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沧区衔接段数学
片区联盟例会(八)
为更好地探索李沧区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有效路径,加强校际的合作与交流,做好对口直升校小初数学衔接工作,2024年12月2日,李沧区衔接段数学片区联盟例会(第八场)在青岛铜川路小学举行。青岛市李沧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数学教研员纪琰玲及东片联盟中小学数学分管领导和骨干教师参与本次活动。
(一)课堂教学展示
(二)磨课议课交流
(三)典型经验交流
(四)对口直升校数学衔接工作交流
(五)会议总结
课堂展示 聚焦教学
青岛铜川路小学王祺老师执教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
在市、区教研理念的引领和学校数学团队的指导下,《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设计突出结构化大单元理念,体现教学评的一致性。
王祺老师借助家乡虾池的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课堂中王老师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放手让学生操作,借助直尺在组合图上画一画,依托添加辅助线,进行图形的割补,将组合图形转化为基本图形,然后利用公式法求出基本图形的面积,从而解决问题。在交流环节,王老师鼓励学生尽可能多的分享解题思路,形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然后通过比较方法的异同点,让学生选择解题的最佳方法、优化算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王老师关注过程性评价,通过个人自评、组内互评和生生互评等评价方式,及时地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学生的交流展示和语言表达逻辑清晰,表述规范。教学评的合理整合,助力学生积极的参与,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评课议课 交流研讨
学与思并肩,教与研携手。
评课议课环节,铜川路小学数学团队首先阐述本节课的设计理念,进行授课反思,数学教研员纪琰玲和联盟校分管领导、骨干老师对王祺老师的课例进行深入探讨。老师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将自己观课的感受、困惑和建议与大家进行交流讨论,活动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纪老师基于小初衔接,从课程标准、教材研读、学情调研、教学目标、教材处理、教学环节的衔接、教学方法和策略等方面,对王老师的课进行了框架梳理。在给予肯定的同时,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将新课标倡导的结构化、大单元的理念有效地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给老师们带来新的做课、观课视角。
经验分享 助力提升
青岛宾川路小学陈萍老师进行了题为《心理学视角下图形面积结构化单元教学研究》的经验交流。
陈老师代表宾川路小学数学团队,对心理学视角下图形面积结构化单元教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进行了分享。团队研究发现,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以及圆等规则的平面图形,在探究面积公式时具备以下特征:
一、探究路径上具有共性,都是经历了转化图形、找出关系、推导公式的过程。
二、在思维方式上相似,都通过联想猜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来渗透学习数学知识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三、在学习方式上相近,都是将新知转化为旧知来进行探究。
四、在教学设计上有共同要素,都是从具体到抽象再回到具体。
围绕核心概念进行目标统整,形成结构化目标体系,将核心素养要求贯穿于整个目标体系当中,构建平面图形面积结构化教学路径,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同时,陈老师基于心理学视角下的结构化整体教学分析,对平面图形面积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一、立足学情,设计启发性问题。
二、明确任务,开展有效性活动。
三、把握本质,感悟度量一致性。
四、融入数学文化,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座老师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衔接研讨 共育方向
各校分管领导和骨干教师交流衔接段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策略,分享实践经验。数学运算能力的持续关注和数学学习习惯的贯通培养,是大家探讨的焦点话题。纪琰玲老师结合各级调研和教研集备发现的亮点和问题,总结了开学三个月,七年级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从小初适应、常规养成等方面就小初衔接中发现的问题,与参会老师分析原因,引发大家的思考,探究解决的策略。
有效衔接 蓄力启航
最后,纪琰玲老师进行会议总结,她表示通过衔接段数学联盟例会的形式,形成对口直升校123协同育人模式。使小初对口直升校数学团队从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学生习惯培养等多个方面,进行面对面交流沟通,真正做到小初衔接促双赢。
同时纪老师也对衔接段数学团队提出了期望,希望大家进一步明确衔接的契合点,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心理需求,进行基于学情的衔接教学,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本次衔接段数学片区联盟例会,为对口直升校衔接段数学教师提供畅通的交流渠道,增进学段间的了解和融合,促进各联盟校进一步加强合作与交流,有效助力学生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