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对话
助力保教结合
——记班组长保育员联合会
随着人员缩减的大背景,公区卫生需要分摊在保育员团队上。
班组长们提意见:原来保育老师一天都能在班上,无论是区域游戏还是一日教学的各个环节,她们总能成为我们的最强助攻,但现在还要出班打扫公区卫生,陪伴孩子的时间变少了。
保育老师们有苦难言:不同的公区卫生有不同的挑战,时间管理成为共性问题。我想做好班级工作,也愿意为幼儿园“做贡献”,但是面对时间不变任务加剧的新困境,“臣妾做不到啊”。
尖锐的问题带来了关于园部管理更多的思考:
鹤琴的老师们以90后、00后居多,对“保教结合”的认知究竟如何?尽管我们把《班级保教工作常规》发到了班级,但保育老师在园的一日生活,班级老师真的了解吗?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是否知道同在一个班级的保育老师有哪些工作职责?
鹤琴的保育老师是来参访的幼教同仁口中“别人家的保育老师”,无论是在保育工作还是班级工作参与度上都可圈可点,她们优秀的秘诀是什么,她们更加优秀的空间又在哪儿?
种种问题如“星星之火”,既给鹤琴保教联合工作带来挑战,也提供了突破的契机。大家一起敞开聊聊在保教配合方面想要优化改进的问题、分享积累的经验,班组长和保育老师需要一场面对面的交流会,这并不是自上而下的管理要求,而是一线教育实践者们自下而上的“呼唤”。
2月24日中午,班组长、保育员联合会上,“保育老师没时间”的诉苦声“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保育老师们一天的工作究竟是怎样的呢?很多班组长都表示尽管之前班级氛围很好、很融洽,但好像这个问题确实进入到了自己的“认知盲区”。
于是首先的讨论就发生在班组内,班组长老师和保育老师积极讨论,此前未注意到的信息壁垒似乎就在交谈中轰然瓦解,一场对话补齐了信息差。接下来的分享发生在班级间,各个班轮流分享经验、互相支招,好的经验、新的问题自发地浮出水面。经过相互间思维的碰撞,鹤琴保教常规也逐渐变得明晰:
?
春季作息下上午10点到11点区域游戏时间段,需协调保育老师份内工作与陪伴幼儿的时间安排;
?
明确保育老师晨锻不排固定站点,站点尽量分配给教师,必要时再灵活补位,积极参与户外游戏指导;
?
在鹤琴周一、周四午间教师固定教研的背景下,下午2:20至少保证有一位教师先回班,便于保育老师进行午点准备;
?
面对班级人手不足的情况时,保育老师应积极配合班组长,在保证安全的前提和目标下,更多地为幼儿户外活动创造机会。
?
…………
进餐环节中时常出现的班级管理难题、甚至是困境,也引发了普遍的共鸣!
教师和保育老师要不要和孩子一起吃午饭?
如果一起吃,孩子可能会因为没人“盯”而吃饭拖延、掉米粒,保育老师吃得更不安心,饭凉了孩子怎么吃?掉落的米粒被踩后班级到处都是,令人糟心……
但是,进餐速度只能靠“催”、用餐常规只能靠“盯”吗?在幼儿进餐时,如何才是真正利于幼儿发展的教育支持?
除了保育老师在餐后集中清洁外,是不是更应该关注孩子卫生习惯的养成?甚至配备合适的工具有意识地鼓励孩子参与劳动,换言之,这不正是嵌入劳动教育的最佳时机吗?
大家站在不同的立场快速回应彼此的观点,大家又坚定地站到了一起,新的话题就在交流的过程中自然衍生——
“催促孩子快点吃的背后,我们究竟在急什么?”
“盯常规这事儿,到底是在培养谁的能力?”
新的问题成为了下一期经验交流的主题,自下而上的力量在此刻闪闪发光!
(剧透:在鹤琴现有的保教实践中,已有很多能彰显先进保教理念的策略或做法,背后的核心要素——嵌入式评估、家园共育!)
组织者的思考
陈鹤琴先生曾说:“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自下而上”“抱团取暖”的管理文化影响下,我们越来越不怕出现问题,我们珍视保教实践中的问题。没有高结构化的会议流程,我们通过坦诚沟通、共同面对、分享经验、相互支招来将问题变为改进教育实践的契机!尽管当前做法尚不成熟,但保教结合的“活教育”实践正走在不断优化的道路上!
参与者的反馈
保育老师说
很有意义呢!虽然平时在班级也会聊一聊班组工作中的问题和经验,消息都是很透明的,但是在这种活动中也可以听听其他班级的工作经验,对我来说也是一种取长补短。
我觉得这样蛮好的,可以吸取各班经验,好的可以借鉴一下。
通过交流看见了自己班级好的地方,收获了大家的肯定很开心!这一学期,我们班组通过集体的思想碰撞,让孩子自愿地做一些事情,真的是蛮好的!无论是挂毛巾、扫地还是擦桌子,即便是小班孩子也能积极参与,小孩子的自理能力越来越强了!
很喜欢这次的会议形式,氛围很好,让大家敞开心扉说话,就像聊天一样。收获了大家做事干活的经验,更加了解班组配合的重要性。也让老师看看自己班级和别的班级有什么不一样,让老师对保育老师一日工作流程有了更多了解。吸收好的经验,改掉不好的习惯,促使每一位幼儿更加全面发展。
这个联合会挺好的,大家畅所欲言,可以跟其他做得好的班学习,也能及时发现自身需要改进的地方。
班组长和保育老师一起开会真不是坏事儿,本班老师对保育工作更加了解,必然保教结合,“保”应该还在“教”前面呢!
班组长老师说
听到了各个班保育老师的声音,学到了其他班在保教方面好的做法。建议可以预设一到两个问题,大家围绕问题谈一谈想法和做法。
这次会议再次紧密了班级保育工作和教育工作,让我们老师和保育老师都能更加清楚自己的职责所在以及他人的工作内容。在此次联合会上,我也在其他班组长身上学到了很多管理智慧,知道了如何高效运转午餐环节,如何节约时间、把更多时间留给陪伴幼儿。
相互交流中,我吸取到了其他班级很多优秀的保教经验,比如卫生间里放专门拖小便池的拖把,既解决了总是小便出来的问题,也提升了孩子的自主性以及良好习惯的培养;反思到了自己班级在保教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比如过于依赖保育老师,没有把幼儿卫生习惯的培养纳入到重点工作中。建议后期如果发现班级保教工作中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或者有好的经验做法,可以多多开展类似的教研,让保教结合真正落地。
平时一般只顾及自己班级的保教工作,但是这样的形式让我看到了其他班级更好的做法,也思考了可能之前没有考虑到的问题。
我觉得妙处在于给了一个大家必须要坐下来细聊的机会!既是工作沟通,也是情感交流,这段时间只做这一件事,平时太忙,很多时候和保育老师的沟通都是简单直接的事务性沟通,却很少细致深入地了解保育老师的日常和感受!
相互学习,真的很好,建议多开!
相互看见,情绪赋能,抱团取暖!
互动时刻:你经历过哪些保育场景中“问题变宝藏”的时刻?请留下您的分享!期待您参与活教育的智慧共构!
END
文字丨杨柳
编辑丨吴松龄
封面丨徐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