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中的“桥梁”:当孩子对书籍内容不理解时,幼儿教师如何深入浅出地解释?
在亲子阅读中,孩子对书籍内容不理解的情况并不少见。作为幼儿教师,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孩子与书籍之间的“桥梁”。如何让这座桥梁既稳固又富有吸引力,帮助孩子跨越理解的鸿沟?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结合一些专家观点和实际案例,看看如何用“幼儿语言”把复杂的内容讲得生动有趣。
1. 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重新诠释
孩子不理解书籍内容,往往是因为书中的语言或概念超出了他们的认知范围。这时,我们需要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重新诠释。比如,如果书中提到“生态系统”,我们可以这样解释:“你看,森林就像一个大大的家,树是房子,小动物是住在里面的家人,它们互相帮助,谁都不能少哦!”
案例分享: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曾提出,幼儿的认知发展处于“前运算阶段”,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具体形象来理解抽象概念。因此,用孩子熟悉的事物打比方,是帮助他们理解复杂内容的有效方法。
2. 借助“生活场景”举例
将书中的内容与孩子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是帮助孩子理解的好方法。比如,如果书中提到“分享”这个概念,我们可以说:“还记得昨天你和小朋友一起玩积木吗?你把红色的积木给了小明,这就是分享哦!”
专家观点:
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强调“做中学”,即通过实际经验来学习。将书籍内容与孩子的生活场景结合,不仅能加深理解,还能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的实用性。
3. 用“角色扮演”让孩子“身临其境”
如果书中的情节比较复杂,不妨试试角色扮演。比如,读《三只小猪》时,可以让孩子扮演小猪,家长扮演大灰狼,通过互动让孩子理解“为什么砖房子最坚固”。
案例分享:
南京师范大学的许卓娅教授在《幼儿园戏剧教育》中提到,角色扮演不仅能帮助孩子理解故事,还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沉浸式”阅读体验,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
4. 借助“视觉化工具”辅助理解
对于抽象的概念,可以用图片、视频或实物来辅助解释。比如,读《小王子》时,可以用一张星空的图片,告诉孩子“小王子住在一颗很小很小的星球上,就像这颗星星一样”。
专家观点:
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孩子的学习方式是多样化的。视觉化工具能够激发孩子的空间智能和逻辑智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内容。
5. 用“提问法”引导孩子思考
当孩子不理解时,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而是通过提问引导他们思考。比如,读《猜猜我有多爱你》时,可以问孩子:“你觉得小兔子为什么要把手臂张得那么大?你觉得爱可以怎么表达呢?”
案例分享:
北京师范大学的刘焱教授在《幼儿游戏与指导》中提到,提问是激发孩子思维的重要方式。通过开放式问题,孩子不仅能理解故事,还能发展批判性思维。
6. 用“重复阅读”加深印象
如果孩子对某一部分内容不理解,可以多次重复阅读,并在每次阅读时加入新的解释。比如,第一次读时讲情节,第二次读时讲情感,第三次读时讲道理。
专家观点: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认为,重复是孩子学习的重要方式。通过多次阅读,孩子会逐渐理解并内化书中的内容。
7. 用“情感共鸣”拉近距离
如果书中的情感表达复杂,可以用情感共鸣的方式帮助孩子理解。比如,读《失落的一角》时,可以和孩子分享自己曾经“寻找”的经历,让孩子感受到故事中的情感。
案例分享:
华东师范大学的李季湄教授在《幼儿情感教育》中提到,情感共鸣是帮助孩子理解复杂情感的有效方法。通过分享自己的经历,孩子能更好地理解书中的情感表达。
总结:让阅读成为孩子成长的“阶梯”
亲子阅读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当孩子对书籍内容不理解时,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可以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生活场景、角色扮演、视觉化工具、提问法、重复阅读和情感共鸣等多种方式,帮助孩子跨越理解的障碍。
正如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所说:“阅读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孩子的内心与世界。”让我们用专业和爱心,为孩子的阅读之旅搭建一座稳固而美丽的桥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