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的观察与探究,
都是孩子们在建构新的知识经验。
每一个支持和引领,
都是老师们在推进课程的生成。
当我们俯下身,
倾听孩子们的童言趣语,
课程故事就在我们身边……
虞永平教授说:“课程在儿童的生活中,在儿童的行动里,还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课程,不再是空中阁楼,它真实地存在、真实地发展着,需要我们用心地把课程建设过程中散落的一个个珍珠串成美丽的项链,随时记录课程经历过程中的点滴。”为进一步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分享课程实施经验,提升教师创设和实施课程的能力。2025年4月10日,全南县社迳乡幼儿园开展了“‘课’随童心,‘程’现精彩”课程故事分享活动。
每个班级的教师从课程缘起、实施过程、课程反思、成长收获等诸多方面,从“儿童视角”发现课程,以“儿童需求”审视课程价值,以“儿童学习方式”优化课程实施,将一个个有趣的班本课程故事进行了解读和阐述。活动中一个个生动的案例,让大家对课程故事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和认识;丰富的课程内容、专业的评价与分析和有趣的师幼对话,体现了教师用心去观察孩子,抓住了孩子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在探究中不断地生成问题、探知问题、解决问题,让课程故事基于幼儿的立场,遵循幼儿的发展。一起来看看吧!
小一班《小种子》
陈鹤琴先生说:“大自然是我们的知识宝库,大社会是我们的生活宝库,是我们的活教材。”我们的故事要从孩子们在植物角照顾植物时发现花生发芽了。叶祖柠说:”老师,花生发芽了。””为什么它们都长得不一样?”基于孩子们的问题和兴趣点,使我想到了亲身体验,参与其中的想法,何不趁此抓住机会,开展“小种子”的主题课程,于是我们“小种子”故事开始了。
小一班《小手的探秘之旅》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生活就是大课堂,教育的本质就是回归生活。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积累,在生活中得到发展。在《小手的探秘之旅》课程活动中,一系列的活动涉及到了各个领域,幼儿初步认识自己的小手,了解每一根手指的名称,了解手的作用和本领,通过操作知道手有很多本领,从而对自己充满信心。通过课程的开展,萌发幼儿保护小手的意识,知道手对自己生活的重要性。愿意用自己的小手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掌握基本的自我服务技能,提高自我服务意识。幼儿对小手的认知由模糊转为清晰,也基本掌握了保护小手的方法。我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发展。发展他们的想象力,以及通过实践增长他们的独立生活的自理能力。灵活的手、健康的身体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基础。
中一班《“嘘”,轻轻的》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表达欲望逐渐强烈,无论是在游戏还是生活中叽叽喳喳吵闹的声音说不停,小朋友不能安静开展活动。甚至有时候他们听到这些声音忍不住的捂住耳朵,这样的环境,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和学习品质的培养十分不利。《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中班幼儿能根据场合调节自己说话声音的大小。于是,我们生成了《“嘘”,轻轻的》课程活动。
中一班《我的影子朋友》
阳光正好,饭后小朋友在操场嬉闹,突然有人大喊:“看,影子在追我!”孩子们的目光被地上黑影吸引,开启了与影子的奇妙邂逅。课程中,他们带着好奇观察影子,用画笔记录不同时刻影子模样,还在实验里发现影子与光、物体位置的关系。这场从偶然发现到深入探究的课程,让孩子们在探索影子的过程中,学会观察思考,感受科学的奇妙。
中二班《只薯于你》
陈鹤琴认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生活是孩子们最熟悉的内容,将幼儿生活中最感兴趣的事物融入到活动中,能更好的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求知欲。红薯的形状多样,色彩鲜艳,蕴含了很多值得挖掘的教学素材。看到孩子们喜爱吃红薯,我们的班本课程《只薯与你》探秘之旅开始了。
中二班《一起趣玩“叶”》
本次活动以孩子们的兴趣为出发点,以生活中常见的树叶为载体,从孩子的视角出发,让孩子们从树叶的叶脉、形状、数量、创意、设计游戏等方面着手,以寻找、收集、观察、记录、实验、交流、游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了孩子们玩树叶的兴趣。通过本次班本课程使孩子们对树叶的结构、形状、颜色、作用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让孩子们更深的领会了大自然中植物与人们的密切关系,而且他们也比以前更加关心集体,关爱同伴。
大一班《好习惯养成记》
《好习惯养成记》旨在通过课程和活动帮助孩子们形成良好的习惯。课程缘起于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小问题,如忘记洗手、不整理玩具等。意识到这些问题需要从“被动遵守”转变为孩子们的“主动承担”,因此设计了一系列的课程和活动来帮助孩子们在升入小学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时间管理能力。课程内容围绕“自我服务”、“学会整理”、“学会学习”和“时间管理”主题展开,通过讨论、实践活动、游戏和反思等多种方式,引导孩子们主动参与并体验学习过程,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和社会责任感。
大一班《走向小学》
再过几个月,孩子们即将迈入小学的大门。小学,这个陌生又有新鲜感的地方,在孩子们的心中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他们对“小学”有着怎样的向往、担忧或困惑呢?他们知道小学和幼儿园是有不同之处的,会畅想心中的小学生活;他们既有着对小学生活的期待与向往,也有着对未知的紧张和害怕。他们对小学生活充满了好奇和陌生,有着许许多多的疑问。因此,从幼儿的已有经验兴趣点及需求点入手,这次与小学的相遇,一方面要带领幼儿发现幼儿园与小学的“一样”和“不一样”,做好上小学的身心准备;另一方面,在尝试学做一名小学生的过程中,了解小学生学习生活的特点,缓解改变环境后的紧张情绪,最终对小学生活产生向往和期盼,自信、从容地面对新生活。
大二班《字从遇见你》
《字从遇见你》班本课程的开展,让孩子们知道了文字的起源和发展,并且都会书写自己的名字,体验了造字的乐趣,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去欣赏自己独特的名字,了解名字的来历,挖掘名字背后的链接,感受家庭之间的情感联系。玩中学使幼儿对中国字的印象更深,原来中国汉字不止是手写,还可以玩,太有趣了。又在活动中感受了中国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激发了他们探索汉字的兴趣。汉字像一幅幅美丽的图面,孩子们通过此次活动认识了象形文字,对象形文字和现代汉字之间的联系也有了切身的了解,这真是一场奇妙而有趣的旅程呀!我们的探寻汉字之旅仍在继续着,期待宝贝们在这段旅途中能够有更多新奇的发现。
大二班《我的名字很哇塞》
在入园自主签到时,几个小朋友围在我的身边讨论起了关于名字的问题:“我姓黄,黄老师也姓黄”。“我们的名字最后一个字都读yu,但是它们都长得不一样”。“李少鸿,你是姓李吗?”一双双小眼睛充满了好奇,有趣的对话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其中。《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要激发大班幼儿对图书和生活情境中文字符号的兴趣,帮助幼儿了解文字的意义和用途。因此,根据幼儿发展需求和兴趣点,我们班开启了有关名字的探索。
“教育在前行,学习无止境”。每位老师分享结束后,袁园长对本次分享课程故事活动进行了总结指导。袁园长肯定了各班在课程建设中的努力,同时也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建议老师们开展课程时要研究课程价值、深挖课程资源、关注幼儿兴趣点以及课程内容的系统性、适宜性。与此同时,课程建设离不开教师的发展,课程建设的同时更要关注教师和幼儿的实际需求与发展需要,注重课程实践,关注课程质量。
做扎实课程
叙童真故事
课程是一种回顾
课程是一种反思
课程是一种研究
课程是一种成长
本次课程故事评比,为老师们搭建了一个展示交流、学习提升的平台,在分享与学习中,更新了老师的教育理念;在碰撞与交流中,提升了老师的课程执行能力。相信未来,老师们将且研且思且行,努力探索和实现项目化课程的更高价值,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让我们倾听孩子的心声,追寻孩子的足迹,跟随孩子一起行动,一起探究,一起思考,一起前行!
扫码关注我们
编辑:李淑萌
初审:黄钰婷
复审:谭梦颖
终审:袁辉连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社迳YouErYuan