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有话说:区域材料是幼儿主动建构知识的支持物。在投放材料时,教师既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又要兼顾不同幼儿的个体差异;既要做到趣味和操作性的统一,又要注意投放时的适量和适度,以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具体来说,在投放区域材料时,教师需遵循以下原则:
- 全面性原则一小、中、大班游戏材料的融合。
目前,幼儿园中混龄班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同一个班内有的幼儿间年龄相差2岁;此外, 因为幼儿园在招生时往往以8月31日为临界点来划分小、中、大班,那么今年8月31日出生的幼儿与去年9月1日出生的幼儿就分在了同一个班, 但幼儿间年龄却相差一岁,更何况,同样年龄的幼儿还存在着能力差异。因此,教师在投放材料时要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而不是严格按照年龄班来分配玩具。这就意味着,一个班级里可能要融合小、中、大三个年龄段或者其中两个年龄段的游戏材料。
- 合理性原则一投放材料要适量、适度。
具体表现如下:
适量:是指材料的种类和数量要适当。玩具太少,幼儿无法游戏;玩具太多占去了幼儿的游戏空间,容易使幼儿刺激过度,过于兴奋,导致他们忙于频繁更换材料而不能专注于一种有效的活动。一般情况下,小班幼儿处于平行游戏阶段,教师要投放和幼儿人数相当的相同玩具,便于幼儿模仿和操作;对于中班幼儿,教师要投放相同种类的不同玩具;大班则应将不同种类的不同玩具混合投放。至于玩具的数量,教师要多观察,随时调整。
适度:是指难易程度要适当。这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幼儿取放材料的难易程度要适当,即玩具材料的摆放要便于幼儿取放。比如:小班玩具柜的最下面一层的隔板可以拉出来,使幼儿能清楚地看到最下面的玩具,方便他们选择。此外,上下层玩具要定期调换,使幼儿有新鲜感,加强幼儿与玩具材料的互动;二是指材料本身的难易程度。教师有时需要对成品进行改造。因为有的商家为了经济利益,将材料的适用年龄笼统地概括为1一6岁,而没有进行进一步的年龄段的划分。比如:套碗是10个—组,小班幼儿区别不开它们的相对大小,无法操作,教师可以将其隔两个去掉一个,使幼儿能明确地分出大小,待幼儿能力提高后再一点点补足。 再比如:有的镶嵌板小班幼儿抠不出,教师可以将其表面拧上螺丝,使幼儿容易抓握。此类方法很多,教师可根据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自行摸索。
- 动态性原则一材料的预设功能要服从于游戏的现实需要。
在区域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对于教师精心投放的材料,幼儿却不按照其预设的功能玩。例如:幼儿拿积木当枪玩,用小汽车来堆高。教师在连续观察幼儿后发现,每当有新玩具投放时,幼儿总是要这样试试、那样试试,于是教师就满足幼儿的好奇心,鼓励幼儿在不损坏玩具的情况下探索。还有的幼儿制作泥人的眼睛时会到自然角拿绿豆,因此,教师要允许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调整材料的功能。
- 效益性原则——充分挖掘利用资源。
幼儿教师应充分利用场地资源、玩具材料资源、教师群体资源、幼儿群体资源。同年龄平行班不要买两份同样的玩具,可以只买一样玩具,两班幼儿轮换着玩;还可以互换场地玩。例如:拼插玩具买同样的6个,每班3个,就不如买两种,每种3个,然后分给两个班,过一段时间后再换着玩,这样只花一份钱,孩子们却玩到了两种玩具。此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阳台、楼道的空间,两班共用一套大型实心原木积木,这样既能节省资金,又可促进幼儿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教师还可以让幼儿互换班级进行游戏,这样幼儿有了新鲜感,玩游戏会更加投人。与此同时,邻班小朋友的作品也会激发他们的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