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生活皆课程”,喝水环节是幼儿园生活环节中的重要环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中班幼儿常喝白开水,不贪喝饮料。那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喝水习惯呢?中三班幼儿开启了“科学”来喝水的探究之旅。
植物喝水记
早晨来园时,萱萱将自己种植的萝卜搬回教室后,给萝卜浇水,还在植物记录本上进行了记录。
分享环节
教师:“萱萱你在植物角做了哪些事情呢?”
萱萱:“我把植物搬回教室,让它晒太阳。我看到它都蔫儿了,叶子也变黄了,就给它浇了点水。”
教师:“植物变蔫儿,代表什么呀?”
萱萱:“代表它渴了,所以要浇水,让它喝水。”
萝卜经过浇水后又焕发了生机。
教师的思考:
讨论中,幼儿知道了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如果缺水了,就会变蔫,变枯萎,要适时适量给植物浇水,提升了幼儿养护植物的经验。之后幼儿每天来园都会到植物角观察植物的变化,观察的过程中引发幼儿对喝水重要性的思考。
师幼讨论
教师: “植物渴了要喝水,那我们身边还有谁需要喝水呢?”
秦瑄崎:“小动物需要喝水,不然就渴死了。”
牛梓萱:“小朋友也需要喝水。”
教师: “那小朋友什么时候需要喝水呢?”
任奕铭:“口渴了需要喝水”
刘嘉宝:“游完泳需要喝水。
杨瑾宁:“生病的时候要多喝水。”
陈荣泽:“尿液变黄后要多喝水。”
教师: “尿液变黄了代表什么呢?”
陈荣泽:“说明我的身体缺水了,就会上火得多喝点水。”
小便的颜色
这一讨论引起了幼儿对尿液颜色的关注。一次户外游戏结束如厕时,他们观察着自己的尿液又谈论起来。
刘嘉宝:“你看我的尿液是白白的,我的身体很健康。”
张博宇: “你看我的是不是有点黄,我一会要去多喝一杯水。”
陈荣泽: “看,我的也是白色的,我很棒!可是我玩得都出汗了,我好渴要喝两杯水。”
通过观察自己尿液颜色的不同,幼儿提出要做一个尿液颜色记录表,那样就可以根据小便颜色来判断身体是不是缺水了。
教师的思考:
通过小便颜色自查表,幼儿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到自己小便颜色,从而认识到身体对水的不同需求,了解喝水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
教师: “什么水都可以喝吗?”
杨谨宁:“我们要多喝白开水。”
白亦璇:“不能喝凉水,水煮开了才能赶跑细菌。”
李思硕:“我们不能多饮料,喝多饮料对我们身体有伤害。”
郑淼源:“小朋友喝饮料会肚子疼。”
为什么不能贪喝饮料了?回家后让家长同幼儿共同查找资料,查看饮料的成分表。
消失的蛋壳
讨论之后幼儿发现饮料中含有大量碳酸。为了让幼儿了解喝碳酸饮料对身体的危害,进行了《消失的蛋壳》的小实验。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教师的思考:
《蛋壳的消失》实验中,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了解了饮料中含有大量碳酸,意识到过多饮用碳酸饮料会腐蚀牙齿,从而明白饮料对人体的危害,以及喝白开水的好处。
如何知道自己每天的饮水量呢?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幼儿。通过讨论决定创设一个“咕噜咕噜补水站”。
早晨来园时郝雯宇说:“老师我有点上火,妈妈说让我多喝水。”
上午喝过第二次水,郝雯宇在咕噜咕噜补水站放了一根吸管后对老师说:“我已经喝了3杯水了,刚才我多喝了半杯。”
洛洛喝完水后在咕噜补水站里放了一根小吸管说:“我上午喝了两杯下午再喝两杯”
杜天银:“我今天已经喝了四杯水了。”
教师的思考:
“咕噜咕噜补水站”的创设充分借助环境的作用,通过吸管的数量,让幼儿记录下自己每天喝水的次数,促进幼儿良好饮水习惯的养成,也进一步增强了幼儿自我服务意识。
喝水监督员
饮水时间小朋友排队接水时,孙熠玖拿着水杯站在了旁边的位置正准备接水。
刘嘉宝:“孙熠玖我在这儿站着呢,你不能插队”说着就让孙熠玖站到了队伍的后面。
王悦可接好水后,又把水杯里的水倒掉,水杯的水只剩下三分之一。
刘照楠:“王悦可你不能把水倒掉,这样是浪费水,下次不允许了哦!”
王悦可:“我知道了。”说完便默默的又将水接满。
师幼讨论
教师: “喝水时要注意什么呢?”
郑淼源:“接水的时候要排队,有人插队要提醒她。”
白亦璇:“喝水的时候不能说话,要安静喝水。”
张绎欣:“老师,如果发现小朋友倒水浪费水,那我们就不让她喝水了。”
张洛豪:“我们可以让值日生来监督小朋友喝水。”
根据小朋友的讨论我们成立了喝水监督员。
教师的思考:
在喝水的过程中,幼儿有时会显得很匆忙,个别幼儿甚至会趁老师不注意时直接倒掉。有时候还喜欢边喝边玩儿,分析原因是幼儿自控能力欠缺,导致忽略饮水的规则。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设立了喝水监督员,提醒小朋友接三分之二的水,并逐步引导幼儿养成秩序排队,安静喝水、同伴督促的饮水模式,提升幼儿自我服务、自主管理的意识及能力。
喝水环节是一个轻松自由的环节,不仅承担着中转、衔接、休息的作用,还能适当地起到调整、过渡的作用。幼儿的喝水习惯也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家园共育及时向家长宣传喝白开水的重要性,倡导家长让幼儿在家自己接水、倒水,激发幼儿意识到身体对水的内需,提高自我服务能力。
过程中看到更多的是幼儿伴随活动的进行自然生成的一种习惯状态。从无序到有序,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意识,通过多种途径将认知概念真正地还原到幼儿的生活当中,完成无声却生动有趣的教育。
撰稿 | 孟 茹
图片 | 孟 茹
编辑 | 王 瑾
审核 | 刘锦蕙 任丽芳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晋中市第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