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童话剧表演:让语言领域的故事内涵“活”起来
问题:怎样通过童话剧表演让娃深入理解故事内涵?
童话剧表演是幼儿园语言活动中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形式,它不仅能激发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方式,帮助幼儿深入理解故事的内涵。以下是具体的方法和策略:
1. 选材与改编:故事要“贴近生活”
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童话故事,如《三只小猪》《小红帽》等。这些故事情节简单,角色鲜明,易于幼儿理解。在改编时,可以适当简化台词,增加互动性,比如加入重复的对话或拟声词,让幼儿更容易参与和记忆。
专家观点:华东师范大学的周兢教授曾指出:“童话剧表演的核心在于让幼儿与故事角色产生情感共鸣,因此选材要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点。”
2. 角色分配:让每个幼儿都“入戏”
根据幼儿的性格特点和能力分配角色。比如,性格活泼的幼儿可以扮演主角,内向的幼儿可以尝试台词较少的角色,逐步建立自信心。同时,可以让幼儿轮流扮演不同的角色,帮助他们从多角度理解故事。
案例分享:在一次《三只小猪》的表演中,教师发现原本内向的小明在扮演“大灰狼”时表现出了惊人的表现力。通过这种角色体验,小明不仅理解了“大灰狼”的狡诈,还学会了用不同的语气表达情感。
3. 场景与道具:让故事“看得见”
利用简单的道具和场景布置,如纸箱搭建的“房子”、头饰等,营造故事氛围。幼儿通过动手制作道具,可以加深对故事背景和情节的理解。
专家建议:北京师范大学的刘焱教授强调:“场景和道具是童话剧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能帮助幼儿将抽象的故事内容具象化,从而更好地理解故事内涵。”
4. 互动与讨论:让理解“深层次”
在表演前,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思考角色的动机和情感。例如:“为什么小猪要盖砖房子?”“大灰狼为什么总是失败?”表演后,组织幼儿讨论角色的行为和故事的寓意,帮助他们从表演中提炼出更深层次的理解。
实践案例:在一次《小红帽》的表演后,教师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不能和陌生人说话”。通过讨论,幼儿不仅理解了故事的教育意义,还学会了如何在实际生活中保护自己。
5. 延伸活动:让学习“活起来”
将童话剧表演与美术、音乐、手工等活动结合。例如,让幼儿画出故事中的场景,或为故事创编新的结局。这些活动不仅能巩固幼儿对故事的理解,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专家观点:南京师范大学的许卓娅教授指出:“童话剧表演不应局限于语言领域,而应与其他领域相结合,形成多元化的学习体验。”
总结
童话剧表演是帮助幼儿深入理解故事内涵的有效途径。通过选材贴近生活、角色分配合理、场景道具生动、互动讨论深入以及延伸活动丰富,幼儿不仅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在表演中体验情感、理解道理、发展思维。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一形式,让语言领域的教学更加生动、有趣且富有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