引发因好奇而实践,因验证而发现;静电虽然好玩,但幼儿的安全意识及预知危险的能力更为重要。
预防静电
静电是好还是坏呢?
王渝礼:我觉得是好,它挺有趣的。
刘伯辰:我觉得是坏,它像 一个大菠萝,会把我刺疼。
常梓琳:静电像小刺猬,长着尖尖的刺,它像烟花一样,会四处炸开,噼里啪啦.
凡凡:静电会伤害我们吗?
默默:既然静电可以吸附,那那我们利用它来制造吸尘器吧!让他帮助我们值日。
我们来看一段视频就知道啦!
教师支持与思考:
通过孩子们激烈的讨论与观看视频,孩子们知道了静电是具有两面性的。对于静电,只要摸透了它的脾气,扬长避短,也能让它为人类服务。比如,静电印花、静电喷涂、静电除尘和等,已在工业生产和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
那我们可以怎么预防静电呢?
妈妈说可以涂护手霜和面霜。
多多洗手,把静电洗掉!
还可以多喝水。
梳头发的时候用水冲一冲梳子就没有静电了。静电全全跑跑没。
教师的总结与支持:
通过分享,孩子们了解到很多预防静电的好办法,以后再不怕静电了!静电现象非常有趣,但给我们生活也带来了一定的不便,那如何消除静电呢?
老师:我们可以采用“防“和“放”两种办法。
1.室内要保持一定湿度,勤拖地、勤洒水。
2.发现头发干燥无法梳理时,将梳子浸在水中片刻。
3.出门前先洗手,或者先把手放墙上触碰一下。
4.为避免静电现象发生,可用小金属器件,如:钥匙,发卡等消除静电,再用手触 摸。
我眼中的静电
教师总结:
孩子们在直接感知、亲身体验、 实际操作中认识了神奇的静电。通过本次活动,不仅丰富了孩子的相关经验,更增强了学习主动性。生活中总是藏着让孩子成长的魔法,用心去感受、聆听,总能发现其中的秘密。探索、发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孩子的成长更是一场有着无限可能和惊喜的旅程,我们和孩子的探索仍在继续着..…
《指南》强调: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从身边取材。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通过一系列的自主探究,让孩子知道摩擦起电的原理,激发幼儿好奇心和科学探索的欲望让孩子们认识静电。就这样,我们小朋友认识了神奇的静电,知道了静电是怎么产生的、哪些东西容易产生静电,还懂得了有关静电的许多知识,另外,他们通过尝试,知道了如何防止静电的产生。生活中,蕴藏着无穷的奥秘,等着小朋友去发现、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