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感统训练课程安排不合理,幼儿教师如何优化,变身 “时间优化师”,科学调配?
1. 理解感统训练的核心目标
感统训练(感觉统合训练)旨在通过一系列活动,帮助幼儿整合来自身体和环境的各种感觉信息,提升他们的身体协调性、注意力、情绪管理能力等。因此,课程设计应以“儿童为中心”,注重趣味性、互动性和个性化。
2. 常见问题分析
- 时间分配不均:有些课程过于集中在某一项活动上,导致幼儿疲劳或兴趣下降。
- 活动单一化:重复性高的活动容易让幼儿感到枯燥,缺乏新鲜感。
- 忽视个体差异:不同幼儿的感统发展水平不同,统一化的课程安排无法满足所有孩子的需求。
3. 优化策略:变身“时间优化师”
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家周念丽教授的观点,感统训练应遵循“动静结合、循序渐进”的原则。以下是具体优化建议:
(1)分阶段设计课程
- 热身阶段(5-10分钟):通过简单的肢体活动(如拍手、跳跃)或音乐律动,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例如,播放《小跳蛙》音乐,让幼儿跟着节奏做动作。
-
核心训练阶段(20-25分钟):根据幼儿的年龄和感统需求,设计多样化的活动。例如:
- 平衡训练:走平衡木、单脚站立。
- 触觉训练:玩沙子、捏黏土。
- 前庭觉训练:荡秋千、旋转游戏。
- 放松阶段(5-10分钟):通过轻柔的音乐或呼吸练习,帮助幼儿平复情绪,结束课程。
(2)多样化活动设计
- 游戏化教学:将感统训练融入游戏中,例如“小动物过桥”(平衡训练)或“寻宝游戏”(触觉训练)。
- 情景模拟:创设有趣的情境,如“森林探险”或“海底世界”,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完成感统任务。
(3)个性化调整
- 观察记录:通过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记录他们的兴趣点和薄弱环节。例如,某幼儿对触觉活动特别敏感,可以适当增加触觉训练的频率。
- 分层教学:根据幼儿的能力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活动。例如,对于平衡能力较弱的幼儿,可以先从低矮的平衡木开始,逐步增加难度。
(4)时间分配的科学性
- 短时高效:每个活动的时间控制在5-10分钟,避免幼儿注意力分散。
- 交替进行:动静结合,例如在平衡训练后安排一个触觉游戏,让幼儿的身体和大脑得到交替放松。
4. 案例分享
北京某幼儿园在感统训练中采用了“时间模块化”的设计:
- 周一:前庭觉训练(荡秋千、旋转)。
- 周二:触觉训练(玩沙子、捏黏土)。
- 周三:平衡训练(走平衡木、单脚站立)。
- 周四:综合训练(结合多种感统活动)。
- 周五:自由探索(幼儿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活动)。
通过这种模块化的安排,幼儿的参与度和训练效果显著提升。
5. 工具与资源推荐
- 教具:平衡木、触觉球、秋千、滑梯等。
- 音乐资源:选择节奏明快或舒缓的音乐,配合不同阶段的训练。
- APP辅助:使用“感统训练助手”等APP,记录幼儿的进步情况,生成个性化训练计划。
6. 总结
优化感统训练课程的关键在于科学的时间分配、多样化的活动设计以及个性化的教学策略。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像“时间优化师”一样,灵活调配课程内容,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快乐中成长,在训练中进步!
希望这些建议能帮助你设计出更科学、更有趣的感统训练课程!如果有更多问题,欢迎随时交流!😊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