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语言理解停留在表面,幼儿教师怎样利用问题引导,设计“深度理解追问”?
一、为什么孩子的语言理解会停留在表面?
孩子的语言理解停留在表面,通常是因为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语言发展还不够成熟。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他们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难以进行抽象的逻辑推理。此外,孩子的词汇量有限,生活经验不足,导致他们只能理解语言的表面意思,而无法深入挖掘背后的逻辑、情感或因果关系。
二、什么是“深度理解追问”?
“深度理解追问”是指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孩子从表面信息向更深层次思考,帮助他们理解语言背后的逻辑、情感、因果关系等。这种追问方式不仅能提升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如何设计“深度理解追问”?
-
从“是什么”到“为什么”
- 表面问题:这是什么?(指向具体事物)
- 深度追问:为什么它会这样?(指向因果关系)
- 案例:当孩子看到一只小鸟在树上时,教师可以先问:“这是什么?”(孩子回答“小鸟”),接着追问:“为什么小鸟会在树上?”(引导孩子思考小鸟的生活习性)。
-
从“单一信息”到“多元联系”
- 表面问题:你喜欢这个故事吗?(指向个人感受)
- 深度追问:你觉得故事里的小兔子为什么会这样做?(指向角色动机)
- 案例:在讲完《小兔子乖乖》的故事后,教师可以问:“你喜欢这个故事吗?”(孩子回答“喜欢”),接着追问:“你觉得小兔子为什么不开门?”(引导孩子思考角色的行为动机)。
-
从“具体事件”到“抽象概念”
- 表面问题:今天下雨了,你看到了什么?(指向具体现象)
- 深度追问:你觉得下雨对植物有什么好处?(指向抽象概念)
- 案例:在户外活动时,教师可以问:“今天下雨了,你看到了什么?”(孩子回答“地上湿了”),接着追问:“你觉得下雨对植物有什么好处?”(引导孩子思考自然现象的意义)。
-
从“个人经验”到“社会情感”
- 表面问题:你今天做了什么?(指向个人经历)
- 深度追问:你觉得你的行为对别人有什么影响?(指向社会情感)
- 案例:在分享环节,教师可以问:“你今天做了什么?”(孩子回答“我和小明一起玩积木”),接着追问:“你觉得和小明一起玩积木,他开心吗?”(引导孩子思考他人的情感)。
四、追问的技巧与注意事项
- 问题要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避免过于抽象或复杂的问题,确保孩子能够理解并回答。
- 问题要有层次性: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引导孩子深入思考。
- 给予孩子思考的时间: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让孩子有足够的时间组织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 鼓励孩子表达不同观点:尊重孩子的独特见解,避免用成人的标准去评判。
- 结合生活实际:问题要贴近孩子的生活经验,让他们能够从熟悉的场景中找到答案。
五、案例分享: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深度理解追问”?
案例1:绘本阅读《好饿的毛毛虫》
- 表面问题:毛毛虫吃了什么?(指向具体信息)
- 深度追问:为什么毛毛虫吃了这么多东西后变成了蝴蝶?(指向因果关系)
- 延伸问题:你觉得毛毛虫变成蝴蝶后,它的生活会有什么变化?(指向未来预测)
案例2:科学活动“植物的生长”
- 表面问题: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指向具体条件)
- 深度追问:为什么种子需要阳光和水才能发芽?(指向科学原理)
- 延伸问题:如果没有阳光,种子会怎么样?(指向假设推理)
六、专家观点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家李季湄教授曾指出:“幼儿的语言发展不仅仅是词汇量的积累,更重要的是思维能力的提升。教师通过有效的追问,可以帮助孩子从‘知道’走向‘理解’,从‘理解’走向‘思考’。”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强调:“教师的任务不是提供答案,而是通过问题引导孩子发现答案。”
七、总结
“深度理解追问”是帮助孩子突破语言理解表面化的重要工具。通过设计层次分明、贴近生活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从具体到抽象、从单一到多元、从个人到社会,逐步提升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和思维水平。记住,每一个问题都是一把钥匙,打开孩子通往深度理解的大门!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