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施行)》指出:“材料应具有开放性,有多种组合的可能”。这些材料最大的特点就是开放性,幼儿能用不同的路子在自由、轻松、愉快的探索中建构有关的数学经验。开放性材料(即非结构性或低结构性材料)能激发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自由地操作、改变、组合;如积木、插塑、珠子、纸张、黏土以及各种废旧物品。教师不对材料作任何设计制作,也不对材料的玩法作任何规定,让幼儿自由发挥创造,教师只起引导作用。
例如:积木作为传统的建构游戏材料,与幼儿的数学认知有很大的关联。因为幼儿在搭建积木的过程中可以很自然地体验到关于数量、类别、属性、排序、单位与测了等全面的数学概念。
其次:幼儿在纸牌的过程中他们认数字、数点数、比大小、定输赢,不断地生成游戏,衍生游戏规则。当俩人出的牌数量一样大时,就约定用“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来决定输赢。在游戏中幼儿探索出路、寻找策略、凭借智慧来掌握环境,极大地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充分体现了游戏材料对幼儿发展的实际价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施行)》指出:“材料应能引起幼儿的探索兴趣”。探究式材料能引发幼儿想摸一摸的愿望、想看看它到底能做什么。当幼儿发现了所不知道的现象时,会很激动并产生要与他人交流、分享的愿望。幼儿通过一系列的探索活动引起认知冲突,并通过探索逐渐接近正确的知识。探索式的材料价值在于分解知识点的难度,让幼儿在解决认知冲突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在适宜的挑战中获得循序渐进的发展。
例如:在数学区我们投放了游戏“五子棋”材料。在进行此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不仅要考虑自己如何走棋才能做到‘五子一线’,而且要考虑如何阻挡对方将五子排成一线,这种对策的思考正是幼儿的自由探索,幼儿每次玩都会达到不同的结果,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蕴含其中。幼儿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不仅从中获得了关于数学领域的特定经验,还收获了成功、智慧和快乐的体验。
总之,材料刺激着他们的灵感,促使他们不断地创造。幼儿在自我探究和创造的过程中体验或运用了有关数数、分类、对应、匹配、图形概念、估算、空间认知、色彩的搭配等相关的方法,获得了诸多方面的经验。数学区中游戏材料的投放对于教师而言具有很强的挑战性,为了保障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富有个性的发展”,老师应减少作业操作式的个别化学习材料,多投放具有趣味性、开放性、探索性的游戏材料,让幼儿在数学区内自由结伴、自主选择、自主探索和发现。
文章来自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