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教学设备与幼儿互动不佳,幼儿教师能否优化“互动模式”,激发参与?
问题背景
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教学设备逐渐进入幼儿园课堂。然而,许多教师发现,幼儿与这些设备的互动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出现了“冷场”或“被动参与”的现象。如何优化“互动模式”,让幼儿真正融入其中,成为教师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专业解答
1. 理解幼儿的认知特点,设计“适龄化”互动
幼儿的认知能力有限,过于复杂的操作或抽象的内容容易让他们感到困惑。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家李季湄教授曾指出:“幼儿的学习是通过感知、操作和体验来实现的。”因此,教师在引入智能设备时,应选择操作简单、界面直观、内容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设备。例如,使用触摸屏设备时,可以设计拖拽、点击等简单动作,避免复杂的多步骤操作。
2. 融入游戏化元素,激发幼儿兴趣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将智能设备与游戏化教学结合,设计互动性强、趣味性高的活动。例如,利用AR(增强现实)技术,让幼儿通过设备“捕捉”虚拟小动物,完成任务后获得奖励。这种方式不仅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还能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师角色转变:从“主导者”到“引导者”
智能设备的使用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被削弱,相反,教师需要从“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强调:“教师的引导是幼儿深度学习的关键。”在使用智能设备时,教师应观察幼儿的反应,及时给予支持和鼓励。例如,当幼儿遇到操作困难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示范,引导他们思考解决方法,而不是直接代劳。
4. 创设“社交化”互动场景,促进同伴学习
幼儿的学习往往通过模仿和互动实现。教师可以利用智能设备创设小组合作的任务,鼓励幼儿与同伴共同完成。例如,设计一个需要多人协作的拼图游戏,幼儿通过设备分工合作,既能提升互动效果,又能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曾指出:“同伴互动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5. 结合线下活动,实现“虚实结合”
智能设备不应完全取代传统的线下活动,而是与之结合,形成“虚实结合”的教学模式。例如,在学习了关于植物的知识后,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到户外观察真实的植物,再回到教室通过智能设备进行互动复习。这种方式不仅能加深幼儿的理解,还能让他们的学习体验更加丰富。
6. 定期评估与调整,优化互动模式
教师应定期评估智能设备的使用效果,观察幼儿的参与度和学习成果。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建议:“教师应通过观察记录、访谈等方式,了解幼儿的真实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例如,如果发现某款设备的互动性较差,教师可以尝试更换设备或调整活动设计。
案例分享
案例1:AR绘本阅读
某幼儿园引入了AR绘本阅读设备,幼儿通过设备扫描绘本页面,可以看到立体的动画效果。教师发现,刚开始幼儿对设备充满好奇,但很快兴趣下降。于是,教师调整了互动模式,设计了“角色扮演”环节,让幼儿模仿绘本中的角色进行对话。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参与度,还增强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案例2:智能积木编程
某幼儿园引入了智能积木编程设备,幼儿可以通过搭建积木控制机器人的动作。教师发现,部分幼儿对编程概念感到困惑。于是,教师将编程任务分解为简单的步骤,并通过故事化的方式讲解。例如,“机器人需要穿过森林找到宝藏,你能帮它设计路线吗?”这种方式让幼儿在游戏中理解了编程的基本逻辑。
结语
智能教学设备为幼儿教育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但其效果取决于教师如何优化“互动模式”。通过理解幼儿的认知特点、融入游戏化元素、转变教师角色、创设社交化场景、结合线下活动以及定期评估调整,教师可以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让智能设备真正成为幼儿学习的“好帮手”。
引用专家观点:
- 李季湄教授:“幼儿的学习是通过感知、操作和体验来实现的。”
- 冯晓霞教授:“教师的引导是幼儿深度学习的关键。”
- 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同伴互动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 虞永平教授:“教师应通过观察记录、访谈等方式,了解幼儿的真实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希望这些建议能帮助教师们更好地利用智能设备,为幼儿创造更有趣、更有意义的学习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