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光相遇
形影不离
01
活动起源
一个暖洋洋的周五,当太阳升到教室的正中,阳光懒散的透过窗户照在桌子上。这是一个非常惬意的午餐时间,第四组的孩子们嘴巴里发出淅淅索索说话的声音,脖子都往后仰,能看得出来眼睛都在冒着亮光。
顺着孩子的目光看上去,只是一个天花板。急切寻找孩子们在关注什么,仔细听孩子说的话,原来——天花板上的光吸引了孩子们的兴趣。
窗外的阳光调皮的一步步跳上孩子们吃饭的碟子,阳光在碟子平滑的镜面上一跃而上,在天花板上用自己夺目的光吸引孩子们热烈的目光以及阵阵惊叹声。
吃完午餐的孩子们对光的兴趣不减,于是自己把碟子和碗清洗干净后自己尝试把光也投在天花板上。
寇杨:好神奇。
子睦:我的盘子在动,光也在动。
海云:我看到了光。
许立昕:它跑来跑去,真好玩。
张铭杨:这些光都是从哪里来的呢?
老师:这些光是太阳光照在盘子上反射出来的。
小结:太阳光天天伴随我们,却往往被忽略,小朋友们的发现让大家产生了探索“光”的浓厚兴趣。
02
活动期望
光的各种现象是幼儿几乎每天都能见到的,光现象的变化时常引起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探索光现象的秘密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幼儿亲自去看一看、玩一玩、做一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索欲望”。教师支持幼儿通过自己的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用自己的肢体、用各种工具,探索和发现光的各种秘密,如光的作用、光和影的关系等,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03
光的认识
师:光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你知道的光有哪些?快把他们记录下来吧?
欧云婧:安全出口、太阳、手电筒会发光。
陈沐芯:手电筒、幼儿园里面的灯、太阳会发光。
佳睿:吊灯、路灯、太阳会发光。
语朵:电视、手机、红绿灯会发光。
子睦:教室里面的灯会发光。
晨曦:太阳、红绿灯会发光。
《光的颜色》
孩子们在区域活动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手电筒的光照射在彩色透明塑料片上的颜色很新奇,于是我们进行了光的颜色的探索。
丰富的颜色马上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了。
廖梓豪:你看我像不像蓝精灵,我的脸都变成蓝色的了。
杨智成:你是怎么发现的啊?
廖梓豪:这个是透明的,所以光就传过去了。
小结:光能穿过白色透明塑料板,是因为没有阻挡了光的传播路线,在这类型的实验中孩子们清晰的认识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之后投放了镜子和手电筒在科学区,却无法再尝试当日进行“光在爬墙”的游戏,因为手电筒的光比不上自然光的亮度,在面对本周天气持续降雨时。我们进行了孩子们感兴趣的活动。
04
区域活动
《光的秘密》
在科学区孩子自制泡泡机时,偶然发现光打在泡泡上,泡泡的颜色不再是五颜六色而是一种颜色,颜色更加明显,泡泡的波纹移动时还发现了光也有波纹。
孩子们在操作鸡蛋的浮沉和光的颜色小实验中,把盐放在了水里,用手电筒照射了时候,发现放了盐的水发的光亮一点,没放盐的发光暗一点。
这其实是盐巴在水里增加了光的折射率。
利用这个原理,我们利用光沿直线传播这个特性,来了一场光和音乐小聚会。
光的透射
在操场上有废旧瓶子,清晨来得比较早的朵朵和晨曦开始动手把瓶子的包装清理干净。
陆陆续续的孩子进到教室后也开始撸起袖子把水瓶灌满水,灌满水后准备添加色素时发现色素的颜色太浅了,人群中有孩子提议可以用颜料代替于是把红色颜料在瓶子中搅拌后,果然变得比色素的颜色深。
在用手电筒照射混有色素的水瓶和混了颜料的瓶子时,孩子们惊奇的发现:
手电筒照射色素瓶子时,光可以穿过水,而且水的颜色和光的颜色是一样的迷幻;但是照射颜料瓶子时,瓶子透过的光却很少,几乎看不见透过的光,只是水因为照射发光了。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有些东西光能够穿过,有些东西光不能穿过。光穿透有些东西时,颜色会变,或者形状会变。
《捏小人》
既然能把影子投在白色的泡沫板上,而且已经有了可移动的电源,孩子们马上反应过曾经玩过的手指影子游戏。
想法马上实践,于是捏小人活动就开始了,有的小人在跑步,有的捏《凿壁偷光》中的人物和房屋背景,有的捏发光的星星。
但是孩子们制作的小人移动起来容易损坏,大家决定制作长一点的投影箱,把光源移动的时候就相当于小人在移动,这样我们的故事就可以继续讲了。
小结:首先我们对光的传播方式进行了探究,通过绘本故事《小土抗》和镜子,来感受光的反射,通过“折断”的筷子等了解光的折射,我们还对光的投射性、直射现象进行了探究。
05
影子的产生
《初识影子》
《寻找影子》
通过讨论光在哪里?影子是什么样的?孩子们也表达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语朵:我觉得小男孩有影子。
铭杨:我感觉影子有点像球。
语汐:我觉得影子像棵树。
一尚:影子是黑色的。
昕玥:影子是彩色的。
鑫鹏:影子是用灯光找出来的。
珈禾:有光,有太阳就有影子。
筱筱:黑色的,太阳出来了就有影子。
影子不见了
孩子们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1、我的影子去哪了?
2、影子在什么时候不见了?
3、影子为什么不见了?
4、可以在哪里找到影子呢?
我们发现……
影子产生的条件
《神奇的影子》
在光源问题解决后,小朋友们开始利用晨间活动、区域活动等时间,拿起手电筒自由探索着影子的秘密,手电筒、玩具、身体成了他们的游戏工具。
问题产生:
影子是怎么产生的?
幼儿:有光。
教师:有光就产生影子吗?有光,光照在不透明的物体上就会产生影子。我们和影子会做哪些有趣的活动?
幼儿:表演手影、踩影子。
教师:还可以画影子。
06
影子游戏
《手影游戏》
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发现在手电筒下以及太阳光下一样可以做出不同的手影,而且手影因手电筒光源的改变而改变,孩子们的兴趣非常浓厚,周末在家也和爸爸妈妈玩起了光影游戏。
小结:在教室里进行“制造影子”的实验时,老师以“制造影子需要什么东西”引发了孩子们的探究和思考。在亲身体验完制造影子之后,孩子们产生了主动表征的意愿。从他们的作品来看,他们对“影子”的特征(黑黑的形状和遮挡物一样)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可见,通过探索,他们对光和影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户外游戏——和影子做游戏》
画影子
户外观察影子:早上、中午、下午影子有什么不同?
量影子
我们选择用放玩具的筐来测量影子的长度?”“我的影子好长啊,有5个筐那么长,我的好朋友在帮我记录。”
“蔡欣雅的的影子好长啊,我先把她的影子画出来。” 再用玩具筐来量一下蔡欣雅的影子长度吧!”
中午影子短,早上、下午影子长,太阳照射的方向不同,影子方向不同。
幼儿多次的观察、比较丰富了观察的内容,发现了影子与时间的关联,形成了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绘画方式记录观察的过程与结果,让幼儿的研究持续、深入有助于幼儿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纸杯投影仪》
07
学习品质
一束光,一个影子,孩子们走进光影世界。在系列活动中,孩子们在“找、玩、画、演”中层层深入,不断探究和发现“光”与“影”的秘密,感受光影的美丽,体验光影游戏与表演的乐趣。同时,我们也在支持幼儿的探究和体验中,让幼儿快乐的学习与发展,孩子们的光与影之旅还会继续前行。
语言领域
在《有趣的影子》的活动中,能够认真观察图片,理解图片内容,表达自己的想法。喜欢玩影子的游戏,体验与同伴合作影子造型的乐趣。
健康领域
通过《小猪进山洞》活动,促进了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发展幼儿的灵敏性、协调性,并且增加了活动的兴趣与参与度、体验与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
科学领域
通过《光的折射》《我知道的光》《影子的秘密》等活动,了解光透过其他物体时的折射现象。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知道产生影子的前提是要有光,探索活动,进一步了解影子是随着光源的移动而移动的。
社会领域
通过《光的秘密》活动,让孩子们了解生活中的光和自然产生的光, 引导幼儿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发现光的秘密,即光的来源、特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并且在游戏中体验和同伴合作的快乐。
艺术领域
通过《捏小人》《纸杯投影仪》活动,充分给孩子们创造条件和机会,利用中国传统习俗,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孩子自主创作,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想法。
08
老师有意识地将光融入了各个领域,让孩子们逐步建立了自身与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同时,在肢体、口语、人与人、人与环境、情意以及艺术媒介等方面也都让孩子们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一束光,一个影子,孩子们走进光影世界。在“与光相遇 形影不离”的系列活动中,孩子们在“找、探、想、作、玩、画”中层层深入,不断探究和发现光与影的秘密,感受光影的美丽,体验光影游戏与表演的乐趣。同时,我们也在支持幼儿的探究和体验中,让幼儿快乐的学习与发展。
09
生成主题《与光相遇 形影不离》由幼儿兴趣引起,教师引导、支持、推动,从幼儿发现光的现象往更深处探索光的秘密、光的作用,光的现象一步步展开一系列活动。
一:基于幼儿兴趣开展活动
孩子对于周围的自然现象很感兴趣,教师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开展活动。
二:主题活动《与光相遇 形影不离》是以科学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虽然生活中和自然界存在很多光的现象 ,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背后更深奥的秘密对幼儿来说有点难。
教师支持引导幼儿,激发探究兴趣显得很重要。在开展主题活动时,教师更多采用提问引导的方式,引起幼儿思考。
三: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了解光的秘密时,做了大量实验让幼儿直接感知、亲身体验。
四、幼儿在探究体验中进行着深度学习。孩子们能够把观察到的现象、活动结果,用绘画、图表等形式简单记录下来,进行深度学习,并把经验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中。
与光相遇 形影不离”要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太阳光引发的各种现象为主线,贯穿整个生成活动。在第一周活动中没有太阳,一直下雨,老师主要以人造光为主线,引导幼儿进行各种光的现象进行探究,在活动中,幼儿经历了我知道的光、探究了光的颜色、光的秘密、光的现象、寻找光影、影子的产生条件、手影游戏等活动。幼儿对“太阳光”的认知和理解从一开始的无心发现,到光影形成条件、光的作用、聚光作用、太阳光的颜色,有了初步的理解和认知。通过实验、记录、操作、体验,幼儿可初步感知科学探究的严谨和乐趣。
在整个生成活动中,更多的还是老师的引导预设,没有让幼儿真正的做这个课程的主人,材料准备不充分、没有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教师的课程敏感度不够,孩子之间的讨论交流老师没有认真的记录倾听、导致孩子们记录分享比较少。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幼儿教学相长,当幼儿提出问题时,教师本着同样的心态和幼儿一同探索、发现。这也将为幼儿以后的探究活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让我们共同期待下次的探究活动吧!
-END-
– 深圳市宝安区石岩宝石幼儿园 –
班级|中二班
图文|王玉 覃柳航 李舒阳
编辑|宋文芳
审核|陈丽
终审|欧阳新茹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深圳市宝安区石岩宝石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