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家长对家园共育活动的内容有不同看法时,幼师如何沟通?
家园共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和教师的合作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与发展。然而,家长和幼师在教育理念、方法上难免存在差异,甚至对某些活动内容有不同的看法。面对这种情况,幼师如何有效沟通,既尊重家长意见,又能坚持教育专业性,成为关键。以下是几点建议:
1. 倾听与共情:先理解,再解释
当家长对活动内容提出异议时,幼师首先要做的是倾听,而不是急于反驳。比如,家长可能认为某些活动“太简单”或“太复杂”,或者担心活动内容不符合孩子的兴趣。幼师可以这样说:
“我理解您的担心,您觉得这个活动可能对孩子来说不太合适,是吗?能具体说说您的想法吗?”
通过共情,让家长感受到被尊重,同时也能更清晰地了解家长的顾虑点。
2. 用专业视角解释活动目的
家长的意见往往源于对活动目标的不了解。幼师需要用专业且通俗的语言,向家长解释活动的设计意图。例如,有些家长可能认为“游戏就是玩”,幼师可以引用华东师范大学李季湄教授的观点:
“游戏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通过游戏,孩子可以发展社交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结合具体活动,说明它如何促进孩子的发展,比如:
“这个‘小小建筑师’活动看似简单,但能锻炼孩子的空间感知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 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
当家长对某些活动内容持怀疑态度时,幼师可以引用权威研究或专家观点来增强说服力。例如,如果家长对“让孩子参与家务活动”有异议,可以引用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的研究:
“让孩子参与简单的家务活动,可以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自信心,这对他们的长期发展非常重要。”
通过科学依据,让家长看到活动背后的教育价值。
4. 邀请家长参与,增强信任感
如果家长对活动内容有疑虑,可以邀请他们亲自参与,比如作为志愿者或观察者。例如,家长担心“户外活动有风险”,可以邀请他们一起参与户外活动,亲眼看到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和收获。正如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所说:
“家长的参与不仅能增强家园共育的效果,还能让家长更理解幼儿园的教育理念。”
5. 灵活调整,寻求共识
如果家长的意见确实有合理之处,幼师可以灵活调整活动内容,在坚持教育目标的前提下,融入家长的建议。例如,家长觉得某个活动“不够有趣”,幼师可以尝试加入更多互动元素。同时,强调:
“我们非常重视您的反馈,会结合您的建议,让活动更有趣、更贴合孩子的需求。”
6. 建立长期沟通机制
为了避免类似问题反复出现,幼师可以定期与家长沟通,比如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册或线上平台,分享活动计划和目标。正如上海市特级教师应彩云所说:
“家园共育的核心是信任,而信任的建立需要持续的沟通和合作。”
总结
当家长对家园共育活动内容有不同看法时,幼师应秉持“尊重、专业、合作”的态度,通过倾听、解释、理论支持和灵活调整,与家长达成共识。同时,通过邀请家长参与和建立长期沟通机制,增强家园共育的实效性。记住,家园共育的目标是共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只有家长和教师携手合作,才能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