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一直贯穿在整个幼儿成长阶段中,是在日常生活中润物细无声的一种过程。幼儿生活于当下,大班幼小衔接正是面对着当下和未来的衔接与矛盾。生活囊括着幼儿所遇或将见之事之物,于是乎生活之中便是幼儿成长全部的教育内容。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所以,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游戏。
开学第一天,孩子们就问:“你是什么老师?”我说:“我叫谈老师。”“哪个谈啊?是不是弹琴的弹啊?”“我已经会写我的名字了,我妈妈说我现在是幼儿园最大的小朋友了,要会写自己的名字为上小学做准备。”“我的名字太难了,我都不怎么会写。”“我会写自己的名字了,因为我长大了。”……孩子们陆陆续续地讲述着自己对于名字的了解和发现。
指南中指出大班幼儿“要学会正确书写自己的名字并且写画时姿势正确”。
大班幼儿要学会正确书写自己的名字,那么我们大三班有多少孩子会正确书写自己的名字呢?家长们了解自己的孩子书写名字的情况吗?正确书写时需要关注哪些点呢?带着疑问,我开始了前期调查:我们班级一共36位幼儿,观察晨间签到后发现班级里27位小朋友基本会独立写画出自己的名字,但书写姿势不对。9位小朋友基本不会书写自己的名字,需要模仿才能画出。
01
一、知名——名字知多少
要会书写名字,得了解什么是名字,那么他们对名字了解多少呢?他们的经验是怎样的?为此,我们组织了一次不一样的“谈话”,说出自己对名字的理解。
妍妍:名字就是姓名。
婷婷:名字是妈妈帮我取的,希望我亭亭玉立,长得漂亮一点。
悦悦:名字是区分谁谁谁的,如果没有名字就不知道叫的是谁。
琪琪:有的小朋友有3个字,有的小朋友只有2个字。
紫嫣:我有2个名字,在家里妈妈叫我宝宝,在幼儿园老师叫我张紫嫣。
自我对话:能够大胆讲述自己的想法,愿意将自己的想法在集体面前表达出来,这对以后升入小学至关重要。
02
二、懂名——问题再推进
在初步了解名字的基础上,孩子们提出了一些
问题:
杨语瞳:为什么我姓杨,我奶奶姓张?
黄依娜:名字为什么要带姓,而且排在最前面?
张佳瑶:张昊然和张雨西和我一样都姓张。
杨雨荨:我们班级一共有多少不同的姓?我们班级有多少人和我一样的姓呢?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发放调查表,让孩子与家长对话,从自己名字的由来到家庭成员的姓氏统计。在和父母说一说、画一画的过程中轻松了解名字的一些基本知识,积累相关经验。
在观看百家姓的视频中,他们知道了单姓和复姓,接触到了更多的不同的姓氏,拓宽了思维。同时,还将百家姓中一些比较常见的姓氏打印出来让孩子在百家姓中寻找自己的姓氏。在找找相同的姓氏中进一步熟悉了自己的姓氏。
自我对话:经常有疑问并且能够主动将问题提出,这是学习中一个良好的学习品质。作为教师,面对孩子的问题,我们不直接给予答案,而是始终坚持让孩子作为学习的主体,用他们的方式不断引导并支持他们自己寻求答案,在游戏中感知并熟悉姓氏的多样性。孩子们在亲子调查中不仅加深了亲子间的情感,而且学会了如何提问。
03
三、探名——学习在生发
在名字的探究中,孩子们生发了很多问题,在思考的基础上,我们围绕着以下几个主要的共性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
故事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体验探究不同的统计方法
“老师,我们班有多少个和我一样姓的小朋友?”
自从了解了百家姓,每天都会有一些孩子跑来问很多关于姓氏的问题,“老师,我们班里有多少和我一样姓的小朋友啊?老师,我们班里有多少种不同的姓氏啊?我们学校的老师都姓什么啊?”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展了姓氏大统计的游戏。“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班级里有多少小朋友和我一样的姓呢?”随着问题的提出,孩子们的回答也是精彩万分。
周佳怡:可以一个个问。
滑嘉颖:把小朋友的名字都打在记录纸上,然后在纸上找。
闵晓雨:可以画在表格里。
根据孩子们的方法,我们尝试实践:他们自主分成4组,利用自由时光开展了名字的统计游戏,实践后,他们有了以下感悟:
幼1:一个个问太麻烦了,而且我们会漏洞,有的小朋友都没问到。
幼2:我感觉在纸上找比较方便,我先找到自己的名字,然后把和我一样姓的名字圈出来。
幼3:我们把名字一个个放在地上摆出来有点太长了,不过看得比较清楚。
孩子们通过亲身实践,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在经过了第一轮统计后,他们初步学会了统计的方法,并尝试去调查并统计幼儿园老师的姓氏。
统计回来后,我发现有的孩子就会统计到很多的老师姓氏,有的孩子一个都没有统计到。于是,我们进行了交流互动:“为什么你一个都没统计到呢?”孩子支支吾吾地说:“我不知道怎么说?”有的说:“我不敢问。”我又问了统计了很多个的孩子,“你是怎么问老师的呢?”孩子回答:“老师,请问你姓什么?”有的说:“老师,你能帮我写一下吗?”在讨论的基础上,我们重新组织了语言,然后和孩子们达成共识:去统计时,先要告诉老师你是谁,然后说清楚为什么要统计,最后要礼貌地说谢谢!
自我对话:孩子是学习的主体,直接教孩子统计他们只能被动接受一种统计方法,让他们自己探索不同的统计方法才是主动学习的关键。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学会了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了解了什么是统计,掌握了不同的统计方法。
故事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激发对姓氏的表现与表达
“我不喜欢我的姓”
在玩找名字的游戏中,滑嘉颖和王梓妍边找名字边聊天。滑嘉颖说:“我找到我的名字了,快看。我不喜欢我的滑,太难写了。”王梓妍说:“我喜欢我的姓,因为比较容易记住。”于是,游戏结束后,我们开始了对话:你喜欢自己的姓吗?有的孩子说喜欢,有的说不喜欢。那如果你不想要现在的姓,你想姓什么?孩子们天马行空地在帮自己换姓,有的说“我想姓闵,和闵老师一个姓。”,有的说“我想跟妈妈姓,因为我妈妈的姓比较好写。”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
最后,通过团讨,大家决定围绕着“姓氏是否可以改变,为什么?”展开一场辩论。
自我对话:辩论赛的本质并不是仅仅在于能不能换姓本身,而是让孩子主动表达,更重要的是能够增强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且能够学会“自圆其说”。我们都知道一个会“自圆其说”的孩子,他的灵敏度、语言组织能力、思维能力等都是非常强的,所以提供机会给孩子“自圆其说”也非常有必要。
04
四、玩名——游戏乐翻天
1.摆“有趣”名。为了让孩子们熟悉自己的名字并且了解名字的结构组成,我们尝试让孩子们自主选择用不同的材料拼摆名字,于是教室里就涌现了拼摆名字的热潮。有的用黏土搓长条摆名字,有的用蘑菇钉摆名字,有的用乐高玩具摆名字,还有黑白棋的棋子、游戏棒、单元积木……大家都物尽其用,想出用不同的材料拼摆名字,就连出去散步从玉兰树上落下来的聚合果都用来摆名字。
2.姓氏标识。区域活动中,我们的智慧标识也要随着年级的变化而推陈出新,借着孩子们对姓氏的浓厚兴趣,别具一格的姓氏标识成为我们区域标识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我们的思考:
1.融合生活,注重经历。孩子的成长在于对现有生活的理解和塑造。他们在成长中不仅适应新生活中存在的各方境遇,也要静静感悟生活之变化。过去–现在–未来,生活在变化,个体存于其中逐渐习得如何面对生活,塑造生活,感悟生活。名字是孩子们在大班这个成长阶段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他们在交流互动中会说到名字、集体教学活动中会喊到名字。早晨签到会写到名字、画画纸上需要写名字等等,这就是孩子的生活,经历着、感悟着。一些名字比较复杂的孩子会担心名字写得不对,这种生活中的情感需求代表着孩子在成长,我们去重视,带领着孩子一起去经历。
2.积跬步、才能行千里。孩子的成长绝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我们走好每一步。也许现在走的这一步微不足道,是那些看不见的隐性能力。但是,没有这一步的能力加分,孩子们也许很难达到质的飞跃。在名字课程中,孩子们的许多能力都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了提升与发展,这些能力的发展也许当时我们不能说出对孩子未来升入小学有什么价值或者意义,但是它一定会在未来的某一刻发光发热。所以,这小小的一步不能少。
编辑/谈燕华
审核/薛霞萍 羌晔
0519—8696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